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革命党人实现革命目标、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从而把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建立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孙中山关于民族精神的阐述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标签: 孙中山 民族精神 民族复兴
  • 简介:在教会看来,黑死病是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故而对之主要的防治也应该以忏悔为主。这些对策的确没有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这是当时科学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教会所能采取的最好选择,并且,对这种解释迅速的传达和有关措施周密的布置本身就证明了教会面对瘟疫的积极态度,对社会的稳定也不无裨益。另外,教会还积极的进行临终抚慰、开辟基地等稳定社会秩序的活动。尽管有一些教职人员的确有腐败的行为,但对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因为他们相当多数并非原来教会的成员,而是在原有教士大量死亡之际紧急补充进来的人员。

  • 标签: 英国 黑死病 教会
  • 简介:<正>佃仆制是我国明清时期租佃制中的一种形式。徽州是佃仆制的盛行地区之一。这个问题,我在拙作《明代徽州佃仆制考察》一文中已作了初步的探讨。最近,我又看到了一些新资料,结合有关佃仆制的某些论著,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觉得有些问题仍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不同的看法也尚待进一步讨论。本文就是上篇拙作的补充论述。由于所见资料有限,理论水平不高,偏颇、谬误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同志们指正。

  • 标签: 佃仆制 徽州 明代 明清时期 劳役 租佃关系
  • 简介:在慈禧的操弄下,光绪继位,但留下诸多危机变数,从而引发摇荡朝局数年的继统立嗣之争。先有广安、潘敦俨的奋起,继有吴可读尸谏,最后以群臣参政的方式得以解决。而类似吴可读这样愚忠以至不惜舍生事君者也渐成末世绝响,清流们的"烟墨烂然"不过是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时期的回光返照。

  • 标签: 光绪朝 继统 立嗣 吴可读 清流
  • 简介:周人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部族,关于周人的来源和发展,一直是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注重的问题之一。三十年代,钱穆提出了周族本来居住在山西南部的新张、闻喜一带,后来在古公亶父时才开始向陕西境内迁移的观点。钱穆先生认为《公刘》“于京斯依”,“于豳斯馆”,及《史记》载庆节“国于豳”,其京与豳在汉代的临汾,今新张县东北廿五里处。豳邠古今字皆得名于汾水。汾水为一条古水,古公得名由此水。尽管钱氏之说曾得到诸如陈梦家,邹衡,许倬云等著名学者的赞同,

  • 标签: 《豳风》 周朝 中国古代史 考古学
  • 简介:4000年前的夏代,在天文知识和历法方面是非常进步的。在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学者关于夏代天文知识、历法的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就在中国.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据现代天文方法推算,这次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先于公元前1063年7月26日于巴比伦南部的日食记录。现在民间所使用的“阴历”,虽然完善于汉代,却创始于夏代。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天象和物候的著作《夏小正》,相传也产生于夏代。

  • 标签: 夏代 日食记载 夏历 夏小正 羌人历法
  • 简介:2002年3月15日英国专家凯文·孟席斯发表惊世高论:郑和最先环绕地球,发现新大陆。孟氏所说在提高郑和对世界航海事业的贡献的同时,也是对中国郑和研究专家学者的挑战,因为大多数中国学者持郑和下西洋最远达非洲东岸说。后学大胆、冒昧,试图从中国历史文献中探讨郑和船队是否到过美洲。

  • 标签: 郑和船队 美洲 中国学者 专家学者 郑和下西洋 航海事业
  • 简介:社会的转型、体制的转轨,不同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大量出现,必然要求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均衡的社会.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乃是维系和谐社会利益均衡格局的两大制度性基石.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环节.

  • 标签: 利益表达 构建和谐 边缘群体
  • 简介:华夏之祖有古华胥,有熊、有蟜,炎帝、黄帝3种说法,而以炎、黄二帝为华夏之祖说比较可信,且为国内外人士所公认。究期原因,主要是炎帝、黄帝支裔族多,分布广泛,影响大,被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公认为盟主。炎帝部族比黄帝部族早500多年,细究而俗称始祖为炎帝神农氏。炎帝支裔族在黄帝氏族兴起前和以后迁布很广,和黄帝及东方少昊部族融合为华夏族团后,形成影响广泛的华夏文化。

  • 标签: 炎帝 黄帝 华夏文化 中国历史
  • 简介: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化中国"的命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诸如"三个意义世界"、"公众知识分子与公民社会"以及"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等命题.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思考有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蕴涵,不仅显现了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理念,而且也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走向从新儒家角度提供了一家之言.尽管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论证富有创意,但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仍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新儒家在新世纪的文化诉求提供了样本.

  • 标签: 关键词 文化中国 三个意义世界 公共知识分子 公民社会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 简介:李泰菜(1897-1968),字革痴,号痴庵,直隶阳原(今河北阳原县)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方志学家。他所撰的《阳原县志》被誉为民国名志,所著的《方志学》则被看作我国最早的方志学专著之一,二者集中体现了李泰菜的方志学思想,也凸现了李泰菜在方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了将其方志思想彰显于世,使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得到传承,对李泰菜的方志思想作一全面、客观、深入的探研成为方志理论研究的必然。但笔者囿于才识,在此只能对其作一粗浅的研究,以期为读者传递李泰菜的一家之言。

  • 标签: 方志思想 方志学家 县志 方志理论 直隶 阳原县
  • 简介:史家秉笔作史必有宗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汤因比的史学理论来揭示其史学宗旨。汤因比一生著述甚丰,仅《历史研究》就洋洋洒洒十二大卷。作者时而纵论史事,时而分析现状,时而展望未来。字里行间体现出一个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敬畏和信念,对现状的关切和焦虑,对未来的迷惘和希冀。如把《历史研究》比作一阕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响曲,对人类命运的求索则是它的主旋律。

  • 标签: 历史研究 历史学家 研究历史 西方文明 汤因比 历史观
  • 简介:上古岁时观念萌发于中国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之中,它具有自然性、前宗教性、政治性三大文化特征。人世的时间秩序依托于神秘的自然秩序,上古时令与政令合一,时间的政治性质明显。

  • 标签: 岁时观念 岁时祭礼 月令 中国 民俗
  • 简介:蔡襄是北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也是功业卓著的政治家。他在任期间,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在民间很有威望。《兴化府志》中说:“欧公长于文学,蔡公长于政事。”欧公,即欧阳修,而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学泰斗;人们把蔡公的政事和欧公的文学相提并论,可见蔡襄是多么受到人民群众的崇敬。在民间的戏曲舞台上,蔡襄更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被全国许多剧种编演了各种剧目,流传了七八百年之久。

  • 标签: 蔡襄 福州市 北宋 书法家 生平事迹 政治业绩
  • 简介:国学大师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生于书香人家,学博于文,治学谨严,诂经谭史,旁涉百家,每多阐发。南通张季直读其文而叹曰:"大江以北,未见其!"吴江费树蔚称:"岂惟江北,即江南宁复有第二手!"钱基博在圣约翰大学讲授国文。光华大学创立,他出任国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37年抗战爆发,国军酣战三月西撤,上海成为"孤岛"。会同光华大学副校长兼附中主任廖世承奉命在湘西创办国立师范学院。钱氏年逾五十,欣然赴蓝田,在穷山间弦歌不辍,共纾国难。基博先生复邀其哲嗣钱钟书来校,担任

  • 标签: 钱基博 孙子兵法 钱钟书 圣约翰大学 国学 江苏无锡
  • 简介:邬庆时,民国著名方志学家。在抗战军兴之际,修志不辍,著有方志专著《方志序例》,修有民国《番禺县续志》、民国《宝安县志》、民国《高要县志》等志书近十种。提出为保全民族文化的命脉计,志书"不惟不可不修,且不可不急修";创新修志的方法,尝试"三不四最"法;因应时代的要求,对方志的体例、内容及表现形式不断进行创新。

  • 标签: 邬庆时 民国 方志 思想
  • 简介:明代藏书之风甚盛,不少士人具有保存前代文献的意识,他们的藏书和抄书,为宋人别集的传播和清人对宋人别集的整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清初曹溶、朱彝尊、徐乾学、王士复等人的抄存宋集,当受其影响。清人整理宋集的最大的贡献,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人别集一百二十九种,并对其作了初步的整理,包括重编、校勘、注释和辑佚等。另外,在宋集宋注的整理与传播,尤其是在苏轼和王安石诗注的整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 标签: 别集 宋人 整理 清代
  • 简介:新出杜伏威墓志是研究杜伏威生平及隋唐之际政治的重要资料。志文所载其生平事迹可辨补传世史籍,并揭示出其是被高祖赐死,而唐廷出于现实政治考量,对其死因和死亡时间进行了刻意掩盖。贞观初,太宗平反并诏葬杜伏威,从诏葬细节及墓志制作来看,这也是一定限度内的平反。杜伏威的遭遇折射出唐初唐廷对各支归降势力心存戒备,难以完全信任的心态。

  • 标签: 隋唐 杜伏威 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