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背景 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200万,平均每90个家庭中就有1个癌症患者。癌症已成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伤残和死亡的第一原因。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安宁疗护,提高生命末期生存质量,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要,已成为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该文总结了运用安宁疗护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对1例右股骨肉伴广泛转移患者和家属进行安宁疗护的实践经验。目的 通过实施安宁疗护症状管理,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为今后继续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提供专业指导。方法 运用疼痛护理、腹胀、便秘症状护理及皮肤护理等护理技术;运用芳香和音乐疗法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运用SPIKES告知模式告知坏消息;把握好时机与方法告知患者真实病情,给予主要照顾者情感支持及丧亲者哀伤辅导等干预措施缓解家属的复杂性哀伤。结果 患者接受了安宁疗护服务,于最后一次入院11d出院后第3天在家里舒适、平静病逝。结论 通过安宁疗护的实施,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患者家属哀伤情绪较前减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 标签: 骨肉瘤 终末期 安宁疗护 哀伤辅导
  • 简介:目的观察HIF-1α和VEGF在骨肉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相关性,同时探讨其在骨肉血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骨肉、14例骨软骨瘤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情况,同时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35例骨肉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4.3%(12/35),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O.01);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82.9%(29/35),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IF-1α和VEGF的表达同时呈阳性,13例(37.1%)同时呈阴性,两者表达显著相关(r=0.589,P=0.000),且与癌组织分期显著相关(P〈0.05);HIF-1α和VEGF均阳性的骨肉组织中MVD值高于两者均为阴性者,两者相比较差异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IF-1α和VEGF在骨肉组织中均为高表达,提示它们可能对骨肉新生血管生成中具有协同作用,在骨肉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骨肉瘤/代谢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代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代谢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食管癌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ung and esophageal cancer 1,DLEC1)对骨肉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6对骨肉患者的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比较其DLEC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得分。以人骨肉143B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重组腺病毒DLEC1过表达载体(pDC316-DLEC1)转染组和对照载体(pDC316-Null)转染组。体外实验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比较两组EdU阳性染色比例、细胞周期分布比例、凋亡细胞比例、Transwell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钙黏蛋白E和波形蛋白表达量及NF-κB、AKT和ERK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体内实验构建骨肉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和尾静脉注射肺转移模型,比较两组皮下种植瘤肿瘤体积、肿瘤重量及肺转移结节数量的差异。结果骨肉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DLEC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得分分别为(2.88±1.15)分和(4.25±1.06)分。pDC316-DLEC1组较pDC316-Null组,EdU阳性染色比例(36.47%±1.90%和51.47%±2.89%)和S期细胞比例(33.31%±0.61%和43.77%±1.47%)减少,而G0/G1期细胞比例(46.87%±0.73%和35.47%±1.14%)和凋亡细胞比例(13.83%±1.01%和3.30%±0.26%)增加。pDC316-DLEC1组的Transwell迁移细胞、侵袭细胞及波形蛋白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9.00±12.53)个、(104.67±9.07)个、0.59±0.02和0.54±0.08,均少于pDC316-Null组的(369.67±10.02)个、(299.67±12.06)个、1.00±0.02和1.00±0.00,而钙黏蛋白E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2.40±0.05和1.98±0.10)均多于pDC316-Null组(1.00±0.02和1.00±0.00)。pDC316-DLEC1组中NF-κB(p65)、p-AKT(Ser473)和p-ERK(Thr202/Tyr204)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较pDC316-Null组减少51.67%±4.04%、64.67%±5.51%和48.67%±4.73%。pDC316-DLEC1组较pDC316-Null组,皮下种植瘤肿瘤体积[(320.00±145.22)mm3和(798.00±221.94)mm3]、肿瘤重量[(0.49±0.17)g和(0.88±0.14)g]和肺转移结节数量[(7.71±1.80)个和(20.86±3.53)个]均减少。结论DLEC1可抑制人骨肉143B细胞系的NF-κB、AKT和ERK信号通路,并进一步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能力,同时通过逆转上皮间充质转化进程抑制其转移能力。

  • 标签: 骨肉瘤 基因,肿瘤抑制 细胞增殖 肿瘤转移 信号传导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分析骨外骨肉(ESOS)标本中PD-1、PD-L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特征与骨肉(OS)对比,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2017年间本院骨科就诊的8例ESOS患者及同时期的20例经典OS患者,随访时间为48~108个月,中位时长78个月。利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所有肿瘤样本中PD-1、PD-L1的表达量,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8例ESOS患者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7.6岁。至随访结束共4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38%。20例OS患者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19.1岁。14例患者术后接受MAP方案化疗,截至随访结束共6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75%。两组5年生存率不同(P<0.05)。ESOS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率略高于经典OS患者(63%∶40%, P>0.05)。PD-L1阳性表达可能与ESOS的疾病进展(转移)相关(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在OS患者PD-L1阳性表达与肿瘤分期相关,Ⅲ期OS患者PD-L1阳性率更高(P<0.05)。PD-L1阳性患者预后较PD-L1阴性患者差(P<0.05)。结论与经典OS相比ESOS患者5年生存率较OS差。PD-L1在ESOS中表达上调,且在转移、切缘阳性患者中阳性率进一步增加。PD-L1表达可能与ESOS的预后呈负相关。

  • 标签: 骨外骨肉瘤 骨肉瘤 PD-L1 PD-1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质硬度对骨肉细胞侵袭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按照不同配比合成硬度差异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并通过万能力学测试仪检测确认其基质硬度。通过光镜观察不同基质硬度培养条件下细胞形态差异。通过免疫荧光检测不同硬度条件下细胞骨架排列和心肌蛋白相关转录因子-A(MRTF-A)表达及亚细胞分布。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基质硬度及MRTF-A抑制剂CCG203971对MG-63细胞侵袭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RT-q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计量资料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成功构建不同硬度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高硬度组细胞更倾向于铺展和梭形,肌动蛋白的聚合更明显。高硬度组MG-63细胞侵袭能力明显高于低硬度组[(247.6±25.40)个比(130.3±23.3)个,t=-11.820,P<0.01],并促进MRTF-A核转位。而MRTF-A抑制剂CCG-203971干预后硬基质组穿膜细胞数低于无干预硬基质组[(140.5±21.7)比(247.6±25.4)个,t=11.100,P<0.01]。硬基质组MG-63细胞较软基质组MMP-2和MMP-9 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增加(MMP-2 RNA水平:0.89±0.02、0.33±0.01,t=22.450,P<0.01;MMP-9 RNA水平:0.92±0.03、0.41±0.02,t=19.171,P<0.01;MMP-2蛋白水平:0.63±0.04、0.31±0.03,t=7.942,P<0.05;MMP-9蛋白水平:0.69±0.06、0.41±0.02,t=6.822,P<0.05),而MRTF-A抑制剂CCG-203971可以显著阻断基质硬度诱导的MMP-2和MMP-9 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增加(MMP-2 RNA水平:0.73±0.03、0.29±0.02,t=6.954,P<0.01;MMP-9 RNA水平:0.91±0.04、0.38±0.03,t=29.362,P<0.01;MMP-2蛋白水平:0.66±0.03、0.29±0.02,t=8.342,P<0.05;MMP-9蛋白水平:0.72±0.02、0.38±0.01,t=7.362,P<0.05)。结论细胞外基质硬度增加通过影响MRTF-A转录调控影响骨肉MG-63细胞侵袭能力。

  • 标签: 基质硬度 骨肉瘤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2014—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集的4例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分别进行临床资料分析、HE染色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患者年龄在20~35岁之间,3例病灶位于颅内,1例位于椎管内。镜下改变呈双相结构,即未分化的小细胞与透明软骨岛混合存在,另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及钙化、骨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SOX9,小细胞区域表达CD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KX3.1,软骨区域表达S-100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和结蛋白等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10%~20%。在分子特征方面,有3例扩增出HEY1-NCOA2融合基因产物,均为HEY1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和NCOA2基因的第13号外显子融合。2例术后获得随访信息,分别随访8个月及2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证据。结论骨外间叶性软骨肉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特殊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改变。除了SOX9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新近发现NKX3.1也可作为相对特异的标志物,同时RT-PCR能更准确检测出分子学改变。综合考虑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对于诊断该类罕见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软骨肉瘤 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诊断技术
  • 简介:摘要骨肉是最常见的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恶性骨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转移潜能高的特点。近几十年来,骨肉的治疗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其主要原因是对骨肉的发病机制缺乏系统和深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同种类RNA在骨肉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竞争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是近年来兴起的学说,是指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假基因等不同转录物之间通过竞争结合微小RNA(microRNA,miRNA)发挥相互调控作用。这些转录物之间的相互调控在骨肉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介导骨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转移、化疗耐药等生物学过程。此外,这些不同种类的转录物还可能为骨肉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有效治疗靶点。通过回顾ceRNA假说的发展历程,并对ceRNA的现有知识体系进行归纳,阐述了不同类型ceRNA在骨肉发生发展机制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涉及的生物学功能,以期为骨肉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奠定基础,促进骨肉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并应用仿生型股骨远端假体,通过人造韧带及高稳定型衬垫重建人工关节的稳定性,替代铰链式关节,从而降低相应部位的应力,降低假体磨损、松动及折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治并行假体置换的股骨远端骨肉的患儿资料,共纳入仿生型假体12例(仿生组)及单纯铰链假体21例(单纯铰链组)。仿生组男6例,女6例,年龄(8.8±2.6)岁,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A期1例,ⅡB期10例,Ⅲ期1例;单纯铰链组男14例,女7例,年龄(8.6±2.2)岁,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B期15例,Ⅲ期6例。通过对比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肿瘤学及假体预后情况,探讨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的围术期安全性、肿瘤学预后、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功能状态。结果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在性别比例、年龄、身高、体重、发病时长等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仿生组在总手术时间(126.7±27.9)min vs (143.3±38.9)min(P=0.203)、术中出血量(162.5±212.3)ml vs (247.6±175.6)ml(P=0.224)及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6.3±2.4)d vs (6.4±3.4)d(P=0.908)方面与单纯铰链组相似。仿生组平均随访(16.0±4.7)个月,1例因肿瘤进展死亡。3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出现肿瘤复发合并假体半脱位,最终行截肢治疗。假体半脱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肿瘤巨大、股四头肌切除过多所致。余患儿未见假体并发症;单纯铰链组平均随访时间(12.7±4.5)个月,所有患儿均存活,其中3例出现远处转移,2例局部复发,均行局部切除;未见假体并发症。末次随访仿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单纯铰链组(120.6°±13.6° vs 92.0°±7.7°, P<0.05),但MSTS 93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0.9)分vs(29.5±0.6)分。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提示,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与单纯铰链假体相比具有良好的围术期安全性,不增加假体并发症发生率,并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及优良的功能状态。

  • 标签: 股骨肿瘤 假体设计 假体植入 仿生学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628-3p调控的DNA解螺旋酶对骨肉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首先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骨肉患者60例,同期收集股骨创伤性骨折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和比较外周血循环miR-628-3p的表达水平差异,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以人骨肉细胞U2OS和HOS为研究对象,过表达miR-628-3p,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率。根据Starbase预测miR-628-3p可与Bloom综合征解螺旋酶(BLM)结合,故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q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检测。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骨肉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miR-628-3p的表达水平(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03±0.047、0.217±0.05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1±0.106、1.013±0.07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628-3p在骨肉患者中的表达,曲线下面积(AUC)=0.707(P<0.01),K-M生存分析显示miR-628-3p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高表达患者。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显示miR-628-3p过表达后可抑制骨肉细胞U2OS和NOS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miR-628-3p过表达后可促进骨肉细胞的凋亡;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iR-628-3p过表达后,BLM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miR-628-3p nc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628-3p mimc与BLM-mt共转染骨肉细胞U2OS和NOS后,其荧光值明显低于其他转染组(U2OS:0.208±0.017比1.082±0.046,t=4.698,P<0.01;HOS:0.224±0.047比0.966±0.053,t=5.54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裸鼠成瘤证实miR-628-3p过表达后肿瘤大小和重量明显低于miR-628-3p nc组[(1.419±0.274) g比(2.825±0.148) g,t=3.7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628-3p在骨肉患者中存在低表达现象,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和生存时间相关,miR-628-3p过表达可下调DNA解螺旋酶BLM,抑制骨肉细胞的增殖。

  • 标签: 骨肉瘤 微小RNA-628-3p DNA解螺旋酶 Bloom综合征解螺旋酶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分离U2OS人骨肉肿瘤干细胞,并鉴定相关肿瘤标志物表达。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U2OS细胞株和U2OS人骨肉肿瘤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U2OS人骨肉肿瘤干细胞球中CD105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人骨肉U2OS细胞株和U2OS人骨肉肿瘤干细胞Nanog和Oct4蛋白表达。采用半定量PCR检测人骨肉U2OS细胞株和U2OS人骨肉肿瘤干细胞SOX2、Nanog和Oct4mRNA的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U2OS人骨肉肿瘤干细胞球中部分细胞CD105呈阳性表达。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人骨肉U2OS细胞株的Nanog和Oct4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53±0.404和0.603±0.153,均明显低于U2OS人骨肉肿瘤干细胞0.973±0.305和0.827±0.322(均p<0.05)。半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U2OS人骨肉肿瘤干细胞SOX2、Nanog和Oct4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190±0.027、0.178±0.025、0.170±0.021,均明显高于人骨肉U2OS细胞株0.032±0.009、0.086±0.016、0.019±0.006(均p<0.05)。结论人骨肉U2OS细胞株中存在肿瘤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可用于分离培养人骨肉肿瘤干细胞。

  • 标签: 骨肉瘤 骨肉瘤干细胞 无血清培养基 悬浮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SW1353细胞中唾液酸酶3(NEU3)表达及定位情况,探究过表达NEU3对人软骨肉SW1353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用Lipo3000转染试剂构建NEU3过表达细胞株,实验分组为4组:空白对照组un,不予任何处理;条件对照组blank,加入等剂量转染试剂;阴性对照组pcon,加入空载质粒;处理组pNEU3,加入NEU3基因过表达质粒。并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验证细胞株NEU3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细胞株NEU3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划痕实验检测NEU3过表达对人软骨肉SW1353细胞迁移的影响。利用EdU增殖实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增殖实验检测NEU3过表达对软骨肉细胞SW1353增殖的影响。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转染前后NEU3 mRNA水平及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差异。结果转染NEU3基因过表达质粒后,Real-time PCR结果显示,NEU3基因mRNA显著上调(t=5.6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DU增殖实验结果显示,NEU3过表达后软骨肉细胞SW1353增殖速度显著增加[对照组阳性率细胞分别为(6.56±2.29)%、(11.81±6.49)%、(8.64±3.90)%;处理组为(40.57±14.32)%,t=11.3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划痕实验结果显示,NEU3过表达后软骨肉细胞SW1353迁移速度明显提升[对照组剩余划痕面积分别为(18 343±367)、(20 803±124)、(26 472±483) dpi;处理组剩余划痕面积分别为(3 320±193) dpi,t=7.2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表达NEU3基因可提高人软骨肉SW1353细胞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

  • 标签: 软骨肉瘤 唾液酸酶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骨肉患者在截肢手术后接受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截肢手术的骨肉患者8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肿瘤手术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增加实施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仅有2例,少于对照组的9例;对术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2.5%,高于对照组的75.0%;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术后疼痛消失时间和术后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肉患者在截肢手术后接受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迅速减轻疼痛,缩短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使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

  • 标签: 骨肉瘤 截肢 针对性疼痛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骨肉患者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毒副反应中的的护理。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肉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个体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后的效果。结果 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了化疗期间副反应的几率,观察组肾功能损害、口腔黏膜炎、消化道反应和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骨肉的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中对患者使用个体化护理,解毒过程顺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显示了个体化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骨肉瘤 大剂量甲氨蝶呤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骨肉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影响。方法 将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骨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随访1年生存率、肿瘤复发率、肿瘤细胞坏死率、化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随访1年生存率、肿瘤复发率及肿瘤细胞坏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肾功能损害、感染、病理性骨折、血肿、疼痛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目标策略 针对性护理 骨肉瘤化疗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20岁根治性手术后原发性骨肉患者的预后独立因素,以此来预测患者的预后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中1984年—2014年确诊并登记的1 339例原发性骨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评价生存差异,并根据Cox多因素分析结果确定影响根治性手术后原发性骨肉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根据<20岁接受根治性手术的骨肉患者的分析结果发现,0~5岁34例(2.54%),6~10岁236例(17.63%),11~15岁600例(44.81%),16~20岁469例(35.02%)。中位生存期68个月。其中757(56.53%)例为男性,582(43.47%)例为女性。1 339例中白种人986例(73.64%),其次是黑种人230例(17.18%),其他种族123例(9.18%)。通过多变量分析发现男性(HR=1.242;95% CI:1.024~1.505)、中轴骨骨肉(HR=1.589;95% CI:1.179~2.166)、骨肉区域侵犯(HR=1.470;95% CI:1.156~1.870)、远处转移(HR=3.536;95% CI:2.725~4.589)是总体生存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其他类型骨肉(HR=0.471;95% CI:0.285~0.779)是总体生存率独立性保护因素。结论基于SEER数据库,本研究确定<20岁接受根治性手术后原发性骨肉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医疗策略并预测患者预后。

  • 标签: 骨肉瘤 预后 青少年 儿童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间叶性软骨肉(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M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9月至2020年9月9例中枢神经系统MCS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NCOA2基因重排情况。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1~59岁(中位年龄31岁)。6例位于颅内,3例位于椎管内,大多与硬膜关系密切,术前影像学多诊断为脑膜瘤。显微镜下呈典型的双向分化模式,由未分化间叶性小细胞及分化良好的透明软骨岛2种成分构成。小细胞区表达SOX9(9/9)、CD99(8/9),未见BRG1及INI1缺失;软骨样区表达SOX9(9/9)、S-100蛋白(8/9)。5例检测到NCOA2信号,均呈NCOA2基因分离探针阳性(5/5)。8例随访4~124个月,3例在1年内复发,其中2例死亡。结论中枢神经系统MCS是一种极罕见的恶性肿瘤,常与硬膜关系密切,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低,需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小圆细胞肿瘤或其他类型的软骨肉鉴别,FISH检测查见NCOA2基因断裂可作为较好的指标支持MCS的诊断。

  • 标签: 软骨肉瘤,间质性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诊断,鉴别 NCOA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20岁根治性手术后原发性骨肉患者的预后独立因素,以此来预测患者的预后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中1984年—2014年确诊并登记的1 339例原发性骨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评价生存差异,并根据Cox多因素分析结果确定影响根治性手术后原发性骨肉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根据<20岁接受根治性手术的骨肉患者的分析结果发现,0~5岁34例(2.54%),6~10岁236例(17.63%),11~15岁600例(44.81%),16~20岁469例(35.02%)。中位生存期68个月。其中757(56.53%)例为男性,582(43.47%)例为女性。1 339例中白种人986例(73.64%),其次是黑种人230例(17.18%),其他种族123例(9.18%)。通过多变量分析发现男性(HR=1.242;95% CI:1.024~1.505)、中轴骨骨肉(HR=1.589;95% CI:1.179~2.166)、骨肉区域侵犯(HR=1.470;95% CI:1.156~1.870)、远处转移(HR=3.536;95% CI:2.725~4.589)是总体生存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其他类型骨肉(HR=0.471;95% CI:0.285~0.779)是总体生存率独立性保护因素。结论基于SEER数据库,本研究确定<20岁接受根治性手术后原发性骨肉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医疗策略并预测患者预后。

  • 标签: 骨肉瘤 预后 青少年 儿童 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