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前颅窝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硬脑膜动静脉瘘中一种特殊的亚型,较为少见,约占颅内DAVF的5%。该文是一篇关于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伴额叶血肿的手术治疗的病例报告总结。通过对4例伴有额叶血肿的前颅窝底动静脉瘘进行病例分析,主要从前颅窝底动静脉瘘伴额叶血肿的血管构筑形式、临床症状特点及手术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本组病例均采用额下入路DAVF电凝切断瘘口与引流静脉起始端,并同时清除额叶血肿,既顺利的解除了血肿的占位效应,也有效的封闭了瘘口。治疗方式准确到位,术后颅内恢复正常血流,获得长期良好预后。该文的不足之处,病例数较少,而且全部为开颅手术病例,没有介入栓塞病例,缺乏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的对照分析,随访时间也不够长,结论总结稍显牵强。建议积累病例,进行更加严密、更长期的随访观察,以期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有更深入的总结。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额叶血肿 前颅窝底 手术治疗 病例报告 治疗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骨性结构与硬脑膜静脉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将20例干颅骨标本和17例甲醛固定尸头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分次切除,显露出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以及窦硬膜角,测量乙状窦在不同位置的宽度及表面骨质厚度,分析横窦、乙状窦的走向与颅骨表面骨性标志之间的对应关系,测量"窦硬膜点"与"乳突上嵴后下三角"各顶点间的距离.结果横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左侧平均为102°±17.3°,右侧平均为100°±15.5°.乙状窦各段的宽度为垂直段>下曲>上曲.乙状窦下曲的表面骨质厚度明显大于上曲与垂直段.结论根据颅骨表面标志判明硬脑膜静脉窦的位置,开颅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横窦、乙状窦,并能更充分地利用颅底有限的暴露空间,使得整个开颅过程更加微创和高效.

  • 标签: 硬脑膜静脉窦 颅底侧方入路手术 横窦 乙状窦 乳突上嵴 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侧窦(横窦-乙状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LS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例LADAVF的临床资料,经右侧股动脉-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Onyx胶栓塞8例,经左侧股静脉-下腔静脉-颈内静脉球囊保护下Onyx胶栓塞2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8例,大部分栓塞2例,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2年,8例无加重及复发,2例异位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LSDAVF是一种相对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需配合静脉窦球囊保护下进行;闭塞瘘口同时闭塞部分无功能静脉窦存在短期内异位复发可能。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侧窦区 血管内栓塞 异位复发
  • 简介:目的报道1例以阻塞性脑积水为首发表现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方法一男性52岁病人因行走不稳、尿失禁入院,CT和MR发现阻塞性脑积水,天幕附近存在异常血管影.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天幕区DAVF,脑积水由扩张的引流静脉压迫中脑导水管所致.病人接受了血管内栓塞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结果大部分闭塞了DAVF,脑积水症状消失.结论DAVF扩张的引流静脉压迫中脑导水管导致阻塞性脑积水极其罕见,这是文献中第2例有详细报道的此类病例;采用血管内方法闭塞病灶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是合适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天幕区 阻塞性脑积水 脑血管造影 影像学表现
  • 简介:在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尤其是铣刀铣开骨瓣过程中,颅骨关建钻孔位置的选取对横窦、乙状窦的保护至关重要。以往多采用颅骨表面解剖标记来确定关键孔的颅骨外表面的位置,常用的解剖标记包括星点、上项线、乳突后缘等[1]。应用最广泛的为星点,即枕乳缝、顶乳缝、人字缝的交点,此点被广泛认为是横窦乙状窦移行处的颅骨表面标记。

  • 标签: 后颅窝 横窦 静脉窦 星点 上项线 人字缝
  • 简介:目的探讨B超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在脑浅表动静脉畸形(AVMs)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1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血管组联合应用B超和ICGA辅助切除的16例脑浅表AVMs患者临床资料,同时分析2种术中辅助技术对AVMs定位、边界确定及血管类型鉴别的作用.结果术中联合应用ICGA和B超能有效帮助定位AVMs,确定其边界,帮助辨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16例脑浅表AVMs患者共行开颅手术16次,均全切病灶,手术后经DSA证实AVMs无残留.结论脑浅表AVMs手术中联合应用ICGA和B超能有效帮助准确切除病灶,判断有无畸形残留,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B超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头痛、头晕1个月加重伴智力下降、记忆力下降5d”就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2009年7月2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痛,为持续性钝痛,以双额、顶、枕为著,无放射痛,无规律;体温最高38.5℃。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炎对症治疗,3d后体温正常,头痛明显好转。

  • 标签: 深部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 造影诊断 数字减影 上呼吸道感染 体温正常
  •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及其辅助手术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患者47例,包括上矢状窦旁脑膜瘤28例、大脑镰脑膜瘤14例、横窦和窦汇区脑膜瘤4例和乙状窦脑膜瘤1例。术前构建VR图像,评估肿瘤对静脉窦的侵袭程度和静脉侧支循环等级,做手术模拟,并对手术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结果VR环境下,各组织结构均原位清晰显示,可全方位观察和手术模拟。静脉窦未受累9例、受压13例、狭窄13例、闭塞12例,形成侧支循环者分别占22.2%、23.1%、61.5%、100%。在VR技术指导下制订手术策略,肿瘤获得SimponⅠ级切除37例,Ⅱ级4例,Ⅳ级6例;随访4—18个月,45例恢复良好,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PS)为(88.30±22.392)分,植物生存1例,肿瘤复发并死亡1例。通过统计分析,复发、术中出血及年龄仅影响患者短期预后,年龄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结论利用VR技术对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皮质静脉的关系进行术前评估,准确、全面、直观,术前应考虑患者年龄、手术史对预后的影响,对静脉侧支循环要尤其注意评估和保护,这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脑膜瘤 静脉窦 显微手术 疗效 虚拟现实 侧支循环
  • 简介:研究对象与方法:1966—2008年13项前瞻性研究、19个队列、177025人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共发生11000余次血管事件。Meta分析结果显示:每日摄盐量增加86mmol(约相当于5g),脑卒中相对风险增加23%(P=0.007);9项研究显示摄盐量与脑卒中风险相关(其中4项有显著性),而3项得出阴性结果。

  • 标签: 疾病风险 心脑血管 摄盐量 META分析 相对风险 阴性结果
  • 简介:“目前,国内尚缺乏如此内容丰富、表达如此简明、透彻的专著。读后使人对复杂的神经系统解剖和生理功能有一完整和清晰的概念,对神经系统疾病所产生的症状、体征和综合征提供了明确的病理解剖学基础。在人脑的复杂活动和疾病的变化中,读后有使人豁然开朗、爱不释手之感……。该书中文译文版被PeterDuus教授称赞为优秀译文”,这是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段国升教授10余年前在评价了《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第一版中文译本(1995年)时的一段话。

  • 标签: 神经系统疾病 定位诊断学 病理解剖学基础 神经外科专家 中文译本 PETER
  • 简介:目的:探讨睡眠障碍对成人慢性咳嗽发病的影响及其他病因,为临床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咳嗽患者400例,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询问病史以及相应的辅助性检查,对患者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有3.8%的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尚不明确,有96.2%的慢性咳嗽患者病因明确,其中4.0%为合并病因,92.2%为单一病因。在单一病因中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比例为3.8%,且以咳嗽变异性哮喘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8.0%和29.5%。结论:睡眠障碍是诱导慢性咳嗽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其病因复杂多变,其中以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比例最高,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慢性咳嗽 病因 临床分析 睡眠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及神经内镜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随机分组,分别采取传统的钻孔引流术(传统手术组,n=20)、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钻孔引流术(导航辅助组,n=40)及单纯使用神经内镜钻孔引流术(神经内镜组,n=38)治疗,对比3组术后血肿残留、残留积气积液以及复发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顺利,病人症状较术前好转。术后1周复查CT,导航辅助组较传统手术组的手术效果好(P=0.012),传统手术组与神经内镜组之间手术效果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更佳,有利于病人康复。

  • 标签: 血肿 硬膜下 慢性 神经内镜 神经导航 引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应用右佐匹克隆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失眠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阿普唑仑治疗,观察组给予右佐匹克隆施治。治疗结束后,评定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早、心力衰竭加重等较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应用右佐匹克隆施治,可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最大程度降低恶性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保护心脏功能,疗效确切。

  • 标签: 右佐匹克隆 慢性心力衰竭 失眠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颌下联合入路显微切除5例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中证实,术后病理确诊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5例肿瘤中,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颌下联合人路能良好显露、安全切除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颈静脉孔 哑铃型神经鞘瘤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观察电子喉镜在耳鼻喉科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分析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耳鼻喉科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实施电子喉镜检查,对照组实施常规喉镜检查,分析诊断的价值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电子喉镜治疗后PSQI评分为(8.73±1.67)分,常规喉镜的PSQI评分为(11.69±2.0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为98.33%。结论:针对耳鼻喉科疾病患者实施电子喉镜诊治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其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电子喉镜 耳鼻喉科疾病诊治 临床分析 睡眠质量
  • 简介: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DBS)的出现是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它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的兴奋性以达到改善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方法。自1987年法国的Benabid等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震颤和特发性震颤获得成功后,至今全世界已有500余家医疗中心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植入电极超过35000例次。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术 运动障碍性疾病 帕金森病 疾病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方法 特发性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