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腹部占位性病变中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1例腹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检查,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患者的检查成功率为100%,且图像质量良好。61例患者均确诊为阳性,经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6.72%,其中术前误诊2例。结论腹部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的时间分辨率相对较高,可对腹部占位性病变的性质进行推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腹部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 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209-01
  • 简介:目的:探讨高分率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形态评估的准确性,以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病理学因素。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103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术前均行颈动脉高分率MRI多序列扫描,术后对斑块切片行HE染色、油红O染色、Masson三染以及CD6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并和MRI检测结果比较。结果10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共有易损斑块42例、稳定斑块61例。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胶原含量明显降低(10.37%±3.19%vs17.02%±4.56%),而脂质含量则明显升高(19.14%±3.26%vs13.99%±3.47%),CD68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69、7.585,P值均〈0.01)。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平均管腔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平均管壁面积、最大管壁面积、平均管壁厚度、最大管壁厚度、平均标准化管壁指数、最大标准化管壁指数均明显升高或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99、7.513、4.068、2.535、3.182、3.503、10.868、6.233,P值均〈0.05)。与病理检查比较,MR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富含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钙化检出率偏低,而纤维帽表面破裂检出率偏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在病理形态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将高分率MR多序列技术相结合,能更准确、更全面地测量其管壁结构、斑块成分以及体积,可用于斑块的风险评估。

  • 标签: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磁共振成像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以及磁共振(MRI)检查联合应用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50例乳腺癌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高频超声、MRI影像学表现,同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分析高频超声、MRI单独、联合诊断正确率。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高频超声成像对乳腺癌的符合率为84.0%,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符合率92.0%。超声与磁共振联合应用的符合率为98.0%,与单独应用高频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相当,但两者联合应用具有显著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度。

  • 标签: 乳腺癌 高频超声 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CT和核磁共振的诊断的比较,并讨论其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从2012年3月至2014年3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T检查)和观察组(核磁共振检查)各40例,统计并比较这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1。结果对照组共诊断出3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阳性率为92%,观察组诊断出39例,阳性率为99%。,观察组较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所诊断出的患者病灶检出数目的平均数以及产生关节积液的的数目却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2。结论在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方面上,核磁共振比CT更为有效,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 核磁共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08-02
  • 简介:实验室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通过压汞曲线及孔喉半径频率分布图体现,而核磁共振t。谱是岩心样品中不同孔隙流体核磁共振衰减信号叠加并经数学反演而成,能够反映孔隙结构特征。从理论上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着关联性,通过研究核磁共振资料与压汞曲线及孔喉半径之间的关系,建立长庆油田储集层核磁共振t2谱转换孔喉半径及压汞曲线方法,转换后与压汞资料具有较好的吻合性;通过研究核磁共振资料与表征孔隙结构的孔喉半径中值、排驱压力和分选系数之间的关系,建立长庆油田储集层核磁共振录井参数与孔隙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两者定量转换,进而应用核磁共振录井资料可以评价储集层的微观孔隙结构,为录井从储集层微观角度进行油气层解释评价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核磁共振录井 孔隙结构 转换 长庆油田 孔喉半径 排驱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应用磁共振和64排螺旋ct对于膝关节外伤的临床诊断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108例膝关节外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应用磁共振和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与手术病理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磁共振和64排螺旋ct诊断患者的膝关节骨质损伤、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以及关节积液之间的差异结果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外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对比磁共振和64排螺旋ct的优缺点,分析其各自的诊断价值,进而改善临床诊断准确率。

  • 标签: 磁共振 64排螺旋CT 膝关节外伤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磁共振对感染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疑似感染性脑膜炎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且对全部患者做磁共振检查,对比分析感染性脑膜炎患者的磁共振诊断效果。结果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有18例患者为硬脑膜蛛网强化,有23例患者为脑膜蛛网膜下强化,有3例患者为全脑膜强化,还有6例患者为结核瘤。结论将磁共振应用在感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检查中,增强磁共振平扫能够更好的显示出感染性脑膜的病变情况。

  • 标签: 感染性脑膜 磁共振 临床应用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MR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298例为研究对象,298例患者均给予CT及MRI扫描,对两组病灶检出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298例患者中,MIR共检出381个病灶,CT共检出158个病灶,MRI检出的病灶明显比CT多,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信号表现方面有较大差异。结论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诊断中,核磁共振检查准确率较CT高,能够更加明显的反应病灶个数、大小、形态等具体情况,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 核磁共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CT与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共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的病情,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中占45例患者,对照组中占4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CT诊断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磁共振诊断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率为98.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86.4%,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观察组对股骨头I期坏死患者的诊断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组间诊断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将磁共振应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检查工作中,有效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断价值,为后期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医学指导。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 核磁共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MRI)在骨关节炎引起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中的运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一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骨关节炎症引起半月板损伤患者3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均给予磁共振进行检查,同时给予关节镜检查作为参考金标准。结果把磁共振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节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在30例患者当中,诊断准确的为28例(93.2%),漏诊为1例(3.3%),误诊的为1例(3.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磁共振在骨关节炎引起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磁共振;骨关节炎引起半月板损伤;运用;诊断价值半月板损伤是临床最常见的骨关节炎疾病,退行性改变和外伤导致半月板损伤的主要病因。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发展成为半月板损伤,进而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给身心造成巨大痛苦,严重降低日常生活质量。为此,及时诊断和对症治疗显得极其关键和重要1。磁共振诊断方式凭借高分率、多方位成像、无创以及图像清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现本文主要是选取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骨关节炎引起半月板损伤患者3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析磁共振在骨关节炎及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中的运用及价值,详细过程如下。1.一般资料和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脑胶质瘤进行诊断与分级时应用磁共振多模态影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5例于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胶质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检查,获取多模态影像,对其检查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26例为单发肿瘤,9例为多发肿瘤,34.3%为低级别患者,65.7%为高级别患者,高、低级别患者的肿瘤瘤体、肿瘤水肿带rFA、rADC值比较有差异存在,(P<0.05)。结论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有较大应用价值,不但可使诊断准确率提升,而且能够进行准确分级,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性依据。

  • 标签: 磁共振多模态影像 脑胶质瘤 诊断 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