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PDCA循环法属于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案,这对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有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医院的未来发展,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本文结合医疗实践探讨PDCA循环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 标签: 医疗质量管理 PDCA循环法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快速尿素酶在幽门螺杆菌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以疑似幽门螺杆菌感染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先后完成快速尿素酶与呼气试验诊断,以呼气试验结果为金标准,探讨快速尿素酶的检验价值。结果:呼气试验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70例,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30例,快速尿素酶的诊断敏感度是92.86%。特异度是93.33%,准确性是93.00%,误诊率是6.67%,漏诊率是7.14%,阳性预测值是97.01%,阴性预测值是84.85%。结论: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检验中应用快速尿激酶,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呼气试验 快速尿激酶法 敏感度 特异度 准确性
  • 简介:摘要:高效液相色谱(HPLC)因其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和准确度,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药物分析中。然而,目前的HPLC仍面临着挑战,如低柱压和不稳定的色谱条件等。本文从色谱柱、流动相、检测方法三个方面对HPLC在生物药物分析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生物药物分析是药物研发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理化性质和生物信息。其中,色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分离技术在生物药物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药物被开发出来,它们的理化性质和生物信息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HPLC在生物药物分析中面临着挑战。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生物药物 挑战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在药品安全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使用仪器是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专属性试验、耐用性试验、线性关系考察、检测限与定量限、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加样回收率。检测头孢克肟胶囊的含量。结果加样回收率试验可见,平均回收率为99.22%,面积相对标准偏差为0.5%,本方法回收率良好,说明本方法测定含量结果准确可靠。配对t检验可见,《中国药典(2020版)》头孢克肟含量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克肟胶囊的含量测定精密度良好,可以准确检测样品的含量。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头孢克肟 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对比分析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林的临床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华林治疗,观察组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起效时间、药效维持时间及出血、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起效时间更早(P<0.05);对照组药效维持时间较观察组长。两组患者脑卒中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降低患者颅内出血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起效时间更快,在预防患者出现颅脑出血等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新型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 作用对比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含氯齐明 (Cfx)的联合化疗方案对耐多药结核病 (MDR- T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 2016 年 3 月 -2019 年 2 月收治的 MDR- TB患者 72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研究 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36 例。 两者均采用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莫西沙星、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进行传统药物治疗;研究 组加服 Cfx。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和治疗期间 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1.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2.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3.8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41.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氯齐明对 MDR- TB 的近期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

  • 标签: 耐多药结核病 氯法齐明 联合治疗方案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PDCA循环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累计在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间抽取80例手术患者,随机数字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一组经接受常规护理,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余下一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期间开展PDCA循环管理法,对比两种护理方法下的手术室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明显优势(P

  • 标签: 术前访视 安全管理 手术室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按对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方法选取男性大学生18名分成分为A/B/C,3组,A组在运动后给予按摩推拿,B组运动后不给予按摩推拿,C组为空白组,观察按对延迟性肌肉损伤相关的指数血清CK和血清T-AOC变化,并对A组和B组进行延迟性肌肉酸痛疼痛评价。结果三组在运动前血清测量CK均为0,A组在运动后立即进行推拿,B组运动后不采取推拿,运动后24h测量CK显示A组CK值明显小于B组,组间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48h测量CK显示A组CK值明显小于B组,组间显著差异(p<0.05),提示推拿对运动后疲劳恢复均有效,对血清CK的恢复优于自由活动休息方法;三组在运动前血清测量T-AOC均为0,A组在运动后立即进行推拿,B组运动后不采取推拿,运动后24h测量T-AOC显示A组T-AOC值明显大于B组,组间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48h测量T-AOC显示A组T-AOC值明显大于B组,组间显著差异(p<0.05),提示推拿可以增加总抗氧化能力;A组与B组在运动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程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立即按摩后,A组被试肌肉延迟性酸痛的程度轻于B组,组间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24h,A组被试肌肉延迟性酸痛程度明显轻于B组,组间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48h,A组被试肌肉延迟性酸痛程度与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按推拿对运动员疲劳恢复均有效,主要是对运动后血清CK和T-AOC的影响有积极作用,对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按法 延迟性肌肉酸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房颤患者中, 应用胺碘酮加华林抗凝治疗的 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82 例房颤患者, 收治 的时间为 2018年 5月 2019 年 12 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等 分为常规组与 治疗组 。将两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 及脑梗死发生率 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 相比于常规组,治疗组的 左心射血分数明显高 ( P< 0.05) ; 相比于常规组,治疗组的 左心房 内径明显短 (

  • 标签:
  • 简介:摘要 : 临床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当前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主要是利用酶联免疫发,通过设备实现自动化检测,测得结果的准确性比较高,但是实际检测过程中还会受到多 重因素影响,本次基于实践检测详细分析,就影响各因素进行控制,提升检测质量。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检测 艾滋病抗体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就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运用PDCA改善循环进行护理管理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以对比护理管理的方式展开研究,所纳入病例合计为70例,属于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所接诊,取组中35例,在护理管理中以常规模式展开对应操作,即对照组,余下35例则将PDCA改善循环进行运用,即观察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针对两组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等待检查时间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结论将PDCA改善循环运用于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中,能够综合保障该环节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候检时间。

  • 标签: PDCA改善循环法 放射科护理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根因分析在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暴露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分析消毒供应中心的不良事件,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比较应用根本原因分析前后的干预效果。结果 应用根本原因分析后,消毒供应中心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由 0.30%降至 0.15%,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根本原因分析能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是消毒供应中心有效的管理方法。

  • 标签: 根因分析法 消毒供应中心 职业暴露 应用
  • 简介:摘要总结1例洛氏四联症围术期的护理,明确洛氏四联症的定义、临床表现,从而能够进行手术后有效的护理。发现护理的问题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生长发育迟缓、有感染的危险、潜在并发症等,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 标签: 法洛氏四联症 先天性 青紫型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皮下潜行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需行颈内静脉置管的全身麻醉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组和皮下潜行组,每组100例,均为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体温变化、导管尖端细菌培养情况及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置管前、置管后、拔管前、拔管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皮下潜行组[(13.75±7.83)d比(22.37±8.92)d],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皮下潜行组[11%(11/100)比2%(2/100),13%(13/100)比2%(2/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采用皮下潜行对预防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有明显的优势.

  • 标签: 导管 留置 细菌感染 皮下潜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