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历史上,康德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指出所有语句要么是分析语句要么是综合语句,同时给出了划分分析性语句与综合语句的依据,并明确认为分析性语句是不扩展知识的。康德给出的区分分析与综合语句的依据会带来明显的问题。弗雷格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对于分析性观念的基本想法,在《算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尝试论证算术真理是发展了的逻辑真理、是分析性命题相。相较于康德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弗雷格的刻画有明显的优点,克服了康德的定义带来的几个明显问题。同时,弗雷格也明确反对康德的分析命题并不扩展知识的这一想法,尝试着指出在一种意义上分析命题是扩展知识的。

  • 标签: 分析性 康德 弗雷格 概念分析 概念形成
  • 简介:2009年5月19日至21日,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主编凌海成先生与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室主任李唐教授,应邀来港作交流访问。19日晚上,在西方寺于客堂内举办了佛教文化交流座谈会。香港菩提学会会长、西方寺法主永惺老和尚,精神充沛,喜会佳客。出席嘉宾有: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觉真长老及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净因法师。座谈会主持人为西方寺方丈宽运大和尚。

  • 标签: 《佛教文化》 西方 对话 中国佛教协会 佛教文化交流 香港大学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演进中,始终贯穿着哲学观念变革和现代性问题反思的双重主题,这双重主题的交织和互动,不仅内在规定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演进的内在逻辑,也铸就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样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资源而呈现其特殊意义的: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变革深刻互动,对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和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的推动效应;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效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强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意识和中国立场。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国意义 哲学观变革 现代性问题反思
  • 简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发展内涵的研究也越来越充实。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把发展解释为,“发展既是一种物质现实,又是一种精神状态,通过社会的、经济的和制度过程的某些综合,社会取得了获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发展理论所要回答的主要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动力、道路和模式、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大规模的发展理论研究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许多学者把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作为发展的主要研究对象,涌现出多种发展理论。

  • 标签: 发展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 人类社会 第三世界国家 民族独立国家
  • 简介:以宗教和哲学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宗教哲学涉及到以什么方式和立场看待两者关系的问题。方式和立场的不同导致了宗教哲学学术意义和问题选择的差异。西方基督宗教和哲学在同一社会背景中的长期存在使得两者之间呈现出了复杂的历史关系。一方面,西方哲学对基督宗教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与批判,以及基督宗教运用哲学对其自身概念和内容的阐释与论证,为西方宗教哲学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另一方面,长期单纯地对基督宗教问题的关注,也使这一哲学在客观性上和广泛性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 标签: 西方宗教哲学 学术意义 可能性 基督宗教 两者关系 历史关系
  • 简介:<正>在西方文学理论的当代形态学研究当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最早作为政治异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西方文学理论"的当代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其理论主张的普遍"政治化",和其政治的"美学化"所致——在反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同时,走向了极端,走向了片面的深刻。因此要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问题,就不得不追究其形成的政治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在不同时期都发展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性,把握住其最为核心的部分,从而描绘一幅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形图"概貌。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文学理论 戈德曼 美学化 黑格尔主义 美学理论
  • 简介: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熟人)信任所构成的道德范畴,强调的是伦理性;而西方法律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体现了平等、自由与正当权利的法治精神。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诚信危机现象,既有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失灵问题,又有法律诚信的缺失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实现传统伦理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

  • 标签: 中西诚信文化 差异 现代整合 信用体系建立
  • 简介: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进行了初步梳理,总结了其基本特征和讨论的主要问题。绝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来自学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带有明显的学术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理论的实践性和战斗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国家理论 简评 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职能 阶级关系
  • 简介:西方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政府、市场、社会之间是建立在分离和对立基础上的“大小”“强弱”关系,这种关系在实践中导致了诸如“政治衰败”“失败国家”等一些国家治理质量低下的现象甚至引发全球性危机。我们应该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确立国家治理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发挥政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更为积极的功能和价值,构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符合国情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话语权。

  • 标签: 国家治理 二元对立 良性互动 国情特点
  • 简介:20世纪西方政治史学在整个史学领域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其地位和作用没有也不可能因新史学的批判而消失,相反,新史学因纠正其初期对待政治史学的偏激态度而重新定位.史学不能离开政治史而获得发展,政治史在新史学中复兴的原因有多种.20世纪的政治史学同19世纪的政治史学有很大不同,因为人们对政治概念本身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它的范围更加扩大,与其他史学分支的联系更为紧密,在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政治上保持更好的平衡.了解西方政治史百年发展的特点,有助于认识西方史学现状和促进我们的史学研究.

  • 标签: 传统政治史 新史学 新政治史学
  • 简介:在17世纪的西方文化中,为了某种功用的艺术的古老艺术系统逐渐向现代纯艺术系统过渡,但古老系统的价值和实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情境仍然缺乏现代作者、艺术家观念的自主特征。艺术家的形象的关键要素如天才和灵感渐渐受到重视,但并没有凌驾于理性和判断力之上,而是与后者相协调。艺术家和身份和形象得到提高,但离现代艺术家的后浪漫主义的理念非常遥远。17世纪并没有固定下来的纯艺术范畴,但在个别艺术门类中迈出一些重要的过渡性步伐,为纯艺术范畴的出现打通了道路。在这个过渡期,艺术主要依据目的和功用来看待,但趣味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 标签: 17世纪艺术观 古老艺术系统 现代艺术系统 纯艺术 趣味
  • 简介:<正>自本世纪初以来,概念形成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传统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很长的时期内,心理学有关概念的研究几乎完全限于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结构问题,即概念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如何,则没有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很少得到直接的研究。但是,概念的结构问题与概念的实质密切有关,所以概念形成的

  • 标签: 析取概念 概念结构 概念形成 形成过程 人工概念 特征表
  • 简介:[访谈嘉宾简介]陈来,男,1952年生,哲学博士,当代著名哲学史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2012年受聘中央文史馆馆员,荣获2015年度孔子文化奖。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冯友兰研究会会长,以及武汉大学、浙江

  • 标签: 中华优秀 价值观传承 优秀传统
  • 简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依据,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创新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主动阅读、思考、分析等环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创新观念下优质课堂的构建。一、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

  • 标签: 创新观念 初中语文教学 观念初中语文
  • 简介:<正>一、引言中国人讲时间与空间,一向很少作抽象的运思,而习惯于扣紧现实的人事界说话。早期的资料除《墨经》、《尸子》、《庄子》偶而提到“大宇宙”的观念外(注1),其他书中涉及“时、空”的问题时,往往把人的主客观才质条件一并纳入考虑,并以寻索“如何应时守位”为其目标。故与“时间”相关的观念,有指四时、节气、时辰,更有指时机、时会、时用、时宜等;与“空间”有关的观念,则多偏指“人之所立”的处所、场合、位置,或地位、位阶、位分等,而未尝涉及点、线、面、体的关系讨论。此一思维走向,实与西方数学或物理学对“时、空”观

  • 标签: 周易 发展方向 王弼 时间观念 易传 朱熹
  • 简介:王宗峰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所倡导的文艺的服务对象问题通常被整合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并被尊为当代中国文艺“二为”方针的缘起;然而,这种长期以来的共识却忽视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第三“为”观念,即“为世界上最大多数人服务”。

  • 标签: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服务对象 最大多数人 社会科学
  • 简介:在讨论中唐儒家心性论渊源的时候,学者多采用思想比较的方法。洛阳地区近出铭文中首次出现中唐佛教的'复性'一词。这提供从历史环境的角度讨论儒佛二家心性观念关系的可能。佛教复性观念延续了盛唐时期东山禅法的教学内容和禅修方法。这一禅法与中唐知识人试图重整人伦秩序的理性精神颇为契合。贞元后期,李翱、韩愈定居洛阳,他们的亲知友朋直接接触禅法,不约而同地感知佛教的复性观念。这是儒家知识人提出心性论的知识环境。

  • 标签: 东山禅法 复性观念 中唐儒家 洛阳
  • 简介:早在旧约时代就已经有许多牵扯到宗教与战争的记载与规定,其中许多描述特别强调上帝的"神圣性",许多圣经及宗教学者皆指出旧约确实有"圣战"的观念,可说是后代圣战观念的始祖。本文尝试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探讨旧约中的"圣战"观念.

  • 标签: 旧约 “广义圣战” “狭义圣战”
  • 简介:自然界是一个资源宝库,但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公正分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分配正义问题。在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类借助于"环境正义"这一伦理概念将其追求分配正义的道德价值进一步延伸到自然环境领域,并在追求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的名义下表达他们的分配正义诉求。

  • 标签: 分配正义 自然资源 代内环境正义 代际环境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