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在中医学的肿瘤病机理论中创新出了一种新的病机理论,即癌毒病机理论。癌毒病机理论的提出,是中医在肿瘤研究方面的进步,根据癌毒病机理论的相关内容,对中医肿瘤有了新的认识,加强对癌毒病机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中医肿瘤辨证论治的效果,提升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从而促进中医肿瘤辨证论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叙述了中医肿瘤中癌毒病机理论的应用,还阐述了中医肿瘤中癌毒病机理论的辨证论治。

  • 标签: 辨证论治 中医 癌毒病机理论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移植受者CYP3A基因多态性与环孢素(CsA)所致肾毒性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66例CsA免疫抑制治疗发生肾毒性(20例)和未发生肾毒性(46例)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CYP3A基因多态性,并通过统计学分析CYP3A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基因型与CsA所致肾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筛选出8个标签位点的等位基因在肾毒性和非肾毒性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非条件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AIC定义的共显性和显性遗传模型下,未发现CYP3A基因8个SNP位点与CsA肾毒性的发生有显著性关联。结论:本研究显示心脏移植受者本次调查的CYP3A基因位点与CsA所致肾毒性无显著性关联。

  • 标签: 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心脏移植 环孢素 肾毒性 CYP3A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的临床效果,为治疗VM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VM患者临床资料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9例。对照组应用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平均治疗疗程。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33/39),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治疗疗程为(29.41±3.25)d,对照组的平均治疗疗程为(46.23±4.47)d,观察组的平均治疗疗程远远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VM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VM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一类新药尖吻蝮蛇凝血酶对大鼠生殖功能的毒性或干扰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一类新药尖吻蝮蛇凝血酶进行大鼠围产期生殖毒性试验:雌鼠从妊娠第15日至F1代大鼠离乳(出生后第21日)经静脉注射给予不同剂量的尖吻蝮蛇凝血酶(0.1、0.2、0.4U·kg~(-1))。结果未发现尖吻蝮蛇凝血酶对雌鼠妊娠、哺乳以及胚胎和F1代大鼠生长发育有明显毒性和干扰作用。结论尖吻蝮蛇凝血酶对围产期大鼠无生殖毒性,其大鼠围产期生殖毒性试验的安全剂量为0.4U·kg~(-1)。

  • 标签: 尖吻蝮蛇凝血酶 SD大鼠 围产期 生殖毒性
  • 简介:目的:探索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D)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该院小儿神经科临床收治的27例VE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23例非脑炎患儿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清和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P-D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血清SP-D(13.01±1.43)μg·L-1、脑脊液SP-D(13.39±1.61)μg·L-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VE患儿恢复期血清SP-D(15.10±1.69)μg·L-1、脑脊液SP-D(15.87±1.72)μg·L-1与急性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5)。VE患儿恢复期脑脊液有核细胞数(15.93±1.83)×106·L-1及脑脊液蛋白含量(0.23±0.02)g·L-1与急性期时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SP-D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检测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对诊断病毒性脑炎及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脑脊液 血清
  • 简介:目的探析临床生化指标检验在病毒性肝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病毒性肝病患者共4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选取40例经体检检查肝部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白蛋白等相关临床生化指标检验。比对两组患者白蛋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前白蛋白等相关生化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亮氨酸脱氢酶生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蛋白,白蛋白等相关生化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肝病患者开展生化指标检验,为医生的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有利于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肝病 白蛋白 前白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Beagle犬连续30天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盐酸伊伐布雷定复方(ISMN-I)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剂量的拟定提供依据。方法Beagle犬32只,雌雄各半,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复方低、中、高(30、75、180mg·kg^-1)剂量组,每组8只动物。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0天,停药观察14天。实验期间,每日进行一般状态观察,每周测定1次体质量及摄食量,于给药前、给药末期及停药恢复期末,各组动物分别进行眼科、体温、尿液、血压、心电图(Ⅱ导联)、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检测,给药期及恢复期结束剖检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ISMN-I复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给药末期可使舒张压(DBP)出现降低,且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均可导致Beagle犬在给药期间出现呕吐、振颤、抽搐、无力等反应,低剂量组个别犬偶尔出现一次性的呕吐反应。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单硝酸异山梨酯盐酸伊伐布雷定复方对Beagle犬无不良反应剂量(NOAEL)为30mg·kg^-1。

  • 标签: 长期毒性研究 BEAGLE犬 单硝酸异山梨酯(ISMN) 盐酸伊伐布雷定
  • 简介:目的观察何首乌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何首乌水提组分、醇提组分,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何首乌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分别于药后4h、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小鼠灌胃较高剂量何首乌水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4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24h;给药4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4~6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小鼠灌胃较高剂量何首乌醇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2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48h;给药2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2~4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何首乌水提组分剂量在(5.5~30.75)g.kg-1之间、醇提组分在(8.5~24.5)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结论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何首乌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何首乌 不同组分 小鼠 肝毒性 “量-时-毒”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电图检查病毒性脑炎的准确性以及对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筛选我院2018年6月10日-2020年6月10日收治的83例病毒性脑炎为探究对象,先后给予83例患者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MRI(核磁共振)以及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检查的检出结果,同时分析不同预后患者的脑电图异常情况。结果:脑电图检查异常率为95.18%;脑脊液检查异常率为85.54%;CT检查异常率为80.72%;MRI检查异常率为81.93%。脑电图检查异常率显著高于脑脊液、CT以及MRI检查,且差异存在显著意义,P<0.05;预后越差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越为严重,重度异常率越高,且痊愈患者的正常率高于致残患者,组间具有差异,P<0.05。结论: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中,通过实施脑电图检查,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可作为诊断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检查手段。

  • 标签: 脑电图 病毒性脑炎 准确性 评估预后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联合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时间:2019年1月到2022年3月。研究对象:我院收取的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确诊,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予以血液实验室检测。最后收集并分析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诊断准确度等数据。结果 研究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血小板 凝血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思密达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的价值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思密达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炎症指标、免疫功能、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炎症指标低于对照组,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不良反应未见,P>0.05。结论:思密达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 思密达 轮状病毒性肠炎 治疗的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的全血锌水平,并观察其补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所有患儿均进行血锌水平检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应用葡萄糖酸锌治疗。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水平血锌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86例患儿,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血锌水平与正常范围相比均偏低。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为74.42%,差异明显(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存在缺锌情况,给予患儿补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血锌水平 轮状病毒性腹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宣肺止咳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120例小儿病毒性肺炎分成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普通的西药,观察组给予宣肺止咳汤剂,并配合中医穴位贴敷。2组在治疗7天后,对其效果进行了统计,并对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了比较,并对两组在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进行了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95.0%(57/60)和73.3%(44/60)。2组经治疗后,两组儿童的临床表现均恢复正常,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肺炎 痰热闭肺证 宣肺止咳方 穴位贴敷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症状期间,予以益生菌的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安全性探究。方法:研究时间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共计纳入儿科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36例,作为分析对象,将研究患儿以治疗方案进行分组,研究组予以益生菌治疗,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每组18例,分析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效果(100.00%)比较对照组患儿治疗效果(33.33%)更高。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22.22%),研究组治疗安全性更高,临床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轮状病毒性腹泻 益生菌 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配置中心(PIVAS)人员针对性管理对细胞毒性药物配置差错预防作用。方法:我院PIVAS自2021年起对工作人员加强针对性管理,本研究基于特定时间(2021年1-12月)选取20名工作人员,实施针对性管理,作为观察组,另基于2020年1-12月选取20名工作人员,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细胞毒性药物配置差错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0%(P<0.05),工作人员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在PIVAS人员中加强针对性管理,可明显降低细胞毒性药物配置差错的发生,提高工作人员满意度。

  • 标签: 静脉配置中心(PIVAS) 针对性管理 细胞毒性药物 配置差错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生化检验指标联合血常规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来院检查的3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中的观察组。另纳入同期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对比2组受检者的生化检验结果、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水平显著较低,淋巴细胞计数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白蛋白水平显著较低,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数显著较高(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病毒性肝炎患者同健康体检者相比,血常规、生化检验结果差异显著,检查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早期预防、治疗及病情监测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有助于保护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早期筛查 血常规检验 生化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开始引起学术界关注的新理论,是评价抗生素药效学的一项新指标,可为抗生素更合理用药提供新科学依据.它的概念系指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是抗生素对其作用靶细菌特有的效应,它揭示的是抗生素与细菌相互作用过程.近十余年来国外对PAE这一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PAE作为评价新抗生素药效学的重要参数,它将为临床设计更为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概述了抗生素物引起PAE的机制,对其影响因素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供临床参考.

  • 标签: 抗生素后效应 临床合理用药 细菌生长 EFFECT PAE 科学依据
  • 简介:手术并发症对于手术患者来说都有潜在发生的可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潜在危险因素的发生,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手术患者对手术抱有很高的期望,一旦有并发症出现,无疑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患者身心受到伤害。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或将并发症的发生程度降到最低值,是义务人员和患者共同的期望。

  • 标签: 眼科手术并发症 预见性护理
  • 简介:人类中的雄性,从未被认为是节制性欲的楷模,这样说有其足够的理由。自少年时期,性力启动之后,男孩们,至少从心理上,即进入一种持续高涨的亢奋状态,并从此难以完全摆脱。就天性而言,这未尝不可。毕竟,任何生物的终极目标,是确保其基因的生存和繁衍。雄性较之雌性,更是如此,且更有条件达此目标。世间母亲,即使那些最能生育的人,终其一生,也鲜有能孕育8个或9个孩子者。男性则可每天,甚至一天数次受孕,而且从其内心,都希望能这么做。

  • 标签: 男人 节制性欲 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