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郭沫若生平究竟写作了多少剧作,迄今无定论。本文疏理出郭氏创作、整理、编译剧作共21种。郭沫若剧作与中国戏剧文脉之关系还有待深入挖掘研究。

  • 标签: 郭沫若 剧作数量 郭剧文脉
  • 简介:《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苏格拉底一强调,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在西化的、现代性的学科遮蔽的背景下,我们无法真正理解故事和抒情诗的功能。“天书”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天书”母题的背后蕴含着源远流长的神谕传统。萨满文化中通神、占l、、禳灾、招魂、疗救的信仰仪式体系是“天书”母题产生的根源。次生口头传统时代,神授天书正好迎合了下层民众对超常知识、能力、寿命的渴求需要,其背后隐藏着沟通天人,知识神授的远古人类口传文化的神圣大传统,这才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叙述的观念源头。

  • 标签: “天书” 母题 神谕 萨满文化 次生口头传统
  • 简介:近年来王德威教授重申中国文艺的“抒情传统”,并将其放在中国近现代文学、文化语境里重新思考。作为深受后结构主义影响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王德威感兴趣的是抒情对占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叙事的冲击,对文本中抒情因素的揭示成为他还原非连续的、众声喧哗的历史图景的手段。这一做法在获得洞见的同时,亦留下一些盲点。作为必要的修正,本文主张重构历史的整体性,以有着特定起源和目标的传统,为现代文艺创作和理论创构定位。

  • 标签: 抒情传统 中国 现代性 新历史主义
  • 简介:《祝福》是小说集《彷徨》的篇首之作,同时也是鲁迅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在长达几十年的阐释过程中,人们竭尽全力试图去得出自己独特的研究心得,但结论却大同小异惊人地相似——“礼教吃人”。用一位著名“鲁研”学者的话来说,小说《祝福》就是“儒道释‘吃人’的寓言”。毫无疑问,祥林嫂惨死于人情冷漠的社会悲剧,为学界谴责“礼教吃人”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如果仅就作品文本的层面故事情节而言,“礼教吃人”说似乎也没有什么过分之处。

  • 标签: 《祝福》 小说集 礼教 解读 庸俗 《彷徨》
  • 简介:语言和文字分属不同的符号系统,语言作为声音符号,其独特之处在于音中有“图像”(语象);而与一般图像相较而言,文字是可以发音的图像。进一步研究表明,语象和所指物相似与否,只能决定所指意与所指物的关系,却不能动摇语音与语象、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关系,不足以影响语言符号的实指本性。但是图像并非声音的标示,其符号能指与所指物之间的“相似性”是图像虚指的根源,观者凭借心象“信假为真”地理解图像,则成为加剧图像虚指的主观动力。

  • 标签: 语言 图像 符号 实指 虚指
  • 简介:《人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的票房奇迹来源于对观众消费心理需求的满足。观众观影的过程是一个观众无意识下通过角色上的心理代入对影片创造出来的情境加以体验的过程。导演徐峥如一个心理治疗师,给生活在都市水泥森林中的观众量身订制了一套泰式按摩+SPA+佛家顿悟全面心灵疗伤旅游方案,让观众经历由精神感悟(寺庙拜佛、布施)到处理好个人愿望与家庭幸福关系、祈愿健康(放飞孔明灯、为妈妈种一棵健康树)的心理暗示过程。因而《泰囧》的成功其实更应该看做是一部心理治疗片的成功。

  • 标签: 心理 角色代入 情景代入
  • 简介:我们在一起我们在一起也没有别的事好做无非是我捡拾园子里的烟头你坐在廊前吐着烟圈等烟烧到手指才把烟头狠狠地扔进园子无非是我捡拾落叶然后,仰头看看树如果有干枯的叶子尚没来得及落下就让你抱着树干猛摇

  • 标签: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1929年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亦简称“艺术剧社”),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戏剧团体。按照当事人之一夏衍的看法,“假如艺术剧社在中国话剧运动史上还值得一提的话,那么它的意义只在于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并且首先提出了‘普罗列塔利亚戏剧’这一个口号”。④戏剧史作者往往引述相关原文来证明夏衍此言不虚,或者以此作为判断艺术剧社历史地位的依据。但进一步的勘察还比较少见。

  • 标签: 戏剧团体 艺术剧 上海 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话剧 直接领导
  • 简介:1998年1月1日,时间以它自身的节奏开启了新的一年。在北京郊外的第三精神病福利院,诗人食指接待了三十年前他到杏花村插队时结交的朋友。他们相约在这一天来看望食指,从一张已公开的照片上看,大约有12人左右。而对诗人食指来说,能够与福利院之外的老朋友们聊聊天,这是难得的片刻享受。自1990年住进了福利院,如今已是第九个年头。尽管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并且愈发感受到这里的粗茶淡饭给他带来的好处,但是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受困于此的窘境。

  • 标签: 1998年 指归 原型 断裂 福利院 精神病
  • 简介:本文以艺术人类学学理方法和田野事实判据为基础,阐释“打工文学”作者创作观念与打工者社群群体经验之间的关联,以此对打工文学的发生问题进行较深入探索。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关联性问题环:什么样的社群濡化经验与作者创作观念相关(what)——作者为何将特定社群濡化经验定格为创作观念(why)——社群濡化经验在文学作品中怎样内化为作者创作观念(how)。本文以对关联性问题环的逐步解析为学理线索,立体式地追索打工文学作者创作观念的生成原因。

  • 标签: 创作观念 艺术人类学 打工文学 性问题 打工者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