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发展中,卢那察尔斯基是一个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人物,建国60多年来,对于他的著作的译介及研究工作,在我国虽然没有形成规模性和计划性,但也是硕果累累,相关探讨主要集中在对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其对社会学批评的贡献、对各种非社会学批评的评价与批判,以及他的社会学批评理论对鲁迅、周扬等的影响几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其社会学批评的弱点与不足进行了反思。

  • 标签: 卢那察尔斯基 文艺思想 在中国 60年
  • 简介:总体性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基础,它涉及人存在的根本性维度。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以总体性视角来关注整个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总体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显现出来,与人类的现代性历史实践息息相关。马克思以辩证总体性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现代性作了彻底的反思与批判,进而从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人的社会生活和致力于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几个方面阐发了其总体性思想。今天,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解决好中国社会发展的公正性、发展的平衡性以及发展的人文性问题,这是我们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性的基本视阈。

  • 标签: 总体性 现代性 马克思 中国问题
  • 简介:中国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方法论提供了实践的场地和机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科学的世界观具体化为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就是创立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杰出典范。本文试从下列五个方面略谈党的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思想的特征。1.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相统一,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一般原则与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相结

  • 标签: 方法论思想 中国特色 曲折性 中国革命斗争 工作方法 革命过程
  • 简介: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一种价值观范型的转换,即以伦理道德及理想化人格为中心的传统范型价值观的式微,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的新价值观的逐渐生成。一种不同于传统价值观的具有新的范型特征的价值观已初步确立。这种转换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也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社会价值观范型的转换要全面彰显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 标签: 当代 中国 社会价值观 范型转换 以人为本 伦理道德
  • 简介:作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胡学举编审等策划的《中国共产党强国之路丛书》中'强国之谋'系列的一个研究成果,由李学林教授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强国战略的历史演进·社会卷》最近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书从撰写到出版历时三年,作者与编者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期间,该书先后被列入

  • 标签: 李学林 政治学研究 胡学 研究成果 强国之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简介:2008年10月1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教授汪信砚主持,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编审代表主办方致辞,说明举办本届论坛的重要意义。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作为常设主办单位,联合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共同举办的一个年度学术论坛。截至2008年,"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已经成功举办8届。本届论坛正式代表160多人,收集论文92篇,是该论坛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高水平学术盛会。本届论坛围绕如下主题展开讨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哲学 当代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总能够根据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的变化,根据革命和建设的新要求,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这种创新的本质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强劲动力。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成为实践的先导,都在不断破解各个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坚持理论创新,是我党应对新的挑战,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是能够结合的,二者的结合不会对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带来不利的影响。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及二者间的契合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能够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没有冲击中国文化的正常发展,而是顺应了中国近代以来中西会通的文化发展趋势,能够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不会导致马克思主义本质内容和指导地位的改变,事实上,二者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理论范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它是反映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线问题,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为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主线
  • 简介: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总结了大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有了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首先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两次挫折和两次胜利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指出:“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战争胜利了,但是到1927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胜利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30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延安时期 理论创新 土地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
  • 简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振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诚然.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但是,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来看,这种研究存在着五种割裂.即“官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割裂、“作为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割裂、“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割裂、“回到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的割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割裂。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消除这五种割裂。

  • 标签: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 五种割裂
  • 简介:通过执行中央政府的节能减碳目标责任制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地方政府被纳入到全球气候治理的多层次体系。中国在气候治理中采取的压力型体制深化了全球治理的多层次特征,但也存在效率的损失。地方政府参与气候治理的角色更多意义上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执行者而非全球多层治理中的主体行动者。应重视中国地方政府在气候治理中所做的贡献,并正视中国地方政府在气候治理中面临的挑战,科学推进节能减碳目标责任制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气候治理为契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

  • 标签: 地方政府 气候治理 全球治理
  • 简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十六大的灵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地位和意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如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它们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八十多年历程中,解决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三大历史性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成功结合的经验总结.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 三个代表 邓小平理论
  • 简介:作者首先指出了现代性的两个主要特征,即经济增长万能论和现代完全自主的个人概念,接着探讨了生态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生态后现代主义 生态社会
  • 简介: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与西方民族及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毛泽东、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之娴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吮的营养.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精华的掌握和对中华民族智慧的心领神会,使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不但表现出了中国特色,以特殊的方式弘扬着中国文化的精神,而且能够自然地把握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理想在中国的实现.

  • 标签: 社会主义理想 中华民族 邓小平 精华 毛泽东 社会主义思想
  • 简介: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阐述了矛盾“普遍性”的两层含义,第一是矛盾的存在具有绝对性,第二是任何矛盾运动同其它矛盾运动形式相比都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即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第二层含义中,“普遍性”只是一个用来阐述矛盾“特殊性”的认识论的概念,这意味着毛泽东的矛盾论中蕴含着对建立在黑格尔哲学基础之上的欧洲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话语体系的批判。在处理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时,毛泽东又提出了矛盾的不平衡性理论,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初步建构了中国独特、独立的现代性话语体系。毛泽东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中包含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和民族因素三个方面的内容。

  • 标签: 毛泽东 矛盾特殊性 现代性 话语体系
  • 简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到底在哪里,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不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还是从领袖人物重要论述及党的重要文献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都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 简介:邓小平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期间,是他一生中接触和亲自处理民族问题最集中最频繁的时期。在主政西南近三年的时间中,他对民族工作尤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主要包括:努力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团结;积极协助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创造性地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努力消除匪患,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巩固的基础;稳妥而慎重地推进土地改革,解放民族地区的生产力。这些民族工作使得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巩固了新生政权,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以后解决民族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标签: 邓小平 少数民族 西南地区
  • 简介:本文主要以林尚立、周雪光、冯仕政、蔡禾等学者有关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中国国家治理理解安置于现代化进程中,分析国家治理的逻辑进程、模式和有效性等,论证创新逻辑才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实践、模式和有效性的有效范式观点。我们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命题,改革开放是政治命题,创新是国家治理命题”是理解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脉络。

  • 标签: 中国国家治理 赶超型现代化 有效性 创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