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过程中受到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microRNA(miRNA)在问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碱基配对导致其降解或翻译阻遏,对基因进行转录后的调控。本文就不同miRNA分子对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的双向调节功能及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MICRORNA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脂沉积和斑块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血管炎症,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调脂和手术治疗。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其在心血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炎症­免疫调控功能,尤其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该文主要总结目前关于干细胞的作用机制和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对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功能调控作用,以及提高干细胞治疗效果的方法,拟为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研究提供进一步的思路。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羊膜干细胞(amniotilmesenehymalstemcells,AMSCs)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肾脏损害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A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AMSCs治疗组。处理后48h收集3组大鼠肾脏组织标本及腹主动脉血,ELISA法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分离培养的AMSCs传至第三代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均表达CD29、CD44、CD90、CD105,阳性率分别为96.4%、89.8%、94.2%、98.3%,而CD34阳性率为2.1%。单纯烧伤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含量高于假伤组(P〈0.05)。AMSCs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中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P〈0.05)。单纯烧伤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caspase-3、IL-1β的mRNA表达量高于假伤组的(P〈0.05)。AMSCs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1β、caspase-3、TNF-α的mRNA表达量低于单纯烧伤组(P〈0.05);AMSCs处理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10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假伤组、单纯烧伤组(P〈0.05)。结论AMSCs可显著降低烧伤大鼠肌酐、尿素氮水平,减轻肾脏组织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可能对严重烧伤大鼠肾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烧伤 肾脏 细胞凋亡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人间干细胞(hMSCs)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外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腱、肌肉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等,其免疫原性低,几乎影响免疫系统的所有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是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干细胞类型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干细胞类型。本文对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及部分相关疾病的炎症因子表达进行了综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抗分化非编码RNA(DANCR)对脂肪来源干细胞(hASCs)成脂、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3例女性患者腹部脂肪抽吸术后废弃的脂肪组织(年龄25~35岁),分离培养hASCs。构建DANCR敲减与过表达质粒,利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在hASCs中敲减或过表达DANCR,将实验分为5组:敲减DANCR的实验组(shDANCR1、shDANCR2)、敲减对照组(shScrmble)、过表达DANCR的实验组(pCDH-DANCR)、过表达对照组(pCDH-GFP),每组样本量为3例。RT-PCR检测上述5组细胞中DANCR的表达量。将上述5组慢病毒感染成功后的hASCs进行成脂或成骨诱导,成脂诱导7 d进行油红O染色鉴定成脂效果,成骨诱导14 d进行茜素红染色鉴定成骨效果,并应用RT-PCR检测成脂分化关键转录因子PPAR-γ、C/EBPα、FABP4、Adiponectin和脂类合成酶基因LPL、GPDH、FASN、ACC1和HSL,以及成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RUNX2、OCN、OPN、BMP2及ALP的表达。实验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2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Student’s t-test)进行比较,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设计的2条shRNA敲减序列均可使hASCs中DANCR的表达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DANCR表达量分别下降了86%和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4.07、P <0.001,t=75.52、P <0.001)。构建的DANCR过表达质粒可以有效增加hASCs中DANCR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15.067±1.986)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4, P<0.001 )。成脂、成骨诱导实验显示,敲减DANCR会引起hASCs成脂诱导后脂滴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2组敲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7.24、P <0.001,t= 30.68、P <0.001),成脂分化关键转录因子PPAR-γ、C/EBPα、FABP4、Adiponectin以及脂类合成酶的关键基因LPL、GPDH、FASN、ACC1、HSL的表达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过表达DANCR后会抑制脂滴的形成及上述基因的表达。同样在成骨诱导中,敲减DANCR后hASCs成骨诱导14 d钙结节形成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25、P <0.001,t=24.61,P <0.001),成骨分化关键基因RUNX2、OCN、OPN、BMP2及ALP的表达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过表达DANCR后成骨诱导14 d钙结节形成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t=40.81、P<0.001),成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表达水平也会降低。结论lncRNA-DANCR能够抑制hASCs的成脂、成骨分化,DANCR表达量的变化影响hASCs的成脂、成骨分化效果,可以作为调控hASCs成脂、成骨定向分化的潜在靶点。

  • 标签: 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抗分化非编码RNA 成脂分化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外泌体(iMSC-Exos)对肺泡巨噬细胞(AM)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旋转超滤法提取诱导多能干细胞(iMSC)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并利用透射电镜、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高分辨率可调电阻脉冲对提取的外泌体进行鉴定。体外培养大鼠AM细胞株NR8383,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在AM上清液中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脂多糖/三磷酸腺苷(LPS/ATP)组AM经500 μg/L的LPS刺激23 h后再加入5 mmol/L的ATP刺激1 h诱导细胞焦亡;iMSC-Exos组将100 mg/L iMSC-Exos与NR8383细胞共孵育3 h后再给予LPS和ATP刺激。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乳酸脱氢酶(LDH)分析检测细胞毒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凋亡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M释放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途径及焦亡相关蛋白消皮素D(GSDMD)表达。结果提取的外泌体经透射电镜观察为圆形囊泡,Western blotting显示外泌体标志物CD63、CD9呈阳性表达,高分辨率可调电阻脉冲检测显示粒子平均直径130 nm,提示外泌体提取成功,能被AM吞噬。与对照组相比,LPS和ATP刺激后,细胞活性下降〔(0.56±0.05)%比(1.06±0.07)%,P<0.01〕,坏死物质LDH释放增加(U/L:1 218.86±22.73比188.30±1.61,P<0.01),炎性因子分泌增加〔IL-1β(ng/L):958.91±32.78比194.63±5.14,IL-18(ng/L):870.89±21.86比288.85±24.48,均P<0.01〕,细胞凋亡率〔(55.35±6.19)%比(12.01±1.32)%,P<0.01〕及caspase-1表达均升高(荧光强度:41.06±3.65比2.80±0.54,P<0.01),提示LPS联合ATP可成功诱导细胞焦亡。与LPS/ATP组相比,给予iMSC-Exos预处理后,AM活性增加〔(0.81±0.05)%比(0.56±0.05)%,P<0.01〕,LDH释放减少(U/L:535.05±42.55比1 218.86±22.73,P<0.01),炎性因子分泌减少〔IL-1β(ng/L):381.82±19.50比958.91±32.78,IL-18(ng/L):533.77±31.54比870.89±21.86,均P<0.01〕,细胞凋亡率〔(19.74±2.96)%比(55.35±6.19)%,P<0.01〕和caspase-1表达均下降(荧光强度:12.16±1.31比41.06±3.65,P<0.01),同时NLRP3炎症小体途径及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水平受到显著抑制〔NLRP3蛋白(NLRP3/β-actin):0.62±0.06比1.89±0.11,活化的caspase-1蛋白(cleaved caspase-1/β-actin):0.42±0.07比1.22±0.17,GSDMD蛋白(GSDMD/β-actin):0.57±0.05比1.22±0.05,均P<0.01〕。结论iMSC-Exos抑制了LPS/ATP诱导的AM焦亡和炎性因子表达,可能与靶向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途径有关,提示iMSC-Exos能抑制AM焦亡,发挥抗炎效应。

  • 标签: 外泌体 细胞焦亡 肺泡巨噬细胞 炎症反应 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MMSCs)来源外泌体miR-200a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收集从4周龄SD大鼠(福建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取的BMMSCs来源外泌体,与从新西兰兔提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提取BMMSCs来源外泌体,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上皮-转化(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确外泌体对EMT的影响。构建过表达和低表达miR-200a的BMMSCs,分别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各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iR-200a与β-catenin基因CTNNB1是否直接结合。使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差异。结果高剂量外泌体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剂量组更低(0.51±0.09比0.78±0.12,t=3.115,P<0.05),而N-cadherin(2.05±0.22比1.40±0.13,t=6.478,P<0.001)和Vimentin(1.01±0.13比0.75±0.12,t=2.987,P<0.05)表达水平高于后者。高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降低(0.71±0.09比1.48±0.14,t=4.751,P<0.05),而N-cadherin(1.55±0.12比0.75±0.10,t=11.603,P<0.01)和Vimentin(0.88±0.07比0.37±0.04,t=6.039,P<0.05)表达水平前者较后者更高。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标志蛋白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量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0.21比0.92±0.15,t=0.130,P>0.05),而低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p-GSK3β、β-catenin和T细胞因子-1(TCF-1)表达水平均高于高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1.89±0.17比1.15±0.12,t=4.125,P<0.05;1.32±0.09比0.74±0.15,t=4.962,P<0.05;0.96±0.08比0.38±0.05,t=6.740,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野生型β-CTNNB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iR-200a组细胞荧光活性显著低于miR-NC组(0.51±0.07比0.98±0.08,t=13.25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突变型β-CTNNB1的细胞中,miR-200a组细胞荧光活性与miR-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4±0.05比0.96±0.07,t=0.247,P>0.05)。结论BMMSCs来源外泌体miR-200a通过直接作用β-catenin基因CTNNB1,降低β-catenin表达,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激活,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EMT过程。

  • 标签: 肾间质纤维化 上皮-间充质转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微小RNA-200a Wnt/β-连环蛋白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M-MSC)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C57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SO组)、MIRI模型组(RI组)、MIRI模型MSC治疗组(MSC+RI组)、MIRI模型MSC治疗合并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清除组(MSC+RI+PC61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心脏中Treg的比例,ELISA法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TNI)、B型钠尿肽(BNP)、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学改变,TUNEL染色测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数据。结果MSC+RI组较其余实验组相比小鼠心脏中Treg的比例、血清IL-10和TGF-β的数量最高,CK、TNI、BNP值最低(P<0.01),并且该组的心肌炎症细胞浸润,心肌凋亡指数和心肌梗死面积比,组织纤维化均最少(P<0.01)。结论MSC通过诱导Treg的产生,增加抑炎型细胞因子IL-10、TGF-β的释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损伤。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调节性T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对肾损伤大鼠体内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4~5周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的BMSC,取第3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采用成组设计,随机将15只6周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肾损伤模型组和BMSC组,每组5只。采用经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 mg/kg构建肾损伤模型;对照组以相同途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BMSC组于制模后2 h经尾静脉注射BMSC 0.5 mL(含BMSC 2×106个);肾损伤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3 d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苦味酸法检测血肌酐(SCr)水平,采用二乙酰一肟法检测血尿素氮(BUN)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胱抑素C(Cys C)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处死大鼠取肾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大鼠肾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肾组织NLRP3、caspase-1的蛋白表达。结果体外培养显示,骨髓细胞悬液培养24 h后出现大量圆形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培养4~5 d后有大量长梭形细胞聚集性贴壁生长,仍可见明显的杂质细胞,经胰酶消化并传代至第3代以长梭形贴壁细胞为主,基本纯化为BMSC。体内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肾损伤模型组大鼠SCr、BUN、Cys C、IL-1β、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SCr(μmol/L):85.22±2.29比21.80±0.59,BUN(mmol/L):11.50±0.64比5.86±0.83,Cys C(mg/L):0.13±0.01比0.11±0.02,IL-1β(ng/L):31.49±1.42比4.74±0.49,IL-18(ng/L):29.01±1.95比1.52±0.03,均P<0.05〕,NLRP3及caspas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升高〔NLRP3 mRNA(2-ΔΔCt):3.635±0.296比1.000±0.002,caspase-1 mRNA(2-ΔΔCt):4.020±0.228比1.001±0.003;NLRP3蛋白(NLRP3/β-actin):1.560±0.868比0.902±0.036,caspase-1蛋白(caspase-1/β-actin):1.392±0.097比0.895±0.046,均P<0.05〕。与肾损伤模型组比较,BMSC组大鼠SCr、BUN、IL-1β、IL-18水平均明显下降〔SCr(μmol/L):51.64±3.84比85.22±2.29,BUN(mmol/L):9.90±0.46比11.50±0.64,IL-1β(ng/L):24.20±1.45比31.49±1.42,IL-18(ng/L):12.97±1.25比29.01±1.95,均P<0.05〕,NLRP3及caspas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下降〔NLRP3 mRNA(2-ΔΔCt):1.488±0.136比3.635±0.296,caspase-1 mRNA(2-ΔΔCt):1.643±0.143比4.020±0.228;NLRP3蛋白(NLRP3/β-actin):1.227±0.053比1.560±0.868,caspase-1蛋白(caspase-1/β-actin):1.159±0.107比1.392±0.097,均P<0.05〕。结论在体内,BMSC可以减轻LPS所致肾损伤大鼠的细胞焦亡。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多糖 肾损伤 焦亡
  • 简介:摘要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急危重症,发展非常迅速,病死率极高。肺泡巨噬细胞M1/M2免疫失衡参与ALI/ARDS的发生发展。干细胞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由促炎性M1型向抗炎性M2型极化,抑制下游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达到治疗ALI/ARDS的目的。因此,深入探讨干细胞在治疗ALI中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间质干细胞 巨噬细胞,肺泡 极化
  • 简介:目的:观察骨髓干细胞(MSCs)在TGF-β2诱导下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的能力,探讨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抽取兔髂骨骨髓液3-4ml,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传代后实验组以高糖DMEM无血清特定培养液诱导f含TGF-β210ng/ml、地塞米松10^-7M、维生素C50μmol/L),对照组以高糖DMEM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诱导后细胞体外扩增能力显著降低,细胞形态由成纤维样梭形向多角形、多边形或类圆形转变,诱导21天后细胞形态变化最为显著,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深而均匀。结论:TGF-β2可有效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有可能成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2 诱导 软骨细胞
  • 简介:目的体外诱导成人骨髓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探讨分化过程中多效蛋白(PTN)mRNA的表达。以了解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特性和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成人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6代MSCs设对照和试验组进行诱导,诱导后30min至3d,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分化后细胞神经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MAP)-2,胶原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前、诱导后12hPI’NmRNA的表达。结果接种24h后MSCs开始贴壁,呈圆形或椭圆形。3d后可见梭状细胞呈集落状生长,10~14d融合。第5~6代时呈现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诱导后胞体向胞核收缩;出现双极及多极细胞。12h变形细胞增多,细长突起相互连接。24h后变形细胞增多不明显。诱导后12h大部分细胞表达NSE(6439±0.07)%、MAP-2(60.05±0.09)%,未检测到GFAP的表达,RT-PCR半定量检测有NSEmRNA的表达(O.66±O.15)。实验组诱导后12h细胞有PrNmRNA的表达(0.689+0.017)。结论建立了稳定的成人MSCs培养增殖体系,MSCs可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有外观形态变化和特异性标志物NSE和MAP-2的表达,同时有PINmRNA的表达。提示PTN可能参与调控了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体外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BMSCs对胚胎腹侧中脑前体细胞(VMP)体外扩增和定向分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营养机制.方法分别取胎龄11d大鼠胚胎VMP、成年大鼠BMSCs进行体外培养,并建立二者的共培养体系.体外扩增7d的VMP分为对照组、BMSCs分化液组、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组,分别加入普通分化液、BMSCs分化液、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进行诱导分化.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分化期末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比较3组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结果诱导分化7d后,对照组、BMSCs分化液组和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组中细胞数分别较培养前扩增(44.13±4.75)倍、(60.63±5.25)倍、(64.00±7.63)倍,TH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18.76±5.20)%、(23.49±4.10)%、(28.08±5.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能够通过分泌营养因子有效促进VMP增殖并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中脑前体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对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骨髓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进行成瘤风险评估及类肝样细胞分化能力的鉴定.方法将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进行裸鼠致瘤试验评估成瘤风险,通过序贯法诱导成肝分化,于诱导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ALB和AFP的表达、糖原染色鉴定糖原储备能力.结果裸鼠致瘤实验提示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成瘤风险.成肝诱导后,细胞形态逐渐变为圆形;ALB仅在诱导第21天部分阳性表达,AFP在诱导第14天起阳性表达;糖原染色阳性.结论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致瘤风险,且具有类肝样细胞的分化能力.

  • 标签: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类肝样细胞
  • 简介:目的体外培养成人脂肪细胞(ADMSCs),并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ADMSCs分化为平滑肌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ADMSCs,流式细胞仪对第5代细胞进行表面抗原和细胞周期的检测,然后对第5代细胞进行PDGF—BB诱导。于诱导后2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ADMSCs呈梭形。细胞形态均一,传代稳定。干细胞相关标志CD29,CD44表达阳性。内皮细胞相关标志CD31和造血千细胞相关标志CD34表达阴性。ADMSCs中G0/G1,S,G2/M期的细胞分别占90.14%,3.77%,6.09%。定向诱导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长梭状,胞膜清晰,无空泡,可重叠生长,融合后细胞形成“峰”和“谷”状,免疫荧光化学显示诱导组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结论成人脂肪组织中含有间干细胞.且可经PDGF—BB诱导分化为平滑肌细胞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原癌基因蛋白质c-sis 肌细胞 平滑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TBX18腺病毒是否能够成功转染骨髓干细胞,并使其向心肌细胞分化。方法:取成年SD大鼠的四肢骨髓将其分离培养为骨髓干细胞,构建重组腺病毒-绿色荧光蛋白Ad-TBX18载体,转染后的骨髓干细胞设为试验组,并将只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的空载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诱导后三组细胞肌钙蛋白I(cTnI)、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actin)阳性表达情况,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TnI、α-SC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骨髓干细胞的转染效率高达95%。试验组的cTnI、α-SCA阳性表达率以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载病毒组、空白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骨髓干细胞(MSCs)对放射性肠炎(RE)肠黏膜修复的途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将RE模型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干细胞悬液1 mL(细胞浓度为1×106个/mL)]和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3 d),每组10只。每日观察两组大鼠的活动量、进食和进水量、体质量变化等。1周后处死大鼠获取小肠标本,HE染色观察肠黏膜的修复情况,电镜观察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肠隐窝Bmi-1阳性干细胞增殖情况,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Bmi-1阳性细胞数量进行分析。组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成功分离得到大鼠骨髓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CD29、CD90、CD34、CD45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98.6﹪、99.6﹪、0.56﹪、0.8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移植1周后,体质量增加(190.30 g ± 13.23 g比235.00 g±14.30 g);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得到修复,绒毛高度增高(627.50 μm ± 40.55 μm比984.33 μm ± 61.80 μm);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较完整、清晰,隐窝Bmi-1阳性干细胞增殖数量增多[(60.67±9.63)个/mm2比(87.33 ±5.47)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骨髓MSCs能促进RE模型的大鼠肠黏膜的修复,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小肠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发挥。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性肠炎 修复 肠黏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和培养人腺样体组织来源的干细胞(adeno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s)的可行性,并诱导观察aMSCs向嗅感觉神经元的分化。方法收集2020年9—11月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腺样体肥大患儿的手术切除腺样体组织,胰蛋白酶消化联合贴壁法培养P0细胞,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5代细胞表面抗原CD45、CD73、CD90的表达,观察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采用维甲酸(retinoic acid,RA)、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以及RA+SHH、RA+bFGF、SHH+bFGF和RA+SHH+bFGF分别诱导分化P5代a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细胞表面感觉神经元标志物β-tubulin 3、嗅感觉神经元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和嗅标记蛋白(olfactory maker protein,OMP)的表达。采用两个样本率的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比较表达强度的差异。结果P0代aMSCs具有良好的贴壁和增殖性能,P2代细胞已基本纯化。P5代细胞阳性表达CD73和CD90,其纯度分别为99.3%和97.75%,不表达CD45,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良好。RA、SHH、bFGF诱导分化细胞均成神经元样外观,β-tubulin 3阳性表达;bFGF+SHH组和RA+SHH+bFGF组诱导细胞均表达GAP43,后组表达阳性更强(χ2=17.48,P<0.005);所有诱导组均未见OMP阳性表达。结论腺样体组织可培养获得能稳定传代、具有良好分化能力的aMSCs。aMSCs是干细胞家族新成员,具有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RA、SHH和bFGF体外联合诱导能促使其分化为未成熟嗅感觉神经元。

  • 标签: 腺样体 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诱导 嗅感觉神经元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