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研究形式采用分组对比研究。通过随机数表法展开。对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针灸疗法;对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观察对比FMA评分、MMSE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对比FMA评分、MMSE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发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采用针灸治疗方法,可以将日常运动生活能力显著恢复,最终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针灸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栓通(冻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加用血栓通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10例,两组均予脑梗死常规处理,研究组加用血栓通注射液。结果加用血栓通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未发生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 标签: 血栓通 脑梗死 治疗
  • 简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下,使下丘脑释放大量β-内啡肽(β—EP)引起一系列脑功能障碍,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纳络酮为非专一阿片受体拮抗剂减少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预后。本文总结我院1999年6月-2003年8月,84例急性脑梗死应用纳络酮治疗,疗效满意。

  • 标签: 治疗 急性脑梗死 纳络酮 临床分析 脑功能障碍 β—EP
  • 简介:目的分析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于200侔9月到2008年8月连续收集来自全国各地152家二级和三级医院的急性卒中住院患者。本研究利用该数据库中的患者信息,以发病至到院时间大于3h为院前延误,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对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的105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院前延误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仅有21.58%的患者(n=2267)在发病5h内到达医院。导致院前延误时间缩短的因素有:老龄[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ratio,OR)0.9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988~0.9971、使用急救车到达医院(调整后的OR0.540,95%C/0.500~0.584)、饮酒史(调整后的DR0.895,95%C/0.802~0.99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调整后的OR0.786,95%C/0.684~0.905)、心房颤动病史(调整后的OR0.555,95%引0.452.~0.635)、首发症状为意识障碍(调整后的OR0.660,95%010.561~0.776)。导致院前延误时间延长的因素:单独居住(调整后的OR1.760,95%纠1.507~2.571)、自费医疗(调整后的OR1.255,95%C/1.081~1.411)、睡醒时发现症状(调整后的OR1.678,95%C/1.489~1.891)、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2分(调整后的OR1.445,95%C/1.207-1.750)、高血压病史(调整后的OR1.114,95%C/1.004-1.2-38)、糖尿病病史(调整后的0R1.141,95%C/1.006~1.295)、首发症状为失语(调整后的DR1.580,95%C/1.259~1.556)、首发症状为视野缺损(调整后的OR1.458,95%d1.056~2.051)。结论我国脑梗死患者的院前延误现象比较严重,提高公众对卒中的认识,加强院前急救系统的�

  • 标签: 脑梗死 院前延误 急救系统 单独居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整体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对其整体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通过治疗和整体护理后均成功出院,没有出现死亡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整体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临床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特征。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有无继发癫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继发癫痫50例,观察组无继发癫痫50例,观察两组脑电图数据,对脑电图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对照组46例(92.00%)脑电图存在异常,观察组7例(14.00%)脑电图异常,两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对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疾病的预后及预测作用显著。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继发癫痫 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继发性癫痫与梗死面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的2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继发性癫痫与梗死面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中,早期癫痫发作共计30例,其中,大面积、中等面积、小面积梗死分别是16例、4例、8例,不存在明显梗死灶但是仅有脑萎缩现象的患者共计2例;共计16例梗死累及脑叶。结论就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早期继发性癫痫的影响因素包括梗死灶面积及其部位,早期继发性癫痫以梗死面积较大且梗死灶位于脑叶的患者为多发人群。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早期继发性癫痫 梗死面积 梗死灶
  • 简介: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纳络酮、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中药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西药奥扎格雷钠与盐酸纳络酮注射液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HSS)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显效率为67.27%,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显效率为47.27%,总有效率为85.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②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NHSS评分从(27.18±6.55)降至(14.49±3.32),对照组患者从(28.32±6.14)降至(19.93±3.74),治疗组NHS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所有患者血液粘稠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凝集率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治疗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奥扎格雷钠 纳络酮 疏血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与尿酸水平测定。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分析的对象,并选取53例非脑血管病患者,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测定患者进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尿酸(UA)、甘油三酯(TG)以及总胆固醇(T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两组测定患者经过分析得出,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尿酸及甘油三酯均高于对照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测定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子是高尿酸血症以及高脂血症,对患者的血清尿酸以及血脂进行预测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清尿酸 总胆固醇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方法。结果通过有效的整体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所有患者病症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并且没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加强饮食和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0月,纳入急性脑梗死68例,按随机法分组。34例进入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其余34例接受心理护理,设研究组。对比效果。结果两组中研究组SDS和SAS评分改善明显,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实施心理护理,抑郁及焦虑改善明显,建议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心理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应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l50ml中静脉滴注,滴注完后,再加20%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栓通
  • 简介:目的评价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73例,治疗组采用高氧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21d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为67.4%和90.2%高于对照组的61.6%和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BI)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NDS低于对照组,BI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氧液配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高氧液 脑梗死 急性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患者同时接受长春西汀与血塞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相关对象,将其随机均匀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血塞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接受长春西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接受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较好改善,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让患者接受长春西汀与血塞通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塞通 治疗效果 长春西汀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脑微出血(CMB)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到我院就诊的畸形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将患者随机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40例。经头部磁共振检查发现微出血灶者为阳性组,未发现者为阴性组。通过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分析对两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稀疏、高血压、高血脂等)分析。结果经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两组患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减少或者降低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脑微出血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脑微出血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的发病时间在六小时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名静脉注射100-120万U剂量的尿激酶静脉溶栓进行紧急治疗,分别观察患者在静脉输入溶栓的一天、两周和三个月后的临床表现。结果30名患者中,一天之内治愈的有5人,两周内治愈的人数为8人,三个月内治愈的有10人,24小时内脑出血的有1人,两天内出现再灌注损伤的有2人。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 治疗效果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黄嘌呤氧化酶系统,在急性脑梗死发作时,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启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等生化反应系统,产生大量尿酸及超氧阴离子等自由基,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近几年流行病学及国内多数研究认为,高尿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1].WHO在1989年将高尿酸血症确定为急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议.现就其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 标签: 尿酸 高尿酸血症 脑梗死 一氧化氮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