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重视美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繁荣包括美术在内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双百”方针;他尊重艺术规律,先后两次批示在美术院校和美术创作部门允许使用模特儿;针对“文革”期间有关他个人美术崇拜的浪潮,他多次批示予以制止。

  • 标签: 毛泽东 新中国 美术事业 文艺政策
  • 简介:我自己对于书法的学习,一直是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的。书法如果撇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衬底,其所具有

  • 标签: 中国传统 书法中国 传统文化
  • 简介:庚寅初冬,收悉2010年首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之策划文本及所选画家图像资料,若接暖风北上温吾心底。几年前,曾有双年展过滥之虑,唯有此展却仍令人为之欣喜,盖因此展适吾民之愿,亦适吾国文化之势也。

  • 标签: 双年展 中国画 杭州 感言 2010年 图像资料
  • 简介:当代中国书法展览,除了前述的连续7届全国书法展览,连续8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览及新人新作展览外,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单项、分类书法展览,在“新时期”文艺复兴的大潮中,对繁荣、活跃、发

  • 标签: 中国书法 书法展览
  • 简介:中国画的发展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体现和表率,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画精神是"写意"精神,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美学范式,"写意"精神可以说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本身拥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而不同于西方绘画审美体系下的美学理论。当今已进入21世纪,世界文化艺术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画要想从传统中进行现代化转变,开创中国画发展的新道路,

  • 标签: 写意精神 气韵生动 顾恺之
  • 简介:本文通过对"后理论时代"的透析,分析艺术史理论的危机及失语症的境遇,试图阐释图像转向及在全球化语境中发展中国艺术的策略。面对复杂多变的"后理论时代"之艺术与理论的矛盾,需要打破已有的线性理论模式,发现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理论框架来消解艺术与理论、与艺术史、与作品等内在关系上的冲突。

  • 标签: 后理论时代 艺术理论 全球化 图像转向 理论模型
  • 简介:中国书法的审美与评判问题,如果套用康德的语言,就是『判断』与『判定』的问题。『变易』者可以被『判断』,『变易』者才能被『判定』。建立任何一套评判体系的前提,就是要建立起可比性。

  • 标签: 中国书法 可比性 评判 变易
  • 简介:界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又叫“宫室”或“屋木舟车”,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为题材,用界尺引笔,比直画线,故称“界画”。

  • 标签: 中国 界画 “诗意栖居” 境象 审美取向 艺术精神
  • 简介:中国画画刊》第三期要介绍现当代中国花鸟画,像前两期介绍中国人物画、中国山水画那样,要有一个特刊的导言,发刊前,嘱我作文。宏观、理性的思想和历史性的梳理原本是属于美术史专家、艺术批评家的工作,但因为《中国画画刊》是浙江画院主办的刊物,身为画院一员,也就没有理由推辞了。

  • 标签: 中国花鸟画 导言 特刊 中国人物画 中国山水画 中国画
  • 简介:在当下论及水墨画的文章中.往往出现“中国画(水墨画)”或“水墨画(中国画)”这样的词语,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水墨画家不认为自己画的是中国画,据说“中国画”这个名称“明显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性”,因而自己命名为水墨画。可是又要往中国画靠,不厌其烦地加上括号注释。明明是“革命”,但又要拖着辫子,心态十分矛盾。

  • 标签: 水墨画 中国画 文化观念 程式 表现形式 审美价值
  • 简介:连枷是一种在中国有着久远与深厚使用传统的击打型手工脱粒农具,它通常以竹木为材,造型简单,操作方便,适应性强,在古代中国十分普及.连枷还可延伸用作武器,其原理类似双截棍.连枷设计凸显了对功能性的强调,并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国道家的精神因素.

  • 标签: 中国古代 连枷 设计 农具 武器
  • 简介:刘海粟先生是中国的国画大师,其作品种类很多,但他十分注重画的整体感和画面的布局,一丝不苟,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他谈到:现在有些新派的中国画,创造性较强,也有功底,特别是画面上比较热闹。用染纸的方法,用飞白的方法,用暗烘托。“屋漏痕”,“折股钗”,也都有新意。但是我总觉得画面上太“满”,挤得密不通风。中国画贵在意境,一定要在豪放空疏处显出它的厚重和洗炼的好处。因此对“满”和“挤”是犯忌的。

  • 标签: 中国画 刘海粟 整体感 创造性 染纸 作品
  • 简介:人类完全从动物界脱离出来,是因为懂得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与之相伴的是在制造的工具中潜伏着的人类原始的审美动机和可能性。原始人是在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创造了人类色彩史上最单纯的形式。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半地穴村落,用黄、褐、红色的泥土建造,表明我们的祖先对不同颜色的泥土应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至春秋战国时期,古典美学思想开始启蒙,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已基本形成。至此,儒、道两家的色彩观就始终贯穿在中华民族的色彩审美意识之中。

  • 标签: 传统色彩 中国古典 再认 春秋战国时期 美学思想 审美动机
  • 简介:当代艺术已超越本体,走向多元,对艺术中的越界以及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是2009年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讨论的专题,在座谈中专家们从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期《艺术无疆》《雕塑界继承传统的陈疴新疾》《从哲学层面看当代艺术》等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各自的观点,这些文章观点不同、各有见地。下期将继续发表,以呈现学界批评与争鸣的状态。

  • 标签: 当代艺术 雕塑 中国 年鉴 国际 越界
  • 简介:五年一度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属于国家级中规模最大、最有权威性的学术性的展览,历来是画坛的一大盛事。而今年的第九届全国美展由于恰逢国庆五十周年,喜迎澳门回归,且立身于世纪的交点而倍受瞩目。国庆期间,在全国七个展区八个城市举办了八个展览,其中,中国画展区设在广州和汕头,共展出全国各地选送的优秀作品614件。展示了中国画近年创作的硕果。

  • 标签: 中国画 国画创作 大丰收 新文人画 九八抗洪 绘画语言
  • 简介:传统中国绘画追求意境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生发,禅宗和儒道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存于画家的修养与创作之中,促成了中国绘画特殊美学观点的形成。因此研究中国绘画不能忽视儒家,道家,禅宗这三大思想支柱对中国绘画的深远影响。

  • 标签: 天人合一 道家思想 禅宗思想
  • 简介:中国画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中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精神价值。历数中国画的发展史,历朝历代名家云集,大师辈出。绵延于当下,盛况不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又迎来一个高峰,诞生了一批重要的传世作品。在新中国走过60年发展历史的今天,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以“新中国美术家”为主题的系列展览,对全国范围内1949年以后出生的中国画名家进行梳理、展示和推出,研究他们的艺术成就,肯定他们的宝术价值,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中国画 美术家 作品选 浙江省 国家领导人
  • 简介:该文对构成"中国美术史"词汇的若干基本概念:中国、美术、美术史、作品等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进而指出:由于这些概念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比较复杂,在指代意义上也多有变化。所以就不能用铁板一块的既有认知观念去加以理解,而必须以历史发展的动态眼光与原境视角去观察思考;并进而从美术史学科建构的角度去重新考量在新的学术发展背景与格局下,中国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叙述体例、研究视角与分析方法该如何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

  • 标签: 概念 中国 美术 美术史 作品 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