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诊断中头颅血管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诊断中头颅血管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浅析

黄建平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究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诊断中头颅血管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0例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头颅血管磁共振检查下的左右两侧海马体积、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经大小。结果两组患者的大脑左右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小于对照组,大脑左右径比值小于对照组,左侧海马体积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颅血管磁共振对鉴别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头颅血管磁共振;应用价值

血管性痴呆主要是因为机体因自身具有的由脑血管疾病导致认知功能发生障碍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占高血压患者的50%,老年患者多发。其主要包括多梗死性痴呆、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痴呆、大面积脑梗死痴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淀粉样血管病痴呆、出血性病变引起的痴呆等[1]。现就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和40例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研究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0例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1~69平均年龄(36.8±9.7)岁,病程12~36个月,平均(16.0±6.9)个月。对照组59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37.3±9.1)岁;病程10~38个月,平均(17.4±7.3)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采用由美国厂家提供的GESigna1.5TNR成像仪,对T1W1、T2W1、Flair进行扫描,设置参数T1为300ms,TR为10ms,TE为4ms;翻转120°,视野为25cm×25cm,获取图像116幅,厚度为,1.6参照Stoub方法进行计算[2]。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头颅血管磁共振检查下的左右两侧海马体积、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经大小。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1.0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P<0.05时表示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指数中左右两侧海马体积,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经大小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结果数据的表示,数据结果对比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在头颅血管磁共振检查下的左右两侧海马体积,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经大小

通过采用头颅血管磁共振的方法进行检查,测得两组患者左右两侧海马体积,左右两侧的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经大小,详细数据下图表1所示。

3讨论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特症有,痴呆症状、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等,该病症状具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临床上诊断该病一般采用CT检测和核磁共振检测,观察患者脑内的病灶[3]。核磁共振主要是用来检查大脑功能形态,采用该方法能够较好的反应出患者大脑内的病变组织和病灶,如血管瘤,脑梗塞等[4]。

核磁共振检测具有一定的优点,能够较为清楚和直接显示出患者的病变部位的切面像,可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以及各种斜面的图像,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和软组织对比度成像清晰,可清楚的看到微小血管,对人体的电离辐射损伤性较小,不采用造影剂成像,避免患者发生过敏反应,漏诊率较低[5]。但是,核磁共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磁电干扰过大,成像时间过长,空间分辨率和活动分辨率较低,显示骨组织退变较差,检测费用过于昂贵,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对室内温度、湿度和冷却系统的要求过于特殊[6-7]。CT检查相对于核磁共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人体的辐射损伤性较大,成像对比度较弱,使用造影剂会引发患者发生过敏反应。

这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和40例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观察组患者左侧海马体积(2.45±0.13)cm2,右侧海马体积(2.48±0.14)cm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叶沟回间距(24.5±3.45)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左右经(138.6±4.8)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头颅血管磁共振对鉴别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临床上应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付磊,张卉田,史德海.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头颅血管磁共振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24(10):122.

[2]王宫.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4,8(22):184-185.

[3]徐其伟.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黑龙江医学,2014,2(33):145-146.

[4]张永举.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9(23):84-85.

[5]张长青.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影像特征及预后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2015,10(8):23-24.

[6]杜志顺.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头颅磁共振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04):30.

[7]熬开忠,谢家斌,黄芳.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06):63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