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中医通窍醒脑法对老年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病患者32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例。选择患者的时候都是随机进行的,并且征得了患者家属的同意。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通窍醒脑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但是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却远远低于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采用中医通窍醒脑法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明显改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通窍醒脑法 老年缺氧缺血性脑病 效果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应用核磁技术进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CT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经比较,(1)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诊断的检出率更高,两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2)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Ⅰ期和Ⅱ期的检出率更高,两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3)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关节积液的检出率更高,两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上,应用核磁技术进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准确率高,能够及早发现、尽早治疗,建议推广。

  • 标签: 核磁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的患者40例,发病4.5小时以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溶栓情况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40例静脉溶栓患者,总有效率95.0%。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5小时以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较为有效、安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标签: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缺血再灌注(IR)损伤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最近研究证实mROS的生成与缺血期琥珀酸的蓄积相关。本文综述柠檬酸循环(CAC)中间体琥珀酸在缺血期蓄积后,如何通过线粒体反向电子传递驱动线粒体复合物Ⅰ促使mROS的生成,造成氧化损伤,从而通过调控琥珀酸的蓄积和代谢,减少mROS的生成,进而寻找治疗IR损伤的新靶标。

  • 标签: IR损伤 琥珀酸蓄积 mROS 线粒体复合物Ⅰ 反向电子传递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TIA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辨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疗效
  • 作者: 王全妹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大邑望县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1330)【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176-02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脑中风,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脑血管发生病变,因而伤害到个体脑功能。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及其突然发展又迅速,导致发病处神经功能损坏。20世纪末以来,由于欧美国家加强了国民健康饮食的教育,使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呈下降趋势,但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依然很高,由此表明,脑卒中的预防迫在眉睫。为了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早的进行康复训练是很重要的,合理正确的安排康复训练项目,加快肢体及心灵的恢复,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1注意认知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要及早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意识恢复清醒后,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状态下,就可进行认知功能的康复训练。大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它支配着人的各种意识及全身性动作,大脑的可塑性高及可以进行功能重组。脑卒中发生后最好的恢复期是1-3个月之内,在这期间反复对患者进行再学习再训练,激发患者大脑功能的重组及对生活的适应性,学习训练越早进行,脑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经过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转好,有利于与护士的交流沟通,方便医护人员安排一些康复指令,增强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康复训练。患者通过康复训练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增加了自信心,改善了不良情绪,心理状态得到的缓和,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各种康复训练。患者身体状况的改善,也减轻了家属的心理压力,促进其更加认真专心的支持康复训练,大家共同努力,是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的生活。2注意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康复护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部分患者都留有一定的残疾缺陷,更有严重的影响其自理能力,致使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会增加他内心的愧疚感,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脑卒中的恢复治疗,除了药物帮助治疗恢复外康复锻炼也成为恢复其自理能力的重要方法。康复训练中注意肢体的正确摆放。肢体的正确摆放可预防和减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异常,所以它应该出现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更应该及早获取家属的配合与支持,时刻都将患者的肢体摆放在正确的位置和姿势。例如正确的仰卧位,健侧卧位或是坐位。正确摆放好肢体后,还要及早对全身肌肉或关节进行被动按摩活动,预防肌肉萎缩的发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超声评估与治疗方法选择。方法选择自2018年8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并对其展开脑血管超声检查,并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临床治疗,观察患者脑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后显示颅内外血管病变阳性率更高于颈动脉超声检出,选取病例中36例在诊断后展开了手术治疗。结论将经颅多普勒超声应用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中,可清晰显示患者血管病变情况,从而为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管超声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将259例慢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8例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和药物,观察组131例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30d后评定临床疗效,多普勒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脑血流图。结果综合25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从辨证分型来看,风阳上扰证和肝火上炎证治疗前后比较,颈动脉内膜异常改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均有显著性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加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所有的中医证型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程度显著性减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并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辨证论治是对慢性脑缺血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最好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慢性脑缺血 中医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其病死率以及致残率也逐年增长,因此针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实施有效护理干预。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症护理效果。方法 患者均为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来中心医院治疗,其例数共 70例,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分析,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重症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13.56±2.11) 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18.77±3.56) d,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8.57%明显比对照 17.14%低, P<0.05。结论 重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并发症发生,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其安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护理干预 重症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C反应蛋白、D-D水平、血管收缩期峰流速、血管舒张末期流速、卒中复发率、死亡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神经介入治疗既可改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又能降低卒中复发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神经介入 远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病病人的临床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短暂性脑缺血疾病治疗的38位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护理干预的方式并对护理干预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接受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病人中,15人完全康复,11人有显著效果,2人治疗无效,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为短暂性脑缺血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方式,能够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复发几率降低,让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及致残率降低。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护理干预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46例,均采用MRI、CT、X线光片进行影像诊断,收集数据并分析不同影像的阳性检出率。结果MRI阳性检出率为95.65%,CT阳性检出率为73.91%,X线片阳性检出率为56.52%,不同影像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阳性检出率比CT以及X线片高,MRI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检测准确度高、敏感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MRI CT X光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8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益气活血法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肢体功能(FMA)评分基本相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项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益气活血法治疗,疗效显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益气活血法 缺血性脑卒中 恢复期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由于短暂性脑缺血接受开颅手术的90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单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则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2组麻醉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内皮素(ET)、丙二醛(MDA)浓度的变化。结果T2、T3、T4点,观察组MAP高于对照组,其T2、T4时间点心率高于对照组,T3时间点心率低于对照组,上述不同时间段MAP及HR变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即刻ET、MD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1h、3h观察组血浆ET、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开颅手术中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其内皮素、丙二醛水平,且脑保护作用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异丙酚 瑞芬太尼
  • 简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指不遗留神经功能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型缺血性卒中、迅速缓解且未遗留残疾的卒中。临床常表现为发病时症状轻微或能迅速完全缓解,不遗留或仅仅遗留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上需进行优先和快速处理,建立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专病管理系统,进行规范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并采取积极的二级预防措施,进行个体化规范治疗,以避免因诊治延误引起的卒中复发或复发风险增加。

  • 标签: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