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在心力衰竭(HF)治疗领域成功跨界,作为慢性HF“新四联”治疗的新成员,获国内外多项HF指南推荐。但在急性HF(AHF)住院患者中启动SGLT2i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循证数据有限。随着近期EMPULSE研究结果的公布,SGLT2i在AHF患者中的临床获益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急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健商评估的协同式分级营养支持在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应用随机数字表将该院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血液透析期间行常规营养指导,观察组血液透析期间实施基于健商评估的协同式分级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健康管理行为、营养状况及健商分数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饮食管理行为、饮食知识、健商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RA)、McDonald营养学指数较对照组显著改善,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基于健商评估的协同式分级营养支持对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干预,可提高患者饮食管理行为,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患者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提高患者血液透析效果。

  • 标签: 健商评估 协同式分级营养支持 慢性肾病 血液透析 营养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协同式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理行为特点与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应用家庭协同式干预。比较两组在实施不同干预后对患儿心理行与家属满意度的影响。结果研究组闹情绪、孤僻及抑郁心理行为异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I、EF及FS心功能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过程当中,实施家庭协同式干预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在治疗期间不良的心理行为,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同时能够拉近与患儿家属的距离,提高其满意度,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家庭协同式 心理行为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少症和骨质疏松(OP)对RA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OPF)发生的协同影响。方法选择389例住院的RA患者和同期1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DEXA)法测定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BMD),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四肢骨骼肌质量,摄脊柱X线正侧位片并以半定量法进行脊柱骨折的判定。统计学方法: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2项分类资料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紧(backward LR法)分析。结果RA患者各测定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P<0.01),RA组骨质疏松发生率(128/389,32.9%)高于对照组[(20/156,12.8%),χ2=22.706,P<0.01];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为21.6%(84/389),高于对照组中[(3.8%,6/156),χ2=25.439,P<0.01]。RA患者中肌少症的发生率为54.8%,高于对照组[(9.6%,15/156),χ2=93.241,P<0.01];RA组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28.5%)高于对照组[(5.8%),χ2=118.110,P<0.01]。不同骨量(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分组间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73,P<0.01),且呈现出随着骨量逐渐降低,脊柱OPF发生率逐渐升高的趋势(χ2=43.003,P<0.01)。伴肌少症的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27.2%,58/213)高于无肌少症的RA患者[(14.8%,26/176),χ2=8.833,P=0.003]。根据骨质疏松和肌少症分组的3组间(1=无肌少症和骨质疏松;2=单纯肌少症或骨质疏松;3=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32,P<0.01),且从第1组到第3组脊柱OPF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χ2=37.164,P<0.01)。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GC)组相比,服用GC组的RA患者具有更高的肌少症发生率(χ2=7.136,P=0.008)、OP发生率(CI=10.900,P=0.004)和脊柱OPF发生率(χ2=20.67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95%CI)=1.069(1.038,1.101),P<0.01]、服用GC[OR(95%CI)=3.169(1.679,5.984),P<0.01]、肌少症和骨质疏松[OR(95%CI)=2.113(1.430,3.124),P<0.01]的同时存在为RA患者发生脊柱OPF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肌少症、骨质疏松和脊柱OPF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且肌少症和骨质疏松对RA患者脊柱OPF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肌少症 骨质疏松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军民深度融合战略下军医大学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管理体系。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医学与理工学科和军地院校之间的差异,探讨军医大学推动军民协同创新的优劣势和发展路径。结果基于当前军民融合现状、医学研究的特点,军医大学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具有优势,但在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需要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方面,建立健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区域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结论军医大学通过健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有利于形成军民一体化区域科技创新链,促进平台建设和技术发展。

  • 标签: 军民深度融合 科技协同创新 军医大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干预的协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江门市五邑中医院2017年1~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实施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干预的患者共9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实施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协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体温、动脉PaO2与PaCO2、心理状态、住院时间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的呼吸频率、体温、动脉PaO2与PaCO2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的呼吸频率、动脉PaO2与PaCO2水平均得到优化,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前后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与抑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焦虑抑郁得分均得到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协同护理可优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 协同护理
  • 作者: 刘晓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武汉430000
  • 简介: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于围术期为其实施协同激励护理并联合损害控制对其产生的相关影响。方法:将49例行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以对照组(n=24)和实验组(n=25)区分,对比两组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自我护理能力、疼痛程度、不良情绪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ESCA评分、VAS评分、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数据,P<0.05。结论:协同激励护理+损害控制对于改善四肢骨折患者在围术期的不良情绪,减轻患者围术期疼痛,提升其自我护理能力,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取得令患者满意的护理效果。

  • 标签: 四肢骨折;围术期;协同激励护理;损害控制理念;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能CT 45 keV低能级虚拟单能图像(VMI)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病灶显示及T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治疗前行双能CT检查的58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增强静脉期图像,经双能后处理软件获得2组图像,分别为45 keV VMI和标准混合图像(30% 80 kV+70% 140 kV)。由1名高年资和1名低年资放射科医师分别以5分Likert法独立评估2组图像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病灶的总体显示评分。高年资医师进一步对各解剖亚区(梨状窝、咽后壁、环后区)下咽癌病灶的显示以及判断深部侵犯(食管入口、带状肌、椎前肌)进行评分,并以盲法分别利用这2组图像对所有病灶进行T分期。以病理T分期(手术病例)或临床T分期(非手术病例)为金标准,计算2组图像T分期的准确度。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组图像评分的差异,采用McNemar-Bowker检验比较2组图像T分期准确度的差异。结果高年资医师对45 keV VMI及标准混合图像总体显示评分为3.5(3,4)分和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3,P<0.001);低年资医师的评分为3(3,4)分和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3,P<0.001)。45 keV VMI对梨状窝、咽后壁及环后区病灶显示评分和侵犯带状肌的评分均高于标准混合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图像对侵犯食管入口和椎前肌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45 keV VMI和标准混合图像对下咽癌T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7.9%(51/58)和81.0%(4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P=0.189)。结论45 keV VMI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的病灶显示和评价侵犯带状肌优于标准混合图像,对T分期的准确度有限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判断食管入口和椎前肌是否受侵犯无明显优势。

  • 标签: 下咽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虚拟单能图像 T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对离体冠状动脉支架显示的最适能级及对比剂浓度。方法选取不同材质18枚支架,植入人造模拟冠状动脉血管内,配置常规浓度、低浓度(常规剂量的1/2)对比剂分别填充。行光谱CT扫描,常规浓度及低浓度进行50~100 keV(间隔10 keV)、120 keV单能级重建,分别记为A50~100、120 keV组和B50~100、120 keV组;另一组常规浓度数据进行常规iDose4重建,记为conv组。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包括支架结构评分(Likert 5分法)及支架内管腔评分(Likert 4分法);客观评价包括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及支架内径差(ALN)。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各组之间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差异。结果A80、90 keV组[(3.56±0.64)、(4.11±0.58)分]和B90 keV组[(3.61±0.50)分]支架结构评分显著优于其他组(P均<0.01),其中A90 keV组评分最高。支架内腔评分显示A70 keV组[(3.61±0.50)分]与B70 keV组[(3.47±0.63)分]均显著优于其他组(P均<0.01),A70 keV组评分最高。以能级为主效应分析,A组、B组及conv组间噪声、CNR及ALN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74、23.95、24.63,P均<0.01)。A70、80、90 keV组[(11.43±0.48)、(11.81±0.34)、(12.01±0.33)HU]和B70、80、90 keV组[(11.50±0.31)、(11.58±0.18)、(12.13±0.30)HU]图像背景噪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均<0.01),6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70 keV组的噪声最小。A50、60、70 keV组(26.85±5.19、26.03±4.29、24.46±5.40)及B50、60、70 keV组(25.88±5.67、24.18±5.46、24.91±7.67)支架管腔内CNR值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50 keV组支架管腔内CNR值最高。A90、100、120 keV组[(32.22±6.16)%、(30.79±5.55)%、(27.05±4.47)%]ALN值高于conv组[(41.76±6.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90、100、120 keV组与B90、100、120 keV组[(34.34±5.73)%、(33.95±5.46)%、(33.92±5.45)%]ALN值均较其他亚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120 keV组ALN值最低。结论关于支架模体成像,DLCT单能量较混合能量成像质量更佳。行DLCT扫描时,90 keV(支架结构显示)与70 keV(支架管腔显示)结合重建可在浓度减半时不降低成像质量。

  • 标签: 支架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造影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与2α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化疗抵抗中的协同调控作用。方法原代组织取自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HIF1α和HIF2α的表达;常氧或缺氧培养原代细胞72 h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IF1α和HIF2α的表达;采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细胞中HIF1α、HIF2α的表达,并将细胞分为HIF1α敲除组、HIF2α敲除组、HIF1α+HIF2α敲除组及转染空白质粒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缺氧培养各组细胞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添加替莫唑胺后继续缺氧培养各组细胞72 h后,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人脑胶质瘤组织高表达HIF1α和HIF2α;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均证实,胶质瘤细胞常氧培养72 h后,HIF1α和HIF2α均不表达;缺氧培养72 h后,HIF1α和HIF2α均高表达。成功敲除HIF1α、HIF2α表达后缺氧培养各组细胞72 h,CCK-8检测结果提示,HIF1α+HIF2α敲除组的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HIF1α敲除组及HIF2α敲除组(F=24.419,P<0.001);HIF1α敲除组、HIF2α敲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HIF1α+HIF2α敲除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HIF1α敲除组及HIF2α敲除组,G2/M+S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HIF1α敲除组及HIF2α敲除组(F=5.326,P=0.025);HIF1α敲除组、HIF2α敲除组的细胞周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添加替莫唑胺缺氧培养细胞72 h后,HIF1α+HIF2α敲除组的细胞增殖率低于对照组、HIF1α敲除组及HIF2α敲除组(F=46.518,P<0.001),HIF1α敲除组和HIF2α敲除组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HIF1α与HIF2α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化疗抵抗中起协同调控作用。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细胞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 细胞增殖 化疗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二氢卟吩e6(chlorin e6,Ce6)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生素替硝唑(tinidazole,TNZ)对牙周炎大鼠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正畸钢丝结扎法对18只SD大鼠建立牙周炎模型,建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6组(每组3只):阳性对照组、Ce6 组、TNZ 组、混合物Ce6/TNZ 组、Ce6加光照(Ce6+L)组、Ce6/TNZ加光照(Ce6/TNZ+L)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考察Ce6(质量浓度为0~20 mg/L)、TNZ(质量浓度为0~16.6 mg/L)及其混合物Ce6/TNZ对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采用荧光探针法检测Ce6、TNZ和Ce6/TNZ及结合635 nm激光照射(功率0.5 W/cm2,时间5 min)对牙周炎大鼠牙菌斑生物膜中活性氧生成的触发效应,评价Ce6的光动力性能;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和活菌/死菌染色法考察各种治疗的体外抗菌性能,并计算Ce6介导的PDT联合TNZ的合用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采用凋亡试剂盒流式检测各种治疗对鼠巨噬细胞RAW264.7凋亡的诱导效应。各组大鼠局部给药后行激光照射(功率0.5 W/cm2,时间5 min),治疗结束后用显微CT评价PDT联合TNZ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吸收的抑制效应。结果Ce6、TNZ、Ce6/TNZ在预设浓度范围内L929细胞存活率均在90%以上。激光照射后,Ce6与Ce6/TNZ的牙菌斑生物膜中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绿色荧光,触发了菌斑内活性氧大量生成;但在不同浓度下,Ce6/TNZ的牙菌斑存活率分别为(85.4±5.5)%、(76.0±8.9)%、(61.7±0.6)%、(56.3±2.6)%、(43.5±0.6)%,均显著低于Ce6和TNZ组(P<0.01),且各药物浓度点对应的CI<1.0,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Ce6+L与Ce6/TNZ+L具有显著强于Ce6与Ce6/TNZ的细胞凋亡诱导活性(P<0.01)。牙周炎大鼠体内,Ce6/TNZ联合激光照射能有效抑制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体积、骨体积分数分别为(1.49±0.07)mm3和(47.08±0.71)%,颊、腭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距离分别减小至(2.13±0.07)和(1.94±0.10)mm。结论基于Ce6的PDT联合抗生素TNZ对牙周炎大鼠有协同治疗作用,能有效杀伤牙菌斑,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抑制牙槽骨吸收。

  • 标签: 牙周炎 光动力疗法 替硝唑 大鼠,Sprague-Dewley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与2α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化疗抵抗中的协同调控作用。方法原代组织取自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HIF1α和HIF2α的表达;常氧或缺氧培养原代细胞72 h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IF1α和HIF2α的表达;采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细胞中HIF1α、HIF2α的表达,并将细胞分为HIF1α敲除组、HIF2α敲除组、HIF1α+HIF2α敲除组及转染空白质粒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缺氧培养各组细胞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添加替莫唑胺后继续缺氧培养各组细胞72 h后,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人脑胶质瘤组织高表达HIF1α和HIF2α;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均证实,胶质瘤细胞常氧培养72 h后,HIF1α和HIF2α均不表达;缺氧培养72 h后,HIF1α和HIF2α均高表达。成功敲除HIF1α、HIF2α表达后缺氧培养各组细胞72 h,CCK-8检测结果提示,HIF1α+HIF2α敲除组的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HIF1α敲除组及HIF2α敲除组(F=24.419,P<0.001);HIF1α敲除组、HIF2α敲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HIF1α+HIF2α敲除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HIF1α敲除组及HIF2α敲除组,G2/M+S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HIF1α敲除组及HIF2α敲除组(F=5.326,P=0.025);HIF1α敲除组、HIF2α敲除组的细胞周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添加替莫唑胺缺氧培养细胞72 h后,HIF1α+HIF2α敲除组的细胞增殖率低于对照组、HIF1α敲除组及HIF2α敲除组(F=46.518,P<0.001),HIF1α敲除组和HIF2α敲除组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HIF1α与HIF2α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化疗抵抗中起协同调控作用。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细胞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 细胞增殖 化疗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协同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鳞屑角化型足癣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鳞屑角化型足癣患者100例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0.5~1g/次,每天2次;联合组先外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0.5~1 g/次,30 min后再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0.5~1g/次,每天2次。共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治疗0、2、4周分析2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瘙痒及脱屑缓解时间分别为(6.05 ± 1.98)d、(12.03 ± 3.92)d,显著短于对照组[(8.39 ± 2.11)d、(15.11 ± 4.05)d,t值分别为5.72、3.86,均P < 0.001]。4周治疗期间,两组DLQI评分均逐渐下降(均P < 0.001),治疗2、4周时联合组DL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01)。治疗4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82%),χ2 = 7.11,P = 0.00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提高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鳞屑角化型足癣的疗效。

  • 标签: 脚癣 鳞屑角化型足癣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 硝酸舍他康唑乳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队协同护理改善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患者代谢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团队协同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代谢参数、生存质量和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等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阳性量表、阴性量表、精神病理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主要代谢参数好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主要代谢参数优于对照组,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等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阳性量表、阴性量表和精神病理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为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患者提供团队协同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代谢状况和精神分裂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代谢综合征 团队协同护理 生存质量 代谢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患协同护理干预对三叉神经痛(TN)术后患者自护能力、心理韧性的影响,以期为TN术后患者确立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方法选择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TN术后采用医护患协同护理的5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3年1月—2015年12月TN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干预前后采用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心理弹性问卷(CD-RISC)、McGill疼痛问卷(MPQ)等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ESCA量表中自护技能维度为(36.22±5.47)分、自护责任感维度为(27.23±3.47)分;CD-RISC量表中表坚韧、自强、乐观维度评分分别为(34.12±4.36)、(26.15±3.69)、(16.02±1.76)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94、4.982、7.792、6.965、6.864;P<0.01)。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MPQ量表中现时疼痛程度为(1.02±0.34)分,对照组为(1.69±0.22)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11.429,P<0.01)。结论医护患协同护理可提高TN术后患者自护能力、社会支持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疼痛程度,提升患者心理韧性。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生活质量 疼痛 协同护理 心理韧性 自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院前虚拟现实视频心理干预对面部深度烧伤患者出院后情绪的影响。方法2017年10月—2019年9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84例面部深度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随访脱落后,虚拟现实视频组纳入40例(男21例、女19例)、普通视频组纳入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分别为18~53、19~55岁。选择7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治愈且回归正常工作生活的面部深度烧伤后康复患者,将每例患者受伤前后与治疗各阶段照片及相应解说、出院后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生活状态影像等编辑录制成视频。从出院前7 d开始,虚拟现实视频组患者通过虚拟现实眼镜观看视频,普通视频组患者通过平板电脑观看视频,共7 d。出院前7 d(观看视频前)及出院后1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评估2组患者焦虑、抑郁、社交回避与苦恼情绪。对数据行配对样本或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出院前7 d,普通视频组患者焦虑、抑郁、社交回避与苦恼评分分别为(34±7)、(34±6)、(11.5±3.9)分,与虚拟现实视频组的(35±7)、(35±5)、(10.5±3.9)分相近(t=-0.803、-1.050、1.122,P>0.05),且均高于国内常模。出院后1个月,虚拟现实视频组患者焦虑、抑郁、社交回避与苦恼评分分别为(31±5)、(31±5)、(7.2±2.5)分,明显低于出院前7 d(t=6.609、7.492、7.622,P<0.01);普通视频组患者焦虑、抑郁和社交回避与苦恼评分分别为(37±7)、(38±8)、(13.9±7.4)分,明显高于出院前7 d(t=2.802、3.599、2.739,P<0.01)。出院后1个月,虚拟现实视频组患者焦虑、抑郁和社交回避与苦恼评分明显低于普通视频组(t=4.722、5.043、5.490,P<0.01)。结论应用虚拟现实视频对面部深度烧伤患者进行出院前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出院后焦虑、抑郁及社交回避与苦恼等不良情绪。

  • 标签: 烧伤 面部 情绪 虚拟现实技术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维度协同护理配合密闭式吸痰在ICU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舒适状况(GCQ)、吸痰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生理、精神心理、社会、环境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气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多维度协同护理配合密闭式吸痰可显著改善ICU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的舒适状况,降低吸痰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密闭式吸痰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工具规范管理中引入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对输液治疗质量及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2016年6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组建医护协同管理小组,对静脉输液工具的管理开展规范化处理,比较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干预前)和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干预后)的静脉输液情况。对干预前、后医生和护士协同参与管理前后所取得的效果进行比较,对临床科室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的标识固定、留置时间、导管维护情况、冲管封管技术、输液治疗感染技术、健康教育的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并发症评分低于干预前,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静脉输液工具规范管理进程中引入医护协同管理模式,能改善患者的输液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

  • 标签: 静脉输液工具 医护协同管理模式 输液治疗 服务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关怀照顾行为的协同干预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遵医行为及家属照顾负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该院先天性巨结肠患儿89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均行巨结肠根治术,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关怀照顾行为的协同干预,连续护理2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遵医行为、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及入院时、护理1个月后、出院时Heikkinen排便功能评分、主要照顾者负担量表(ZBI)、照顾者行为问卷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出院时观察组Heikkinen每日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污粪、直肠感觉、控制排便能力、粪便辨别、是否需要治疗评分均高于对照组,ZBI评分低于对照组,照顾者行为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关怀照顾行为的协同干预应用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排便功能,促进患儿保持良好遵医行为,减轻家属照顾负担,改善家属照护行为,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关怀照顾行为 协同干预 先天性巨结肠 术后遵医行为 家属照顾负担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