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2 个结果
  • 简介:元代进入云南的蒙古族经历了几次历史性的文化跨越。在流传至今的民间叙事文本中,折射了云南蒙古族从北方走到南方,从牧民、战士变成渔夫、挑夫、泥水匠和农民的集体镜像,显现出这个群体“武化”被“文化”征服的历史进程。

  • 标签: 云南蒙古族 民间叙事文本 文化变迁
  • 简介:依据藏传佛教对生命存在的全域认知,结合现代旅游学的价值理论来看,旅游主体之价值需求可概分三层,即“对主体我的确证—寻求对主体的解构—圆满心的因缘显化”.该结构模式中,又有“三类八种”之价值细分,而判分之依据,则是“主体”与“本心”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主体观念”是障碍圆满本心显现的核心要素,若不解构主体而提升生命境界,旅游者将受限于自我,不可能获得最高层次的旅游品质.

  • 标签: 旅游主体 价值需求 藏传佛教文化 圆满心
  • 简介:嘛呢经是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中老年妇女当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唱调。考察发现,嘛呢经的传唱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出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 标签: 嘛呢经 女性文化 民间文化
  • 简介:<正>同志们:经省政府批准,由省民委召开的这次全省鄂伦春族生产、生活、教育经验交流会,经过参观活动、经验交流和汇报发言,各地全面总结交流了近几年来鄂伦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很受启发。从大家谈的情况来看,我省鄂伦春族工作得到了各级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鄂伦春族在两个文明建设上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大家可以回想,召开全省规模的、单一民族的工作会议,在全省民族工作史上也是很少见的。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重视,也是党风好转的体现,必将进一步密切党

  • 标签: 鄂伦春族 经济文化发展 民族工作 单一民族 经验交流会 省政府
  • 简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建设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和维持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山东省梁山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是中华武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设立"水浒武术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传承、弘扬这一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在对山东省梁山和郓城等地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设立"水浒武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思路,有利于推动山东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浒武术文化 传承保护 弘扬传统文化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飞速变革,传播媒介不仅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经济发展乃至政治稳定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从维护国家发展稳定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安全问题,大力振兴本国及本民族的文化,努力捍卫自身文化安全.

  • 标签: 媒介帝国主义 发展中国家 文化安全 国际话语权
  • 简介:由于地域性特征,各"都"和"源"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不同民族民俗的大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和审美情趣等,对形成"都"和"源"文化的自然性本地化过程存在差异,从而出现富川平地瑶民间舞蹈、音乐文化的多样兼容、多元并存的格局;富川平地瑶文化可分为"七都瑶族群文化"、"八都瑶族群文化"、"九都瑶族群文化"、"梧州人(亦称"梧州瑶")族群文化"。

  • 标签: 平地瑶 民间音乐 民间舞蹈
  • 简介:在对广西福利镇画扇经济进行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文化产业研究角度入手,对其文化经济价值进行深度剖析,针对画扇产业发展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给予建议,促进其得到长足的发展。

  • 标签: 文化产业 福利画扇 文化经济价值 矛盾 建议
  • 简介:凉山美姑县彝族地区大力发展彝族文化旅游的同时,应当在文化开发中将生态保护提上日程,这也是各少数民族地区走特色旅游路子时所关注的问题,笔者在认真研究该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的生态保护对策.

  • 标签: 美姑 彝族传统文化 旅游开发 生态保护
  • 简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网络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另一方面,它又会给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带来负面影响,还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许多危害.为此,只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性教育、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才能增强大学生抵御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能力,从而使互联网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 标签: 网络文化 大学生 恋爱观 性观念
  • 简介: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活动。从传统自然山水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文化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比德"旅游审美观、"逍遥"旅游审美观、"畅神"旅游审美观、"审美愉悦"旅游审美观。从《诗经》到魏晋兴起的山水诗,可以透视出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文化与审美心理的变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审美观念,当代旅游审美活动逐渐趋于世俗化、符号化,而当代旅游审美观在某种程度上的异化,促进了旅游审美观的回归与勃兴——生态旅游审美。

  • 标签: 旅游审美观 变迁 发展 山水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状况的归纳分析,阐明了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志的概念、学科体系及演变历史,并对其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及其最新发展态势作出了评价。

  • 标签: 人类学 民族志 分析模式 变迁
  • 简介:由国家民委主持召开的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座谈会2008年5月30日在北京举行。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出席会议并讲话。从事羌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有关专家参加座谈会,并就如何抢救和保护四川地震灾区的羌族文化这一主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校民族研究院教授蒋彬博士,法学院羌族教师侯斌出席座谈会并发言。

  • 标签: 羌族文化 文化抢救 地震灾区 座谈会 保护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