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格分类,对我院2013年1—12月收集并上报的1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以41-50岁、51-60岁、61-70岁年龄组人群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以抗肿瘤药最多,其次为抗微生物药;注射给药途径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结论:应重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监测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围产保健网络的铺展与建设,孕产妇死亡率已大幅降低,但产后出血仍居死因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现对我院2007年8月~2008年7月间64例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剖宫产产后出血 护理 因探 孕产妇死亡率 保健网络 发生率
  • 简介:异位骨化(heterotopicossification,HO)是指机体骨骼系统之外的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成熟的板层状骨的现象,可导致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也可称为关节周围骨化或关节周围新骨形成。HO常发生于关节手术、神经损伤、肌肉损伤或严重烧伤等。随着人工关节的广泛应用及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推广,HO发病率增高,为临床医师所重视。自2000年1月以来,对37例骨折术后致HO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5例,女12例,男女比例约为2∶1。年龄11~82岁,平均43.1岁。髋部27例,膝关节9例,肘关节1例。临床表现为术后出现关节周围疼痛、发热、红肿,逐渐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等。实验室碱性磷酸酶(ALP)检查、普通X片、CT及必要时三相核素骨扫描可诊断。1.2结果本组37例33例获随访1~3年,29例症状不同程度缓解,4例1年后行内固定取出术时行局部松解,关节活动度有改善,其中1例行异位骨化切除后3月复查X片仍有异位骨化征象。2讨论2.1原因及发病机理异位骨化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创伤后异位骨化、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和原发性异位骨化。创伤性异位骨化好发于上肢的肩关节、肘关...

  • 标签: 异位骨化 骨折 术后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抗茵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抗茵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对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自发呈报的抗茵药物致27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3例ADR报告中,40—59岁的中年患者比例最高(103例,占37.73%),涉及的药品以头孢菌素类最多(97例,占35.5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107例,占32.52%)。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茵药物临床应用行为,保障用药安全,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 标签: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每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都会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各地区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布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近期,《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发布,从这些琐碎的数据中,能发现哪些问题呢?又有哪些用药安全提示呢?本刊特邀请专家对其予以解读。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监测报告 解读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年度报告 监测网络
  • 简介:自2002年10月17日至2003年12月31日,我们共收集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生产经营企业报告的ADR报告表共计3773份.现将我们已经录入资料库的2712例不良反应报告汇总分析情况罗列如下,这些报告中共涉及药品548个:

  • 标签: 上海市录入 录入报告表 报告表汇总
  • 简介:近日,国内第一份专门针对益生茵酸奶的临床试验研究报告正式与公众见面。其鉴定结果由上海市营养学会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发布。研究结果表明:添加“A+BB菌”的伊利“畅轻”益生菌酸奶,具有独特的“肠道更通畅,营养更好吸收”的双重功效。这是国内益生菌酸奶产品(非健字号)的首次临床试验,也是第一次在食品业界引入GCP(药品临床实验管理规范)。以确保产品质量。

  • 标签: 临床试验 试验研究 益生菌 酸奶 营养学会 产品质量
  • 简介:脑动静脉畸形(AVM)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亦是临床不明原因脑出血的常见病之一。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后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血肿。在脑发育过程中,当原始血管网分化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时,动、静脉间毛细血管发育障碍,致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残留血管网形成畸形血管丛。本文收集我院1992年6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DSA影像 血管网 脑血管畸形 影像诊断 脑实质内血肿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08年收集的132例ADR报告,分别从上报科室、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ADR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32例ADR涉及的药品有51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91例,68.94%);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34例,37.3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8例,74.24%);ADR出现在用药2h内66例(50.00%);严重的ADR有6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其次为消化系统(17.28%)及神经系统损害(15.72%)。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报告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6年1~12月淄博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147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加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共累及11个系统一器官,其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39.3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26.87%。结论加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应警惕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

  • 标签: 加替沙星 不良反应 统计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64例ADR报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64例ADR病例中,中老年的患者较多(77.45%);构成比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0.24%);164例ADR共涉及46种药品,其中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29.8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最常见(占40.4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给药途径有关;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ADR应及时处理;并加强ADR的上报及宣传,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提供保障。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回顾性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药品检验机构作为药品监管部门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依法实施药品检验工作,承担药品监管部门等行政部门及司法机关送检的疑似假药、劣药的认证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为假劣药的认定提供检验技术支持。201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对假药、劣药的处罚决定,应当依法载明药品检验机构的质量检验结论。”其中的检验结论一般载于药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中,但检验报告能否直接作为假劣药执法司法实践中的定案证据,是包括药品检验机构、监管部门、司法机关在内的各方关注的现实问题。为正确认识和使用药品检验报告,在此梳理了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为评价其作用效力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分析药品检验报告对假劣药认定的证据作用。

  • 标签: 药品检验报告 药品检验机构 假劣药 定案证据 药品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