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下胃底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8月收治的9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发分组。对照组(n=46)接受套扎术治疗,观察组(n=46)接受套扎术联合内镜下胃底组织胶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胃底静脉曲张总有效率。结果组间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胃底静脉曲张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比单一套扎术治疗,联合内镜下胃底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安全性、有效性更高,具有联合推行价值。

  • 标签: 内镜下胃底组织胶注射 套扎术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15例,均行r-tPA静脉溶栓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统计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情况,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5/11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r-tPA静脉溶栓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高。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下大剂量聚桂醇联合组织胶改良三明注射治疗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自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经胃镜确诊为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内镜下注射大剂量聚桂醇硬化剂(15ml)+组织胶+聚桂醇硬化剂(5ml)行改良三明治注射治疗,观察止血效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早期和迟发性再出血发生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改善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中均无不可控制出血,止血成功率为100%。术后72小时止血成功率为93.33%,术后72小时再出血率为6.67%。术后6周内再出血率为6.67%,迟发性再出血率为10.00%。术后出现胸痛1例,发热1例,排胶溃疡2例,异位栓塞0例,胸骨后不适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0%。结论内镜下大剂量聚桂醇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改良三明治注射疗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疗效确切,且治疗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既可以用于急诊止血抢救,亦可用于二级预防,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聚桂醇 组织胶 改良三明治注射法 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联合检测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价值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1例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行鼻中隔矫正术康复的50例患者作为健康组,比较其EOS浸润情况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EOS浸润阳性率为62.75%,显著高于健康组的16.00%,(P<0.05)。同时可观察到,研究组切片表现为上皮增生,且出现少量复层临床上皮细胞,同时间质出现水肿症状,且研究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8.24%、80.39%及76.47%,且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相应水平(P<0.05)。结论IL-1β、MIF及NF-κB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鼻息肉的发生及发展,对存在相应症状的患者进行以上指标的检测,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对该疾病进行诊断,值得推广。

  • 标签: IL-1&beta MIF NF-&kappa B 鼻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miR系列基因表达水平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4月的同时收集25例NSCLC手术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冰冻样本,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2周的血清样本。组织totalRNA抽提使用ThemirVanamiRNAIsolationKit(Ambion,Austin,Texas,USA)。血清的totalRNA使用microRNAsIsolationKit(AppliedBiosystems,ForsterCity,CA,USA)抽提。totalRNA溶于DEPC处理水中,零下80度保存。RNA浓度使用Nanodrop2100(NanoDrop,Wilmington,DE)测量。采用qRT-PCR方法检测NSL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miR系列基因表达水平,判断血清miR系列基因表达水平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NSLCLC患者的组织中miR-17-3p、miR-18a、miR-19a、miR-20a、miR-19b-1和miR-92-1基因表达与癌旁组织存在显著差异(P<0.01)。NSLCLC患者手术后的血清miR-17-3p、miR-18a、miR-19a、miR-20a、miR-19b-1和miR-92-1基因表达与手术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miR-17-3p、miR-18a、miR-19a、miR-20a、miR-19b-1和miR-92-1基因表达水平在NSCLC患者癌组织内明显升高,手术切除后血清基因表达明显下降。血清miR系列基因有可能成为预测NSCLC手术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miR系列基因 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个体化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对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N)、创面肉芽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患足50只),分为传统组和VSD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清创、游离皮移植术治疗,其中VSD组采用VSD治疗,传统组根据患者创面进行常规换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创面治疗情况,治疗前后血清PCT、血浆FN、创面肉芽组织中TGF-β1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创面面积、PCT、FN和肉芽组织中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VSD组的创面面积低于传统组(P<0.05),创面肉芽组织增长率高于传统组(P<0.05)。治疗14天后,VSD组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F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GF-β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缺损创面治疗9~28天后均愈合,但VSD组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和换药次数少于传统组(P<0.05)。结论VSD个体化技术治疗糖尿病足能显著的降低血清PCT、升高血浆中FN及肉芽组织中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愈合的目的。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糖尿病足 创面 降钙素原 纤维连接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