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帕罗西汀与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被随机分成帕罗西汀组(31例)和西汀组(29例)进行为期6周治疗,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组显效率77.4%,西汀组为75.9%,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HAMD评分治疗1、2周末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帕罗西汀起效快,第4、6周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罗西汀与西汀相比较,疗效相当,但帕罗西汀具有起效早,不良反应小的优点.

  • 标签: 帕罗西汀 氟西汀 脑卒中后抑郁
  • 简介:分析药师在药学服务和处方干预中遇到的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以及参与处理该类药物引起药害的典型病例;指出喹诺酮类药物对软骨和韧带具有毒性作用,会引起骨关节损害;还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皮肤软组织等药害;故建议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药物损害 合理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来米特、氯吡格雷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IgA肾病92例进行临床用药分析,根据所用药物将IgA肾病患者均分为单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单一治疗组进行单一的缬沙坦用药,联合治疗组在采取缬沙坦用药同时联合氯吡格雷、来米特用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单一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7%,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联合治疗组高于单一治疗组,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米特、氯吡格雷用于IgA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副作用较低,值得推广。

  • 标签: 肾小球肾炎 LGA 来氟米特 氯吡格雷 尿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同期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46例口腔扁平苔藓病人随机分成3组。接受0.05%丙酸氯倍他索霜剂和0.05%轻松霜荆治疗各17例。12例使用霜剂中的基质治疗作为对照。3组均加用抗真菌药。疗程6个月,每2个月复查1次,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氯倍他索较轻松的疗效显著。结论氯倍他索是局部治疗口腔扁平苔藓非常有效的皮质类固醇药物。

  • 标签: 口腔扁平苔藓 氯倍他索 氟轻松 治疗 疗效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风解郁汤相配合西汀用药治疗手段使用于脑卒中且并存抑郁症患者中的给药疗效情况。方法:该文针对2018年02月--2020年05月本医院予以用药治疗的74例脑卒中且并存抑郁症患者实行两个组别组建,使用分组方法是随机抽签方式,各项组入组37例,试验组采用中风解郁汤相配合西汀用药治疗手段,参照组采用西汀用药治疗手段,统计实施用药治疗之前和实施用药治疗12周之后抑郁心情评估分数,调查用药有效和用药显效所占比值数据。结果:各个组别实施用药治疗之前抑郁心情评估分数相比差距现象不大(P>0.05),试验组实施用药治疗12周之后抑郁心情评估分数相较实施用药治疗之前和参照组详细调查样本情况减少(P

  • 标签: 中风解郁汤 氟西汀 脑卒中 抑郁症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对策。方法总结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患者80例,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给药方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及受累器官的临床表现。结果80例患者中男51例(63.75%),女29例(36.25%);年龄分布≤20岁4例(5.0%),21~30岁21例(26.25%),31~60岁42例(52.5%),>60岁13例(16.25%)。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例(65.0%),口服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例(35.0%),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3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长于31~60岁、>60岁,恢复时间短于31~60岁、>60岁,31~60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长于>60岁,恢复时间短于>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累积的器官及系统主要为累及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可能因各种因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对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分析比洛芬酯相关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方法:利用“医疗机构ADE自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我院2017年使用比洛芬酯的住院患者相关肝损害发生情况,自动筛选纳入病例,人工评价其关联性、ADR发生率、风险因素,总结发生特征。结果:比洛芬酯致肝损害发生率为3.00%,损伤程度以轻度为主,损伤类型主要表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相关风险因素为性别及用药时长(P<0.05),男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女性(OR=0.652,95%CI:0.465–0.915),用药时长与其正相关(≤1d:OR=0.353,95%CI:0.233–0.559;2~7d:OR=0.362,95%CI:0.235–0.556;>7d:OR=1),ADR平均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5.40±4.06)d。结论:比洛芬酯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较为常见,多为轻度,临床用药中对于女性患者、用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更加关注其肝功能变化。利用专项软件实施ADR监测准确高效,以低成本付出实现高质量研究,可辅助药师开展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降低用药风险。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肝损害 自动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数量、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1年除左氧氟沙星用药频度有显著增加,其它多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呈下降趋势。结论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随着医院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已逐渐趋于合理。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用药频度 金额利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为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合理提供复方米松软膏予以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择取本院于2022年7月至2023年9月间陆续接收的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94例,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47例。治疗期间参照组应用醋酸曲安奈德乳膏,而试验组则应用复方米松软膏。对比分析其效果。结果:接受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其总有效率指标与参照组相比则显著偏高(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其相关不良反应的总出现率与参照组相比则显著性偏少(P<0.05)结论:临床上为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合理选用复方米松软膏予以治疗既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又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推荐应用。

  • 标签: 湿疹皮炎 复方氟米松软膏 皮肤病
  • 简介:第一时间获取医生指导让“家庭医疗终端”发挥了医院导诊台的作用,将医疗场景下移到基层,前移到家庭,真正实现分级诊疗的落地。

  • 标签: 问诊 支付 家庭医疗 医生指导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我院6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胃切除术治疗,依据奇数偶数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所取得置管所需时间、住院所需时间、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数值低于对照组数值,所取得满意度评分数值高于对照组数值,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全胃切除术 胃癌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空腹血糖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空腹血糖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不仅能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还能降低其机体血糖水平,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乙肝肝硬化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用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科接诊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病人8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优质护理,而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病死率。结果:从病死率上看,试验组12.5%,和对照组27.5%相比更低(P<0.05)。从家属满意度上看,试验组97.5%,和对照组82.5%相比更高(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用优质护理,病死率更低,家属满意度更高。

  • 标签: 肝硬化 满意度 肝性脑病 优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