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90的女性成长小说摆脱了长久以来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家”的种种遮蔽,还原出“家”在女性成长过程中深刻真实的本相。在这些小说中,“家”带给女主人公的感觉常常是破损压抑的,小说文本深入到女性微观的生命世界中,淋漓尽致地书写了在这种“不完全”家庭的阴影之下女性个体性格特征和性别意识生成的过程中细微的生命感觉,并以戏剧化的情节展示出家庭对于女性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 标签: 女性成长 女性个体人格 女性性别意识
  • 简介:2090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历史时段。一方面市场化与全球化“理所当然”地成为20中国探索“现代化”之路的“最终”选择;而另一方面,作为新世纪的前奏,2090完成了社会资源的激烈重组,为新世纪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起点。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人文精神 “精神” 人文知识 社会资源 现代化
  • 简介:  1990第二期的《文学自由谈》曾发表一篇文章,标题是《被遗忘的土地》,说的是广西文坛寂寞萧条的状况.的确,在中国当代前3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广西文学乏善可陈,屈指可数的几个有着全国知名度的作家作品,大概就是小说家陆地、诗人韦其麟和戏剧《刘三姐》,1979,广西作家李栋、王云高合写的《彩云归》获得当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大概就是1985前广西文坛所取得的最为显赫的业绩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仅有的这几个作家作品,无不与壮族有关.陆地、韦其麟、王云高是壮族作家,陆地的代表作《美丽的南方》写壮族地区的土地改革生活题材,韦其麟的《百鸟衣》是对壮族民间传说的再创作,《刘三姐》的人物故事同样来自壮族民间传说.  ……

  • 标签: 全面突围 小说创作 崛起年代
  • 简介:2080中期马来西亚华人资本开始进入中国,80末至90初,马来西亚内外经济战略部署的调整为马中经济关系的发展迎来了契机,90马中经济关系得到迅猛发展,华人资本也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地位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 标签: 马来西亚 中国 华人资本
  • 简介: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游戏。为了探寻多年后,记忆中不曾忘却的童年游戏是否有着何种特殊意义,本研究以童年游戏记忆为切入点,运用访谈法于D市N市共抽取40名2060-90生人进行访谈,并总结提炼。研究发现:即便在时代变换下不可抵挡的发生了游戏群体消解、游戏条件商业化、游戏文化多元化的变迁,但由“自由自在”、“紧张刺激”“忐忑不安”等情绪体验以及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不同感受构成了60-90人对童年游戏“好玩”这一深刻而一致的印象,也是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记忆是连通过去和当下的桥梁,通过记忆的重现和审视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童年游戏的意义,更好的对待当下儿童的游戏。

  • 标签: 童年游戏 游戏记忆 童年游戏变迁
  • 简介:舞厅业是老上海最重的娱乐商业之一,而提供有偿伴舞的舞女则是该业的聚焦。1843上海开埠以后,欧风美雨吹拂而来,定居租界的西人为了延续其在西方的生活方式,在闲暇时亦举办各种名目的舞会,交际舞便显身其间。1927以后,它不再是囿于一角的“西技”,而是一种广泛面向上海中上层市民的娱乐行业——与原有的烟馆、茶馆、赌场、戏院等并列。老上海的华籍舞女从产生、发展到最后消亡,前后历经约30的时间,它和西方文化的浸润、中国国家的社会政治命运,以及上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上海 华裔舞女 舞厅业
  • 简介:本文从2020、30对师范教育独立与否的争论入手,探讨了影响当时师范学校发展、师范教育体制形成的思想因素.提出了对师范教育专业价值认可与否是争论的关键所在.但师范教育的专业价值确立是今天仍然需要努力的方向.

  • 标签: 师范教育 专业价值 师范教育体系
  • 简介:国家主义是产生于18末19初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于20初传入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世界主义弊端的暴露,到2020,形成了以余家菊、李璜、陈启天等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主张发扬国魂,养成国民自尊的精神,国民应服务于国家,要求国家统一,国家独立,国家昌荣。

  • 标签: 国家主义 20世纪 民族认同 教育思想 民族主义思潮 19世纪初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华夏之声"系列音乐会是1981-1988间,建立在中国音乐学院平台之上、以挖掘传统音乐为内容的大型系列学术性音乐活动。"华夏之声"以明确的"寻根"思想为指导,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它体现的"寻根"思潮给80的民族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华夏之声"对21传统音乐的研究和中国音乐的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华夏之声 始末 特点及成果 寻根 历史思考
  • 简介:自1949以来,中国参照苏联模式建成一个“多民族国家”,在50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政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调查,最后正式“识别”出56个“民族”,这样一个民族格局构成了现今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所有制度、政策设计实践的基础。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建国后60中国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实践,反思在民族工作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重新思考并开展对50“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调查,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讨论这一格局对今天中国民族问题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讨论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民族问题研究者面对的几大难题,简略分析了“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情况。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解放,学术理论上也开阔了视野,对于2050“民族识别”工作的再认识,理应成为今后中国族群问题一个重要研究的专题。

  • 标签: 中国民族问题 民族识别 口述史研究
  • 简介:2060初期,为摆脱困境,恢复农业,解决吃饭问题,许多地方探索并试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刘少奇当时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领导国民经济调整,他对"包产到户"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认识反映了党中央在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探索农业生产所有制形式方面的积极成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实践依据。

  • 标签: 刘少奇 60年代 “包产到户”
  • 简介:毛泽东在2040对中国现代化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构想: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现代化必须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即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丈化现代化以及人的自身现代化。今天重温毛泽东在2040提出的现代化的构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现代化 构想
  • 简介:2030,新桂系统治下的广西被誉为中国的“模范省”.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但是,在新桂系统治下,2030广西农村教育投入与现实严重失衡。文章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对当时农村社会的影响后得出结论:农村要想真正改变,必须实行一场根本的变革。

  • 标签: 20世纪30年代 广西 农村教育
  • 简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权与法、人治与法治的斗争是长期的。2080问题报告文学以高度的现代意识和理性精神,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披露,热情地呼唤民主法治的到来,显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干预生活的精神。

  • 标签: 问题报告文学 官僚主义 特权腐败 民主法治
  • 简介:2080以来,台湾电影女编剧们积极参与台湾电影创作的变革创新,其创作注重植根台湾历史、遵从女性经验、凸现本土意识,努力传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精神,在日常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书写个人成长经验。其电影剧本的创作主题主要体现为成长之愁、寻根之旅、个体之微、生存之况、人生之伤,力求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寻心灵原乡,在传统文化中觅求精神力量。

  • 标签: 台湾电影 女编剧 本土 历史 女性
  • 简介:2050,在毛泽东“开、管、好”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大致经历了初步开展、逐步完善、重大改革这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揭露了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检举、揭发了一批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和历史环境的影响,2050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坚持政治原则与解决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工作方法问题的关系,领导重视、亲力亲为与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关系,党的领导与新闻媒体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的关系。

  • 标签: 建国初 新闻工作 舆论监督 反腐败
  • 简介:中华基督教会汕头区会曾被视为教会自立的典范,到2040后期该区会却面临空前的财政经济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引发各堂会内部严重的人事纠纷,而且使得教会自立之基础被动摇。早期教会自立运动最终成为一种未竟之事业。

  • 标签: 中华基督教会 汕头区会 自立 危机
  • 简介:2050—70是二胡曲创作的一个繁荣期,在这段时期里作曲家与演奏家创作了大量的风格迥异的二胡作品。本文重点从创作队伍、创作题材与内容、创作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多方位的梳理,以总结出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与艺术风格。

  • 标签: 二胡曲创作 创作队伍 创作题材与内容 民族的音乐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