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查阅近年来聚合胶束的研究文献,对其材料、制备方法、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聚合物胶束 应用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中聚合。方法采用伊立特公司葡聚糖凝胶G-10色谱柱,玻璃柱内径1.5cm,柱长30cm。以pH7.0的0.1mol/L磷酸盐缓冲液0.1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6139)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检测聚合。结果本方法能准确检测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中聚合聚合的量在加速试验及长期留样稳定性考察过程中均呈增加的趋势。

  • 标签: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 聚合物 过敏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紫杉醇聚合胶束稳定性。方法建立以T1及K为参数的稳定性评价指标,考察制备温度与贮存温度对注射用紫杉醇聚合胶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贮存温度为4℃时,T1为72h,K为-0.0051h-1,此时注射用紫杉醇聚合胶束稳定性最好。结论注射用紫杉醇聚合胶束的稳定性与制备温度、贮存温度有关。

  • 标签: 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 稳定性 制备温度 贮存温度
  • 简介:摘要以冬凌草甲素为印迹分子,4-乙烯苯硼酸为功能单体,采用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通过本体聚合制备了冬凌草甲素可逆共价印迹聚合。研究表明聚合平衡吸附量达到74.42μmol·g-1,具有吸附速度快且特异识别能力。

  • 标签: 冬凌草甲素 顺式二醇 分子印迹 可逆共价 固相萃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聚合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作样品,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作原研样品,参考《中国药典》以及其他青霉素类聚合项下标准进行试验。结果供试品溶液主成分峰前有一个杂质峰。杂质峰、哌拉西林峰按顺序依次出峰。杂质峰与哌拉西林峰分离度为5.15,他唑巴坦峰包含于哌拉西林峰内。结论以上流动相A、B、C均能检出聚合。流动相A、C中聚合与主峰分离良好,分离度分别为5.15和6.53。流动相A中聚合峰的理论塔板数高于流动相C中,理论塔板数分别为18647和17298。因此,选取流动相A作为本品聚合含量测定的流动相。

  • 标签: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聚合物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11-2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11期
  • 机构: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杂化聚合物,未来或可用于制造人工肌肉等仿生材料或其他一些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材料,也可用于输送药物、生物分子或其他化学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头孢唑肟钠中聚合的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葡聚糖凝胶G-10柱,流动相A为pH7.0的0.025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流动相B为水,流速约为1.5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头孢唑肟钠在8.048~72.43μg/ml浓度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该法简便、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满足头孢唑肟钠中聚合的含量的质量控制需要。

  • 标签: HPLC法 头孢唑肟钠 聚合物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标记聚合胶束在实验性肝癌小鼠体内的靶向效应。方法选取10只昆明种小鼠,将其随机分为罗丹明胶束组与游离罗丹明组,每组5只。比较两组小鼠活体成像情况及小鼠药物注射后的1,3,6,12,24,48h活体成像荧光强度值。结果(1)游离组小鼠给药1h以内,游离的罗丹明会随着血液循环快速地遍布患者全身,药物代谢速度较大,24h之后药物代谢保持较大程度;罗丹明胶束组给药之后,小鼠体内药物水平会缓缓升高,3h肿瘤发生药物集聚情况,6h药物水平达到峰值,12h时药物水平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罗丹明胶束组小鼠在不同时间点活体成像荧光强度比值均高于相应时间点的游离罗丹明组(P<0.05~0.01)。结论荧光标记聚合胶束在实验性肝癌小鼠体内具有非常明显的靶向效应,从而为选择合理抗癌药物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昆明小鼠 荧光标记聚合物胶束 靶向效应
  • 简介:摘要对两亲性嵌段聚合胶束作为难溶性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胶束的构成、类别及其制备方法,载药方法,释药机理等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其研究进展。两亲性嵌段聚合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可使难溶性药物增溶、延长药物释放时间并对肿瘤细胞有靶向性。两亲性嵌段聚合胶束将会更为广泛地应用于难溶性抗肿瘤药物给药系统中,其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 标签: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 难溶性抗肿瘤药物 药物载体
  • 简介:摘要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男性青年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是诱发聚合性痤疮最主要的病因。由于患者雄性激素分泌异常增多,进而造成其皮脂分泌亢进,并使得患者机体毛囊漏斗部发生角化,同时发生角化的还包括患者脂腺导管,进而使得正常的皮脂排出发生障碍,使得皮脂堆积潴留,进一步发展形成粉刺,而粉刺的形成使得毛囊痤疮内丙酸杆菌繁殖激增,同时会由于粉刺内容入侵患者机体真皮进而引发炎性疱疹或脓包,最终导致聚合性痤疮的产生。

  • 标签: 痤疮 聚合性痤疮 药物治疗 系统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无效输(PTR)的发生情况,它的发生与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密切相关。免疫因素主要有HLA、HPA、ABH等抗体;非免疫因素主要有感染发热、脾肿大、骨髓移植、DIC等。方法对我院一年来临床患者输血小板后无效作一统计分析,对不同科别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与同行探讨。结果血液科血小板PTR发生率与其他科别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无效输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是多次接受输者无效率发生更高,这与产生血小板抗体等因素有关,还有免疫因素、非免疫因素、输方法的正确与否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血小板无效输的发生率上升。

  • 标签: 血小板 无效输注 免疫因素 血小板抗体
  • 简介:摘要目前,血小板无效输是困扰临床输血较为棘手的难题。然而,血小板输对治疗和预防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缺陷、血液病、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支持,等等均取到重要的治疗作用。所以,分析血小板无效输的原因,避免无效输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血小板 无效输注 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托咪酯持续输用于全身麻醉诱导以及持续输维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采用依托咪酯持续输麻醉诱导,对照组采用异丙酚麻醉诱导,观察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皮质醇情况与不良反应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全身麻醉诱导患者进行依托咪酯持续输全身麻醉诱导,能够有效抑制患者皮质醇,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高,麻醉效果明显。

  • 标签: 依托咪酯 持续输注 全身麻醉诱导 输注维持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以及持续输维持中应用依托咪酯持续输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9月到2015年9月收治的的普外科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麻醉诱导的基础上应用异丙酚维持麻醉,研究组采取常规麻醉诱导联合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并将两组麻醉开始前、手术结束时刻、术后24h和48h的皮质醇水平、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统计和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手术结束时刻、术后24h时,研究组的血清皮质醇水平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48h的血清皮质醇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其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结束时刻、术后24h时的MAP和HR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的MAP及HR均要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6.3%)与对照组(20.9%)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明显肾上腺皮质功能缺陷患者以外,在手术患者中应用依托咪酯持续输都能起到很好的麻醉效果,且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全身麻醉诱导 依托咪酯 持续输注维持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soft-start光聚合技术在全瓷修复体粘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2015年4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正畸治疗需要拔出第一前磨牙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填充治疗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高强度光聚合模式治疗,观察组采用soft-start光聚合技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8例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后22例成功,成功率为73.33%,两组疗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进行6个月随访,两组均未发生并发症(P>0.05)。结论正畸治疗需要拔出第一前磨牙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填充治疗患者全瓷修复体粘接中采用soft-start光聚合技术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soft-start光聚合技术 高强度光聚合模式 全瓷修复体粘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受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输血达不到“零风险”,因不同原因导制输血小板反应可能性的客观存在,为减少或避免血小板反应,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正确的输方法。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