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杜甫名篇《北征》中的两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历来很得后人赞赏,一致认为它引典切事,既深且惋。只是对其行文,很多学者觉得有问题。表面上,问题确实显而易见:夏桀女宠为妹喜,殷纣女宠是妲己,而周幽王的宠妃则为褒姒,这样上句夏朝之夏桀与下句褒姒就对...

  • 标签: “互文” 《左传》 《北征》 学杜 杜甫 修辞方式
  • 简介:《儒林外史》批评,前后做了四次,历时二十五年。期间,学术界研究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成果颇多,促进作者的思考,乃联系数次批评,就批评的立意、文史互证、遗产继承以及注释、校勘等几个问题,略作探讨,并简述一己之见。

  • 标签: 吴敬梓 《儒林外史》 夹批 回评
  • 简介:本文以艺术人类学学理方法和田野事实判据为基础,阐释“打工文学”作者创作观念与打工者社群群体经验之间的关联,以此对打工文学的发生问题进行较深入探索。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关联性问题环:什么样的社群濡化经验与作者创作观念相关(what)——作者为何将特定社群濡化经验定格为创作观念(why)——社群濡化经验在文学作品中怎样内化为作者创作观念(how)。本文以对关联性问题环的逐步解析为学理线索,立体式地追索打工文学作者创作观念的生成原因。

  • 标签: 创作观念 艺术人类学 打工文学 性问题 打工者 作者
  • 简介:论文从文本外视角切入叙述结构。果戈理讽刺作品的首尾相衔、内在授受的结构,陀氏危机小说的结构,普希金小说大团圆、对立力量共同解决主人公命运、借助古希腊罗马世界探讨当代精神危机的结构都对《大师和玛格丽特》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小说的叙述结构是20世纪小说史上激活文化时空,扩充思想容量的新型结构尝试。

  • 标签: 《大师和玛格丽特》 叙述结构 布尔加科夫 长篇小说 文体结构 艺术世界
  • 简介:吴历(字渔山,1632-1718)研究在明清天主教和中国绘画史研究领域都并非新鲜的话题。自20世纪初中国历史学学者开始整理吴历生平资料并辑录和笺注其诗画作品以来,关于吴历的研究成果持续不断地涌现。无论是陈垣(援庵)于1937年撰写的《吴渔山先生年谱》、方豪写于1969年的《吴渔山神父领洗年代、晋铎地点及拉丁文造诣考》,还是当代的吴历研究专家章文钦,在其吴历研究著述中都曾留意过吴历何时皈依天学(即天主教)这个问题。

  • 标签: 吴历 皈依 教授 学时 中国绘画史 中国历史学
  • 简介:【摘要】乳腺癌切除被认为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进行这种手术前,许多患者因为担忧疾病的预后和手术的结果,可能会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可能会对人的血液、内分泌和神经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并增加麻醉和手术的风险,降低手术的成功率。因此,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手术,并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手术配合程度,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从而极大地提升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乳腺癌切除术 护理干预 术前焦虑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核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体系构成。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二: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些断简残篇,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内在联系,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双方都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内容的横向构成和历史的纵向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80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成的论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转移,促进了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变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但其最明显的局限是没有说清“体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评价标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体系构成 历史发展 中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28
  • 简介:暴鸿昌认为晚明奢靡风气的根源是明代政治腐败的产物,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 标签:
  • 简介:回溯20世纪世界文论风风雨雨的演变历程.回看上一个百年各种“主义”众声喧哗的狂欢表演.“结构主义”之真正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之旅,无疑是其中一道值得回味的思想景观。即便是在“后结构主义”似乎都已然远去的今天,纵然是在所谓“后理论时代”,“结构主义”文论依然是当代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文学理论所归属于其中的人文科学显然不可能是线性进化,不可能是一味的“新潮”将“旧浪”取而代之,不该是“旧话”就不应重提。实际上,在人文科学领域,一些话题,一些若明若暗的问题,恰恰需要探。

  • 标签: 后结构主义 文学理论 跨文化 文论 主持人 人文科学
  • 简介:本文从《醒世姻缘传》中"姑奶奶"的称谓是不是满族礼俗、关羽的封号和入清至清顺治九年之前北京是否庙祀"关圣帝君"、"金龙四大王"是不是"金家的兀四太子"三个方面,考辨蒲泽先生提出的《醒世姻缘传》成书于清康熙四十年之后的新证据,以说明《醒世姻缘传》成书于康熙年间的说法不能成立。

  • 标签: 姑奶奶 关圣帝君 金龙四大王 醒世姻缘传 康熙成书说
  • 简介:本文提出了关于丁玲早期作品两个重要的新观点:作者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并非目前学界通常所认为的是表达"五四"时期争取个性解放的努力和挫折的"新女性"的"启蒙"式话语,而是一种已经有条件满足"性解放"需求的"后五四"的市民对于其"市民阶级"身份无法有效建立的苦闷;而此后作者力图打破这一困境而创作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系列,也仍然是作者在市民阶层立场和角度上,出于空虚而观察其时流行的"革命"潮流的浅层涉猎之作。

  • 标签: 丁玲 新女性 革命与恋爱 “左翼”作家
  • 简介:读孙绍振先生的《〈三国演义〉:审美与道德的错位——兼与刘复商榷》,觉得五味杂陈。乍看孙绍振对三国人物的性格分析,层层递进,颇为生动;继而看到他对鲁迅、胡适一干人不作分析的否定,顿感不妙;等读到他对刘复《双典批判》逐步升级的批评讽刺时,心中感觉到一种荒唐:孙绍振明知刘复的《双典批判》不是文学研究,而是文化批判之作,是对《三国演义》中腐蚀社会人心的权谋法术及社会影响从事文化批判,却借用文学鉴赏否定刘复的思想文化论述,并且牵强附会地给对方设置罪名。

  • 标签: 孙绍振 刘再复 《三国演义》 文学批评 文化批判 错位
  • 简介:桃丽娜是《伪君子》中闪闪发光的智慧底层人物形象,她是所有人中最理智、最清醒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桃丽娜的言与行,展现她异于常人的辩思能力,展现她的智慧之光。更多还原

  • 标签: 桃丽娜 智慧之花 处事方法
  • 简介:通过对的解读,深入探讨余光中的散文实验精神.首先,从余光中的方法论出发,论述他对五四白话文的反省和批判;其次,从建设的角度,横向分析他充满形式主义色彩的散文实验,纵向论及他与粱实秋、胡适之间的对话关系,借此论述其散文观点的文学史意义.

  • 标签: 余光中 现代散文 诗化 白话 文言文 形武主义
  • 简介:当代爱尔兰诗人迈克尔·朗利在其诗作中多次引入荷马史诗中的诗节或意象,以具有“地方色彩”的词汇予以再现,重新彰显了其中为柏拉图诗学所贬损的形象或文辞,思索了暴力、哀悼与和解等主题。本文引入西蒙娜·薇依、朱迪斯·巴特勒等思想家关于史诗的论述,探讨朗利的“史诗书写”,指出其“荷马诗节”既承继了古典世界的深蕴与厚重,又附加了当代政治的现实感与紧迫性,不仅是援古证今的修辞,还是隐晦的诗学策略,指向了一种“反柏拉图”的“脆弱美学”。

  • 标签: 北爱尔兰 荷马 哀悼 和平 脆弱性
  • 简介:作为海外汉学界颇负盛名的中国明清文学研究者,韩南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推出了彰显个人理论基色的“东方微观型”著作《创造李渔》。本文以此为中心,重点探讨了韩南书写体系中“喜剧”概念的功能性所指,以及“创造”李渔所施行的具体策略:文学中“性文本”的模式化提炼,“倒置”作为文学现象认识装置的使用,基于“叙述者”“赞助人”等角色框架的观察和演绎,以及“跨文体”文论观的实践。事实上,积极引入西方理论批评话语并有意择取李渔这一中国文人形象作为书写个案的韩南,正代表了海外汉学界观看东方的典型机制:以特定理论/视角作为切口,方能超越时空/文化隔阂而获得创造性发现,其恰可用韩南受李渔小说启发而关注的“望远镜”及其原理作为行为隐喻。韩南更具前瞻性的是,他已将形象学范畴中的李渔提升至方法论层面,进而作为自己文学研究的镜像加以参照,这使得韩南与李渔呈现出平等互动的对话姿态。

  • 标签: 李渔 韩南 《创造李渔》 微观中国文人 东方想象
  • 简介:蝼冢的《黑暗传》属于某种非常古老的文体的现代变式。这种文体,在西方世界从巴门尼德的《残篇》肇始,途经柏拉图《蒂迈欧篇》、普罗提诺《九章集》和卢克莱修《物性论》,一直到斯宾诺莎《伦理学》和谢林的《世界时代》,最后在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那里达于终结。(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这个传统。)而在东方,这一文体的主要代表是中国易学和道家的若干典籍,西亚的灵知主义和拜火教经典,以

  • 标签: 黑暗传 创世神话 炼金术 史诗 形而上学 巴门尼德
  • 简介:中国印刷发展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为其极盛时期,而正是在嘉靖、隆庆、万历百余年之间,长篇章回小说云蒸霞蔚,形成了最为兴盛的局面。印刷技术促成了长篇章回小说的雕印和刊行,通过对印刷技术与长篇章回小说的生态考察,从而发现《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虽然渊源有自,但是其真正的成书时间当为嘉靖初年,而不是中国文学史上所谓的元末明初。印刷媒介生态视角的透视,还原和改写了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章回小说史的知识时空。

  • 标签: 长篇章回小说 印刷术 媒介生态 文学史 成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