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在当下怎样来理解或建构新的“国家认同”,远较过去复杂,而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对于这一命题有着较为多样的表述。在《集结号》《十月围城》等影片中,表达了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纠结与融合;在《孔子》《建国大业》等影片中,正面强化了一个统一“国家”的合法性;而在《金陵十三钗》《非诚勿扰》等影片中,则传递出今天人们对于“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想象。时代语境的变迁,决定了中国电影人对于“国家认同”命题有了不同的叙述姿态。

  • 标签: 国家认同 新世纪电影 个人 国家 世界
  • 简介:1.一门心思想成另类的人,是成不了另类的。多年以后,我还会想起一边啃饼干一边撸《江湖儿女》,想起思考贾樟柯那个遥远的深夜。贾樟柯,高考落榜,23岁才上大学,27岁时处女长片一鸣惊人,被称为“亚洲电影希望之光”。45岁,他已获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他被网友戏称为“贾科长”,他的镜头始终对准最卑微的个体,“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 标签: 贾樟柯电影 儿女 江湖 符号 隐喻 雕塑
  • 简介:摘要一直以来,英语语言研究者没有停止过对英文电影的关注与研究。电影片名,作为一部电影的“门面”,具有其独特的语言与艺术特色。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案例对电影片名翻译的现象做出了解释,以期实现电影片名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

  • 标签: 翻译目的论 电影片名 汉译
  • 简介:内容摘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带动着人民群众对信息需求的加大,广电网络作为农村信息传播最为有效地传播方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及时党的方针政策、市场实际需求以及农业生产技术。乡镇文化部门要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农村广电工程不仅是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而且是推动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的有效手段,要认真查找制约农村广电网络市场拓展的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拓展农村广电网络的使用范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 标签: 农村 广电网络 市场拓展
  • 简介:近年来随着国内传播学研究的逐步开展,有关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发展的研究也开始受到重视,研究工作已有初步的进展,但从发展传播学视角探讨分析农村电影的创作及社会意义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有关电影媒介与农村改革发展、城镇化建设等作用关系的研究成果尚付阙如。本文运用发展传播学尤其是参与式传播的理论和方法对电影《土地志》进行典型案例解读,以期对我国农村电影的创作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发展传播学 参与式发展 土地流转 农民主体性 《土地志》
  • 简介:随着渐趋成熟的大众娱乐消费的催动,新世纪的聊斋改编电影在描绘重点上发生着从“刺贪刺虐”向“写鬼写妖”的游移,聊斋小说的跨界想象成为这些影片重要的取材和衍生资源。在叙事建构上表现为幽深繁复的迷宫气质,在主旨气韵上呈现为神秘阴郁、对峙冲突的哥特风格,在审美基调上则流露出言情、魔幻、悬疑、恐怖、动作、喜剧等多种类型元素互融共渗的混搭特征。诸如此类的改编行为在把小说“纸上的风景”转换生成为形象直观的影像传奇时,既需要借鉴和承袭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本土与异域的文化优势,又需要在美学聚合中进行深沉的文化身份认同,防止聊斋原著美学意蕴的流失散逸。

  • 标签: 新世纪 聊斋小说 电影 改编 类型
  • 简介: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和舱0作与评论》杂志社去年在北京大学理科五号楼438多功能厅联合开展了以“电影《我的诗篇》暨‘底层’的诗性、诗情与影像的开阔空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艺术学院等国内外著名专家、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导演秦晓宇、著名导演宁敬武、陈家坪等8人齐聚北大,围绕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展开了一场关于“‘底层’的诗性、诗情与影像的开阔空间”的深人研讨。

  • 标签: 纪录电影 研讨会综述 诗篇 诗性 影像 诗情
  • 简介:朱天文身为新电影产生以来鲜有的兼具小说家身份的女性编剧,其剧本写作和对侯孝贤电影具体创制、拍摄过程的参与,都从文学和女性的双重角度为侯氏电影美学形态的形成与确立提供了新因素。本文以朱天文在侯氏电影中的文学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其女性视角和美学渗透加以考察。

  • 标签: 朱天文 侯孝贤 女性声音 文学视角 美学形构
  • 简介:《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中的“现代性”折射出亚洲新电影在文本形式、内容精神及品格风貌等各方面特性。将“现代性”视为一个动态概念,亚洲新电影可被视为一个具有开放性与颠覆性、正在演进中的动态体系,从而诠释出电影与亚洲文化、社会和政治之间一种富于张力的、复杂又暧昧的交互关系。亚洲新电影在亚洲国家/民族身份的建构中,既有自觉的主体意识的生成与寻觅,又追问自己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认同与被阐释。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与碰撞中,亚洲新电影铸就了自身具有内部异质性与文化想象的独特品格。

  • 标签: 《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 全球化 主体性 民族身份 文化自反
  • 简介:少数民族语电影从口说起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广西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普通话,要看懂电影需靠放映员在放映过程中用少数民族语言对影片对白进行现场解说,这就是早期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雏形,也因此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语口译解说放映员。195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正式开始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译制的少数民族语包括壮语、苗语、侗语等。

  • 标签: 少数民族语言 电影 广西 记忆 普通话 放映
  • 简介:电影是新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由于微电影制作成本低、周期短,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喜爱用微电影表达情感.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催生了多种传播渠道,这也使得微电影迎合了新经济时代下大众“快消”的体验.成为集情感表达、旅游宣传、区域文化传播、形象塑造为一体的影视创作新模式.

  • 标签: 电影制作 传播渠道 民族文化 旅游 新媒体 互联网技术
  • 简介:几年前,住在法国的表妹邀请我去巴黎小住。表妹刚置了一处新居,我很幸运地成为了第一个暖居的客人。尽管新居刚刚装修过,有一套现代化的厨卫设施,表妹却沿用了前主人留下的全套旧家具。

  • 标签: 古董市场 历史 他人 窥视 现代化 旧家具
  • 简介:经典,经常是会被二刷的,甚至更多遍,“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当原创话剧《开炉》获得了二刷的口碑,足以证明它确有过人之处。

  • 标签: 话剧 风情 市场 生命 戏剧 敬畏
  • 简介: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全民参与的房地产自由市场被撒切尔政府表意为进取时代精神下旨在实现共同财富的民众公意。然而,这种表面上超阶级的民主机制实际上却加剧了阶级区隔。本文以迈克尔·哈特的房地产想象共同体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所创《大冰期》中的房地产市场背后经济权力的两种并行运行机制: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建构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幻象以自然公正之名诱使小地产商投身纳入性排除的资本游戏;另一方面,以帝国复兴为宏大目标的房地产重建大规模拆迁棚户区、削减福利住房公共支出导致广大底层人民个体民主的合法性剥夺。本文指出房地产市场共同体背后的剥削性生产关系再生产实质,最后阐明德拉布尔政治诗学中"出走"的市场逃逸路径。

  • 标签: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大冰期》 房地产市场 想象共同体 出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消费观念改变,开始丰富精神世界。而在现代社会,以文化空间这样一种新型文化交流、文化消费平台的出现,满足了部分群体的需求,在喧嚣的高压社会给予人们精神慰藉。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文化传播为属性的文化空间该作何发展?本文以西安知无知文化空间为例,通过对其现存状况分析,发现其发展形式与规模不尽完善,如何在商业性与文化传播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这类文化空间的探索方向。

  • 标签: 市场经济 文化空间 知无知
  • 简介:文章从移动社交传播的研究视角,以两部国产动画电影为观测样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形象建构进行探讨。论文认为,在互联网逻辑演化背景下,国产动画电影文化形象的建构在管道、文本生产与用户这三个方面出现了危机;在移动社交传播中,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方性的“杂糅性”正在演变为国产动画电影文化形象建构的核心特征;电影话题一旦进入移动社交传播,会在社交圈层中迅速加以深化,社交圈层的分化性则会对同一个话题的社交传播形成不同的传播偏向,“群体极化”现象难以避免,“群体极化”直接参与了文化形象的建构。

  • 标签: 国产动画电影 移动社交传播 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