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诊治的93例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资料.结果:93例中代偿期27例,抑制期66例,死亡38例,死亡率为41%,均为抑制期病例,死亡原因主要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液体复苏、控制感染、积极处理原发病、防止器官功能受损是治疗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急腹症 感染性休克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女,57岁。因咳嗽流涕、头痛1天于2000年7月9日来我院门诊就诊。二星期前行疝气手术。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体查:体温38.9℃、呼吸18次/分、脉搏85次/分、血压15/10kPa,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界无扩大,心率85次/分,各瓣膜听诊区听诊未闻及杂音,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安痛定2毫升肌注,约10分钟后出现头

  • 标签: 过敏性休克 安痛定 过敏史 上呼吸道感染 血压 湿性罗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采用集束化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集束化治疗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乳酸(Lactate)、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RP、乳酸、PC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RP、乳酸、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87%)显著高于对照组(85.1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采用集束化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炎症反应,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集束化治疗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0月我院急诊科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低压和正压液体复苏的救治效果,以及两种方法对Hb、PT、PLT、Het的影响。结果: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早期低压复苏组死亡率20.73%,正压复苏组死亡率37.18%,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可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其中休克后1~2h内控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低压复苏 正压复苏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男,7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约20年,平均血压为160/90mmHg,最高为190/90mmHg,无药物过敏史.2001年6月8日因患肺炎到本科急诊坐位静脉点滴5%葡萄糖250毫升加头孢曲松钠1克(海口市制药厂生产).

  • 标签: 头孢曲松钠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例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病人碱缺失(BD)水平及其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人院后BD值的变化,比较存活者和死亡者BD值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创伤性休克患者在入院后经液体复苏等治疗后BD值逐渐升高,存活组复苏后6~12hBD显著提高(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BD可作为创伤性休克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亦可作为指导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监测指标之一.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休克病人 碱缺失 液体复苏治疗 预后判断 患者预后
  • 简介:非那根即盐酸异丙嗪,是H1受体阻断药,具有抗组胺与中枢安定作用,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常用于过敏反应,在我院以往的临床治疗工作中,未见有不良反应.我科有1例因肌注非那根而发生急性过敏性休克,经积极抢救成功,现将救护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非那根 临床治疗工作 过敏性休克 阻断药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急性左心衰致心源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机制。方法:39例急性左心衰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机械通气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机械通气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观察生命体征、血气分析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治疗1h后,血压开始显著上升,多巴胺输注速度减少,血气分析pH、PaO2、PCO2均可维持在正常参考值范围,氧合指数(PO2/FiO2)显著上升。一周后机械通气组死亡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例,P〈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可提高肺泡的氧合能力和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休克 急性左心衰 机械通气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抢救心源性休克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至2009年在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IABP联合CRRT(CRRT组)31例或床边血液透析治疗(HD)(HD组)21例抢救心源性休克并ARF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CRRT组抢救成功12例,死亡率为61.3%;HD组抢救成功3例,死亡率90.5%(P〈0.05)。两组在出血、下肢缺血等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IABP抢救心源性休克并ARF时,CRRT是首选透析方式。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心源性休克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人工合成柴胡皂苷a的方法,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高碘酸钠法合成SSa-BSA和SSa-PLL,利用薄层色谱法鉴定抗原是否合成成功,ELISA法鉴别抗原是否有免疫原性。结果经薄层色谱鉴定,SSa抗原合成成功,ELISA法测得合成的人工SSa抗原效价达180000。结论高碘酸钠法合成SSa人工抗原,操作简单,利用合成的抗原可用于进一步建立免疫分析方法。

  • 标签: 柴胡皂苷 抗原合成 免疫原性
  • 简介:摘要热休克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具有高度保守性的应激蛋白。在抗原经典递呈与交叉递呈途径、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活化以及树突状细胞的活化成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吞噬、抗原递呈和分泌细胞因子等功能,在清除病原微生物、促进炎症反应和修复损伤组织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随着对热休克蛋白与巨噬细胞关系的不断研究,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感染、炎症、自身免疫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热休克蛋白 巨噬细胞 小分子热休克蛋白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男,26岁,于1999年11月14日8PM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小时被行人在路边发现,见其全身多处伤口流血、人事不省,由警察送入医院.患者近十余年长期吸毒.查体:脉搏微弱数不清,R34次/分,BP为0,昏迷.形体消瘦,全身皮肤粘膜苍白,双侧腹股沟及四肢布满针眼瘢痕及硬结.

  • 标签: 严重伤 休克抢救 伤休克
  • 简介:目的:探讨胆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胆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胆综合征病人对扩冠、抗心律失常治疗疗效不明显,手术治疗后,其心脏情况和心电图异常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胆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胆心综合征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胎宫缩监护(CTG)计算机分析系统中短变异(STV)参数的临床界值及意义,评价其对胎儿窘迫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18例产妇进行产前或产时胎心率监护,计算机分析分娩前3563个CTG图形的STV值,并对其中256例取脐带血测定其脐动脉血气pH值,结合分娩时羊水性状和新生儿出生后1minApgar评分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1)pH〈7.20组其STV值为(2.93±1.45)ms,明显低于pH〉7.20组[(3.80±1.21)ms;(4.52±1.30)ms],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2)新生儿重度窒息组STV值为(2.02±0.63)ms,低于轻度窒息组(2.731±。14)ms和正常组(4.12±1.35)ms,差异有显著性,P〈0.01-0.001;(3)STV值〉3.5ms无窒息发生;STV值〈2.0ms时可能为终末期胎图表现,预示胎儿即将死亡。结论:STV值是一个判断胎儿宫内窘迫的敏感指标,与新生儿1minApgar评分、脐带血气pH值有显著相关性;STV〈3.5ms对胎儿宫内窒息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 标签: 胎心宫缩监护 短变异 宫内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