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观照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形成了哲学思维范式、理论实践互动转化范式、学术研究范式、学科建设范式、理论发展范式等范式运行形态。蕴含多维运行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范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理论整体、实践整体和方法体系,形成了形式差异、职能不同、意义互补、指向同一的历史逻辑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多维范式运行形态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模式和实践逻辑,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针对各国革命问题的科学张力。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学范式 运行形态
  • 简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在我国20年的农村改革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胆地闯,取得了农村改革的突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推进了农村改革的深化。两代领导人都始终贯穿和坚持...

  • 标签: 深化农村改革 调动农民积极性 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 邓小平 农业产业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能够与时俱进地回应时代的新挑战,解答实践中的新问题。因此,只有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 理论品质 坚持和发展 生命力
  • 简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具有其自身内在的本质规定,能否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理论能否得到新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实践能否顺利推进。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曾多次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 标签: 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 理论创新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的本质
  • 简介:作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参与筹划并具体领导了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为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及相应的政治体制作出了不懈努力.但是,政治体制并不能随时间的推移而与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契合.因此,一向勤于独立思考与实证分析的刘少奇,针对我国政治体制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相关经验教训,对如何改革完善我国政治体制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初步设想.

  • 标签: 政治体制改革 基本政治制度 刘少奇 中共领导 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
  • 简介:斯科特·拉什和西莉亚·劳瑞通过追踪一系列文化产品,分析和证明了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像手表和运动服饰等物质产品是如何产生从物质到文化商品的质变以及如何进行国际化的传播的,它们是如何成为强有力的文化符号并成为文化资本主义的目标的。其研究方法的应用受到多种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理论的启发。

  • 标签: 物质产品 文化产业 全球化 方法论 传记式研究
  • 简介: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民主法制政治体制。肃清封建主义的遗毒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长期艰巨任务。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从严治党,加强党的理论、思想、组织、制度、作风等各方面的建设。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 制度建设 党的领导
  • 简介:为纪念李达《社会学大纲》问世五十周年,本刊特发表王炯华同志《李达〈社会学大纲〉的历史地位》一文。该文通过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特别是苏联哲学的关系的考察,论述了《大纲》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同中外近现代哲学的历史渊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地位 辫证法 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选人用人问题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人用人理论体系,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思想特征:一是坚持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创新的统一,二是坚持普遍性从严与特殊性要求的统一,三是坚持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的统一,四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统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选人用人思想的上述鲜明特征,对于进一步深化关于马克恩主义执政党选人用人规律的认识、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党建思想 选人用人 从严治吏全面从严治党
  • 简介:毛泽东对遵义会议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并积极做党和红军一些领导人的思想转变工作,使他们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决裂,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条件。二是在遵义会议上深刻分析和批判了"左"倾错误路线,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和拥护,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是党和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是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掌握战争主动权,四渡赤水,取得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遵义会议是一次对中国革命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会议,而毛泽东对遵义会议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也将铭刻在中国革命不朽的丰碑上,永垂青史。

  • 标签: 毛泽东 遵义会议 历史贡献
  • 简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体。它在科学解释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此,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列宁处在把社会主义从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时代,因而更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他明确了:'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无产阶级。'(《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列宁不仅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而且指出应用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个国家具体实际相结合。

  • 标签: 哲学唯物主义 毛泽东哲学思想 认识工具 历史基础 辩证法思想 殖民地半殖民地
  • 简介:<正>众所周知,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有关经典论述,"美"可以被定义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的创造性自由本质的对象化感性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美学与中国美学的比较,说明:马克思美学的这个定义虽然可以深刻地揭示客观世界中一切美的现象(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甚至人体美)的本质,但它并不足以充分解释中国美学十分重视的作为人的一种自由存在状态本身的美;因此,我们有必要吸收和整合中国美学的有关见解,以补充和发展马克思美学有关美的本质的基本观念。

  • 标签: 美学传统 中国美学 论美 美的本质 经典论述 感性显现
  • 简介:<正>20世纪下半叶,大众文化成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最汹涌澎湃的一股潮流,它从发达的西方国家涌起,迅速蔓延至全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科技的长足进步,大众传媒的全面普及,中国大众文化得以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这一来势凶猛的大众文化潮流在令中国广大民众欣喜若狂的同时,却引起了知识界的思索。他们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界定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本文综合部分研究者的意见将中国大众文化界定为:中国当代商业社

  • 标签: 中国大众文化 人类社会文化 文化生活 人文精神 西方国家 后现代
  • 简介:中共十八大以来,党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全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全面总结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为解决中国走什么路、创造什么文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的根本问题,而不是搞'中共第三套话语系统'和'儒家社会主义宪政'。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道路 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
  • 简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新时期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是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是对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运用;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运用;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是对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原理的运用;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运用。

  • 标签: 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小康社会 哲学原理
  • 简介: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就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原则。从总体上看,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具体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邓小平理论中又体现为以下方法原则。本文试就此略陈管见。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方法论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
  • 简介: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村教育思想析唐振南农村教育(或称乡村教育)在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中国勃然兴起波及很广的教育思潮。其中重要的有五种类型,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教育,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生活教育”,以黄炎培为代表...

  • 标签: 毛泽东农村教育思想 民主革命时期 陶行知 民主主义教育 教学方法 教育实践
  • 简介:“两个大局”是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战略部署。邓小平多次强调“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但分两步走,首先第一步“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第二步,“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 经济发展 共同富裕 对外开放 空间布局
  • 简介:邓小平对社会风气治理进行了长期的、有益的探索。回顾历史,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气治理的经验: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关键位置;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风气治理的依靠力量;社会风气治理必须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他高度评价了当时社会风气治理的历史意义,认为这些经验为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风气治理提供了借鉴。立足现实,邓小平积极探索改革开放环境下社会风气治理的新思路: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社会风气治理的物质基础;把改善社会风气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形成并确立党风、军风、民风、学风“四位一体”的社会风气治理总体布局;在社会风气治理中把法制和教育这两个手段结合起来;大胆借鉴其他国家社会风气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展望未来,邓小平对社会风气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强调要充分认识到社会风气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推进社会风气治理的进程。邓小平对社会风气治理的探索对于推动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改革开放 社会风气治理 探索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