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每一思想都有其产生的时代。2013年,“变革”再一次成为响彻中国大地的时代最强音。任何一个变革时代条件下的崭新社会实践,都会更加强烈地吁求和催生思想的变革和哲学的创新;而任何凝聚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都会深深地凝结和表征着人们在时代探索和实践活动中的思考和希冀。在这一意义上,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2013年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哲学支撑的一年;是在破解时代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并引领时代的一年;是在思想与时代互动、理论与实践交织、历史与逻辑统一中向着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这一总体目标坚定前行的一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评论 空间 中国特色 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
  • 简介: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学术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一论断,实际上指出了先秦以后包括魏晋玄学在内的长期的思想积累对理学思潮形成的影响。后来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玄学与道学的联系,“道学的主题是讲‘理’,这是接着玄学讲的”,“在‘穷理尽性’这一方面,道学和玄学就联系起来了”。“道学批判了玄学,也继承了玄学”,“由玄学一转语,便是道学”。

  • 标签: 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 学术理路 文化关怀 《中国哲学史》 朱汉民
  • 简介:<正>收到《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拜读了胡家聪同志的《〈国蓄〉篇的“平籴”思想发微——兼论〈国蓄〉作于田齐时代》,有些想法,即草成此文,以就正于胡家聪同志。胡家聪同志对《管子·轻重》的著作年代素持战国说,有多篇论文发表。上文第一部分继续就《国蓄》作于战国提出了六条“内证”。这六条是:(1)“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2)“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3)“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4)“天子籍于币,诸侯籍于食。”(5)“前有万乘之国而后

  • 标签: 著作年代 方法论问题 战国 西汉说 管子 内证
  • 简介:顾炎武《易音》包含有六条易音研究条例,其中核心条例是“承其义则亦承其音”。这一关系原则中,“义”在“音”先,“义”是决定上下爻辞之间韵读关系成立的第一条件,在此基础上,音同或音近才能成为上下爻辞之间韵读关系成立的依据。通过对《易音》中的实例分析,发现此条例不仅贯穿其他条例,而且贯通顾氏整个易音研究。从清代易音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可以说顾炎武易音研究条例成为易音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且具有丰富的易学内涵,对现代易学研究有着很好的方法论启示。

  • 标签: 顾炎武 易经 音韵
  • 简介:齐文化、鲁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域文化。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这说明这两种地域文化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细分之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齐文化以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等显著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以往学者研究齐、鲁文化,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个性特征,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由优秀的地域文化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从地域文化的视阈下研究齐文化与鲁文化则比较少见。邱文山著《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齐文化与鲁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这一研究角度下的新著作。

  • 标签: 齐鲁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 文化视阈 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燕山出版社
  • 简介:自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获得独尊地位以降的两千年中,经学研究基本占据着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主流地位,虽然其内部也不免有所谓的今文古文之争、汉学宋学之别。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几部获得官方认可的儒家经典,在排斥对其它学派所尊奉的典籍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同样排斥了没有获得官方认可的儒家典籍,《孔子家语》一书的流传过程应当就是这样的例子。自三国王肃注解《孔子家语》,王注本面世之日起,排斥之言,甚至疑伪之声始终不断。

  • 标签: 《孔子家语》 杨朝明 通解 儒家典籍 汉武帝时期 “十三经”
  • 简介:汉魏之际,经学开始酝酿一场变革。《论语集解》把汉代四家大儒的《论语》注汇集到一起,又采入魏初三家注释,并加上编者自己的注解,以此来改革汉代经学,缔创魏晋新学。此后,晋代李充、江熙等人相继仿效何晏《集解》体制,不断集结当代各家《论语》注释,使《论语》融入到玄学的大潮中。南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则充分利用前人集解成果,集六朝《论语》注疏之大成,书中的主体思想反映了魏晋六朝儒道会通的主题,是玄学背景下《论语》研究的经典之作。

  • 标签: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 玄学 儒道会通
  • 简介:儒学与佛学都在关注“人”,但其所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儒家颜元的《存人编》和佛家宗密的《华严原人论》中表现得很明显。在《存人编》中,颜元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其答案是只有实践了儒家“人伦”关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在《华严原人论》中,宗密则探讨“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答案是“人本来是佛”。可以看出,颜元着眼于人的实践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儒学的价值判断,而宗密则着眼于人的本来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佛学的事实判断,两者的这种差别体现了儒佛两家“人学”思想的不同进路,即儒学的实践进路和佛学的形而上学进路。

  • 标签: 颜元 宗密 儒学 佛学
  • 简介:梁漱溟从文化比较的角度,以不同于启蒙理性的新思路,分析了现代性中的传统、现代化的多元倾向和从民族传统中挖掘现代性资源的重要性。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用佛学和西方哲学对儒学经典进行了现代诠释,讨论了儒家传统资源在现代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可能有的意义。他的乡村建设实验试图重建农村的礼俗机制并导入科学技术,以造成儒学复兴的社会基础,把寻求传统文化价值的空间,从书斋引向社会,把传统儒学的道德实践转化为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社会整体实践,从而扩大了儒学的实践性。

  • 标签: 梁漱溟 文化比较 转化 乡村建设
  • 简介:在《周易》经传的文本里·记载着大量的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并对古代法制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已经成为历史的20世纪,经几代法学研究者不懈努力,《周易》的法律文化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肯定、从注脚到正文、从零碎到系统的发展过程.本文回顾了20世纪有关《周易》的主要法律文献,认为我们对《周易》的法律文化的研究已渐人佳境.给法学研究和《周易》研究都带来了清新气息和勃勃生机。

  • 标签: 20世纪 法律文化 法学文献 《周易》
  • 简介:9月24日在湖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国新教授主持,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凡简要介绍了湖北大学的情况。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肯定了湖北大学近年来在学术研究、文化发展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表示应以此为契机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当代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的成立,将为研究学术理论、发展大众文化、弘扬主流精神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以促进湖北省文化事业的繁荣与经济社会的进步。

  • 标签: 湖北大学 揭牌仪式 研究院 发展论坛 中国文化 人文
  • 简介:2015年底,在人文社科出版领域享有盛名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史少博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土田健次郎教授及其博士许家晟的《日本重要哲学家著作编译和研究》,这无疑为日本哲学研究者献上了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共分16章,26万字,是作者国家社科基金"日本重要哲学家著作编译和研究"(12BZX033)的研究成果。

  • 标签: 郎教授 中国儒学 朱子学 早稻田大学 出版领域 江户时代
  • 简介:2006年4月,台湾佛教华严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共同签署了2006年度学术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合作推展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研究学术论文奖助,学术专著出版奖助,设立“佛教华严论坛”,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有关学术专著的出版工作,尤其要仰赖在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故对学术专著的出版奖助办法说明如下。

  • 标签: 陕西师范大学 学术论文 出版基金 台湾佛教 研究中心 宗教
  • 简介:文章描述了生育意愿抉择理论,介绍了欧美及中国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分析了二者悖离的原因,探讨了西方的研究对我国未来生育行为、生育水平和生育政策的走向的启示。

  • 标签: 生育意愿 生育行为 发达国家 中国 生育政策
  • 简介:12月21~22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复旦大学主办,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协办。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日本信州大学、日本东洋大学等海内外专家学者40人出席会议,32人提交并宣读了论文。会议围绕以下论题展开讨论:儒家伦理之经典基础:文本与诠释;儒家伦理的体制维度:礼制与律法;儒家伦理与社会生活:家庭与宗族;儒家伦理与佛、道、耶的比较与对话;儒家伦理与东亚社会。

  • 标签: 儒家伦理 社会生活 国际学术研讨会 伦理研究 文化视域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作为代表性的先秦著作之一,《管子》在西方国家的研究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是,能全面、系统、终其一研究、翻译《管子》的,恐怕只有美国汉学家李克一人.李克教授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专注于《管子》的研究、翻译,通过对这一历程的梳理,可以按其不同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介绍每一阶段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旨在对李克教授表示敬意,同时唤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管子》的英译及海外传播情况.

  • 标签: 《管子》英译 李克 研究历程 典籍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