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海明威创作风格与中国传统画论简约论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以“简明”与“含蓄”为审美价值取向,和中国传统画论以“简”与“淡”为审美价值取向,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明威的文学作品和中国的传统的绘画艺术及其联系是不无启迪的。

  • 标签: 海明威 创作风格 中国传统画论 比较
  • 简介:五四到20世纪40年代末,围绕文学语言和一般应用文体的论争,先后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白话文运动时期,主题是“以白话代文言”。“白话”包括各方言区和各阶层丰富的口语,也不排斥依然活在当代人口头的一部分古白话书面语乃至成语和文言遗产,笼统称为“活人的语言”稍嫌宽泛,

  • 标签: 现代中国文学 语言论 白话文运动 40年代 20世纪 应用文体
  • 简介:2003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ofUOL)的贺麦晓(MichelHockx)教授出版了一部专著:《文体问题:现代中国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期刊,1911—1937》(QuestionsofStyle:LiterarySocietiesandLiteraryJournalsinModernChina,1911-1937,以下简称《文体问题》)。

  • 标签: 现代中国 文学期刊 文学社团 文学现代性 文体 众声喧哗
  • 简介: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O’Connor)是美国南方杰出的女作家。1925年,她出生于乔治亚州的一个天主教家庭,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和社会科学,1947年毕业于依阿华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奥康纳1952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64年死于红斑狼疮。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出版了长篇小说《智血》《暴力夺取》和其他三十一部短篇小说。

  • 标签: 奥康纳 美国南方 好人难寻 故事集 老祖母 生活背景
  • 简介: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我国民族音乐研究已走过了三个阶段80多年历程,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延安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和重庆国立音专“山歌社”为代表的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以“南京会议”为起始标志的第三阶段。从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看,第一、二两个阶段的研究是“在大量搜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用西方音乐理论对这些作品进行形态学的分析,从而达到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方式”。第三个阶段由于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高厚永教授为首的一批音乐学者首先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概念,所以可以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方式”。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民族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科意识 民间音乐作品
  • 简介:1951年创刊的英文版《中国文学》是一本由官方发行的向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刊物。该杂志译介的作品中,诗歌所占比重较大。本文选取了1951—1965年间《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作为考察对象,梳理其编选方针、选译情况,以及不同时期选材的变化,阐释其特点,并揭示在诗歌编选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显性及隐性因素。

  • 标签: 中国文学 诗歌流派 读者阅读心理 现代诗歌 政治意识形态 两个中国
  • 简介:新时期以来,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自身的艺术理论体系在概念范畴、表达方法、话语规则等方面受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随着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日趋频繁,无论是在艺术学的基础理论层面,还是艺术批评层面,我们总是喜欢参照、模仿、照搬西方的艺术理论,甚至常常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艺术理论与西方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但不公平,而且还会致使我们自身的艺术理论处于一种被冷落、被压制的境地,失去发声的平台,患上所谓的“失语症”。当然,我们不反对学习、借鉴、吸收西方经典的艺术理论,但我们强调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应该以中国的艺术实践为主体,应该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艺术理论。因为任何国家、民族的艺术题材、艺术表现形式、艺术理论等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历史继承性,然后才是创新性。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生为万物之性,生也为艺术之性”①。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宇宙的认知、感觉和体悟,所以表现生命不仅是中国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最高准则。考察“虚静”、“气韵”、“空灵”等传统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它们或多或少都曾受到过儒、道、释三家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阐释价值。

  • 标签: 传统艺术理论 中国文化精神 生命精神 “虚静” “气韵” 空灵
  • 简介:目前讨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政治姿态及思想立场,多依赖文集材料,尤其是收入《药堂杂文》第一部分的四篇"正经文章":《汉文学的传统》《中国的思想问题》《中国文学上的两种思想》《汉文学的前途》(1)。所谓"正经文章",是与周氏擅长的"闲适文章"及其事伪后作的"官样文章"相对的(2)。1940年2月22日周作人致信松枝茂夫称:"近来无话可说,久不作文,但为青年学生计,关于国文及儒家思想等,亦颇欲写几篇启蒙的文字,亦尚未能决心执笔也。

  • 标签: 片冈铁兵 汉文学 中国文学 松枝茂夫 华北作家协会 文学报
  • 简介:《诗经》中所采集的民歌,带着纯朴的山野气息和原生态的方言口语,以及许多原始部落的文化信息,是真正的民声表达和原始社会特定的艺术形式。出于政权统一和民众教化的需要,《诗经》的编纂者在采集之时,已对这些原生态的民歌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正与筛选,这种选择既有政治方面的诉求,也有语言文字方面的需要。所以,今天后人看到的《诗经》"国风"中的160首民歌,已不是三千多年前活跃在陌上桑间的原始先民所演唱的民歌。

  • 标签: 西周民歌 《诗经》 雅化过程
  • 简介:儒家思想的社会主要途径包括:政治家和教育家对于儒家思想的基本引导以及推动,通过相关的乐器为媒介,传播儒家思想并使其社会。儒家思想社会的基本特点包括:全面性、广泛性、政治性、伦理性以及幼年性。对于儒家思想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符合我国实施马克主义中的政治推动力的政策要求,儒家的思想可以为我国的当今社会生活以及社会文化提供一定的文化营养。

  • 标签: 儒家思想 社会化 当今启示 途径 基本特点
  • 简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在原始经学时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且完整的经学诠释学命题。关于这个诠释学命题的提出,孔子是受动于血缘宗法制信仰的推动。而没有给出逻辑的论证,因此孔子以一个独断论的诠释学命题封闭了“六经”文本。把“六经”负载的意义在绝对的遵循中诠释为绝对真理——周公礼乐制度,同时也为自己塑造无冕素王的圣人形象提供诠释学意义上的必要性准备。西方基督教的释经学关于《圣经》的诠释有着重要的自解原则,中国经学诠释学对“六经”或《十三经》的诠释也有着在信仰上构成的自解原则。而经学诠释学自解原则告诉我们,“述”的字义与词义是“遵循”.“作”的字义与词义是“制作”与“兴作”。杨伯峻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过度诠释为“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从而把一个经学诠释学命题降解为文学诠释学命题。

  • 标签: 孔子 中国经学诠释学 自解原则 独断论诠释学 信仰 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