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福辛普利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采用配对单盲对照法,分为福辛普利组和卡托普利组.分别观察治疗6周后的坐位血压、动态血压、以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福辛普利组卡托普利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3.4%和90%(P>0.05).谷峰比分别是67.5%和42.3%(P<0.05).超声心动图两组两组心功能均有改善,唯组间相比差异不大.结论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谷峰比好于卡托普利,每天一次可获稳定而持久降压效应.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福辛普利 卡托普利 药物治疗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炎琥宁热毒宁对小儿支气管炎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分别利用抗菌药物、炎琥宁注射液和热毒宁注射液进行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不予退热药,观察并比较三组患儿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啰音、X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吸收等情况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3d后发热、咳嗽、肺部啰音及X胸片提示炎症吸收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琥宁具体提升人体抗炎抗病毒的功能,其作用中有一部分是间接的,而热毒宁属于复合制剂,每种成分都可以起到直接的抗炎作用,因此建议,治疗小儿肺炎时宜选择热毒宁,可以起到直接作用、效果明显的效果。

  • 标签: 炎琥宁 热毒宁 儿童支气管肺炎 对比
  • 简介:目的研究ApoB/A1比值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2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并于48~52周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别于支架置入术前及1年后复查时检测TC、LDL、HDL、TG、LP(a)、LDL/HDL、ApoB、ApoA1、ApoB/A1比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统计介入治疗所在冠脉病变的最小管腔内径、参考血管内径、管腔狭窄率、管腔病变长度和管腔病变内径.结果①1年后随访时支架内再狭窄组的ApoB/A1比值和ApoB水平显著高于无狭窄组[(0.87±0.25)比(0.75±0.23),P〈0.01,(0.85±0.24)g/L比(0.77±0.24)g/L,P〈0.05)].②高水平ApoB/A1组(ApoB/A1>1)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67.7%)显著高于中等水平(1.0>ApoB/A1>0.7)及低水平(ApoB/A1〈0.7)ApoB/A1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P〈0.05),其中中等水平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32.7%,低水平组的发生率为11.1%.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1年随访时高水平ApoB/A1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风险比2.40,95%可信区间2.206~3.078).结论高水平ApoB/A1比值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APOB A1比值 支架内再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他汀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及其对脑出血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共108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共50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瘦素水平,分析其脑出血后3个月死亡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血浆瘦素水平[(33.24±15.25)ng/ml]对照组[(10.31±4.93)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是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95%CI=1.08~2.2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对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6,95%CI=0.78~0.92,P〈0.01),且判定血浆瘦素水平大于41.73ng/ml,对预测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的灵敏度为71.43%和特异度为87.50%。结论脑出血后血浆瘦素水平升高,检测血浆瘦素水平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出血患者的死亡。

  • 标签: 瘦素 脑出血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在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状态下,血压昼夜节律血清白蛋白及胆红素等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2015年我院6个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合并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各种慢性疾病终末期等.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10%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生化指标.结果①共入选1113名患者,其中杓型组783例、非杓型组330例.两组间年龄[(62.7±14.5)岁比(68.7±13.8)岁]、冠心病(145例比97例)、脑卒中(226例比119例)、糖尿病(142例比8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0例比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9例比4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杓型组总蛋白[(68.3±6.2)g/L比(68.3±6.2)g/L]、白蛋白[(42.6±4.1)g/L比(41.5±4.4)g/L]、前白蛋白[(243.6±65.1)g/L比(299.4±69.2)g/L]、白球比例(1.71±0.35比1.65±0.35)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杓型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0.308±0.066比0.321±0.070)低于非杓型组(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合并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清白蛋白浓度及直胆/总胆比值是血压昼夜节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白蛋白、直胆/总胆比值血压的昼夜节律相关.

  • 标签: 血压 杓型 非杓型 昼夜节律 白蛋白 胆红素
  • 简介:目的58例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首次就诊或入院时描记体表12导联心电图,分析其各项参数。方法分别在入院后≥72h.7~10d、15~20d、25~30d追踪描记,用Selvester系统计算QRS积分。并对早期心电图各指标QRS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壁组中,ST段抬高的导联数QRS积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6);而下壁组中,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的总数值QRS积分之间有较明显的相关性(r=0.58)。结论AMI者早期心电图各指标梗死面积之间有密切关系。AMI早期SI段抬高及异常Q波的范围和大小,可作为梗死面积的早期预测手段之一,为临床评价干预性治疗的疗效、判断预后提供1个简便方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心电图 梗死面积 QRS积分
  • 简介:临床研究设计类型不同,其统计分析思路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多数临床研究项目的统计分析思路基本上可归纳为三步:(1)描述基线信息;(2)估计效应大小;(3)补充敏感性分析。本文将结合研究实例,对上述3步分析所涉及的统计图表做一简要概述。

  • 标签: 临床研究 统计分析 统计图形 统计表格
  • 简介:高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高,在实施胃癌手术应激状态下,极易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是外科手术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科自1998年5月~2004年5月收治15例高龄胃癌(60岁以上)术后并发心肌梗死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心肌梗死 高龄患者 胃癌术后 监护 临床观察 并发
  • 简介:目的为提高心内科低年资护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心内科的护理质量。方法对30名心内科护士至CCU培训一年,培训前后对她们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以及对她们综合能力调查。结果培训前后30名护士培训前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及对她们综合能力的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科护士通过规范化轮转培训能显著提高低年资护士的综合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护士 规范化 轮转
  • 简介:目的:本文对2周程序康复能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生活质量(QL)进行观察.方法:通过QL问卷对顺利完成早期康复计划的44例AMI患者进行QL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41±3.76天)QL问卷积分较对照组高(P=0.02~0.01).随访1.89±1.02年结果表明,康复组在恢复性生活、工作,从事家务活动和体育锻炼等方面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0.001).结论:这些结果表明,在对AMI患者实施早期程序康复的同时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2周程序康复 生活质量 AM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自然人群中血糖、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的水平对血压的影响及作用的大小.方法应用1998年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对象年龄在20~74岁.血糖值为早晨空腹口服75g葡萄糖2h后的血糖值.糖尿病及糖耐量低减(IGT)的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结果共调查11377人,其中男性5183人,女性6194人,平均年龄43岁,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重指数、腰臀比分别为117mmHg、74mmHg、104mg/dL、22kg/m2和0.84.糖尿病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为45.3%比14.4%,糖耐量低减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者,为32.2%比14.5%,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为21.5%比10.4%.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血糖、体重指数、腰臀比对男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显著影响.结论广东省自然人群的分析结果显示,血糖、体重指数和腰臀比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在控制我省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加的同时,尚须要注意控制血糖、体重指数和腰臀比的升高.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 BMI WHR 血压 血糖
  • 简介: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眼底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头颅MRI和眼底检查的脑梗死患者168例,分为LA组108例和非LA组6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A组患者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非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发生率为70.4%,蜡样渗出的发生率为31.5%,分别高于非LA组的38.3%和15.0%(P〈O.05,P〈0.01)。存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的患者LA发生率是无此症患者的4.14倍(OR=4.14,95%CI:1.67-10.28);存在蜡样渗出的患者LA的发生率是无蜡样渗出患者的1.81倍(OR=1.81,95%CI:0.56-5.87);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眼底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OR-4.02,95%CI:1.59-10.13;OR=4.22,95%CI:1.93-25.94,P〈0.05)。结论眼底视网膜病变中的动静脉交叉征和蜡样渗出是LA的危险因素。年龄、血压和腔隙性脑梗死眼底病变及LA相关。

  • 标签: 脑白质疏松症 眼底 脑梗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 年龄因素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炎症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基本的生物学反应。然而,新近的研究发现,炎症同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所有阶段并与冠心病的不同临床状态临床表现形式有关。

  • 标签: 炎症机制 心脏X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 生物学反应 冠心病
  • 简介:临床中诊断冠心病方法很多,但每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如费用高、有创伤性等。频谱心电图(FrequencySpectrumelectrocardiogram,FCG)自1987年作为心脏病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在心脏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诊断中有肯定的价值。为进一步探讨其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我们对78例患者的FCG及心电图(ECG)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频谱心电图 心电图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常温组及低温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晨及转机末、术后1,4,7d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免疫球蛋白、补体C3、G、T细胞亚群阳性率、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N子(TNF)。结果3种免疫球蛋白体外循环后均低于术前水平,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补体C3、C4水平在术中均有显著减低,至术后4d恢复正常。二组体外循环后CD8、CD4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CD8均显著高于术前,CD4/CD8常温组大于低温组.至术后7d各项指标恢复。二组IL-2于术后1~4d,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至术后7d恢复正常水平。转机末至术后4d术前相比,低温组TNF有显著性升高,至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而常温组TNF变化不显著。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显著轻于低温组,因而对术后机体的恢复及抗感染作用显著优于低温方法。

  • 标签: 体外循环 免疫功能 心内直视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心电图1QⅢTⅢ特征、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肺栓塞(PE)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21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CTA检查结果,患者被分为PE组(56例)和无PE组(156例)。收集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包括临床表现、ECG特征及血浆DD水平,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无PE组比较,PIE组呼吸困难(44.87%比75%),长期卧床(3.85%比14.29%)患者比例显著升高,无临床表现比例显著降低(38.46%比3.57%),P均〈0.01。PE组ECG具有SIQⅢTm特征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元PE组(50%比23.08%),P〈0.01。无PE组比较,PE组血浆DD〉10μg/ml比例显著升高(19.23%比32.14%),P〈0.05。结论: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和/或长期卧床者,出现其他心肺疾患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时;ECG具有SIQⅢTⅢ特征;DD明显升高(〉10μg/m1)者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

  • 标签: 肺栓塞 心电描记术 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