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文化名人的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实践性教育家,他以实际行动对中国现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切实努力和重要贡献。本文拟重点考察郭沫若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史实,着重分析其赴日留学接受的海外高等教育及回国后在高校任职、实行教育改革的经历。进而对他1950年后管理及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做出论述和评价,目的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探讨郭沫若与高等教育的多方面关系。在予以评说的同时,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 标签: 郭沫若 高等教育 关系
  • 简介:郭沫若在鲁迅生前曾猛烈攻击过鲁迅,鲁迅逝世后,又对之大加赞赏,其态度突然奇转,源于郭沫若世界观的转变以及文人宗派主义的克服。

  • 标签: 郭沫若 观念 转变 原因
  • 简介:郭沫若先生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制》中指出:“研究中国古代,大家所最感受着痛苦的是仅有的一些材料却都是真伪难分,时代混沌,不能作为真正的科学研究的素材”。(《沫若文集》第十五卷)这段话说明作为历史学家的郭沫若十分重视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材料问题。但是,他在文学活动中,却不断地大幅度地修改自己已出版过的作品,忽视版本

  • 标签: 郭沫若 版本学 科学性 五四时期 文献价值 文学作品
  • 简介:这是一幅从未发表过的珍贵的郭沫若墨宝。1940年,郭沫若先生通过川籍著名作家沙汀先生转赠给成都市著名儿科医师陈序宾先生一幅行草单条。原文无标点,内容字体书正如下:

  • 标签: 郭沫若 著名作家 成都市 沙汀
  • 简介:郭沫若为张曙两写墓碑蒋廷瑜在桂林市七星公园北面,普陀山之北麓,隔着灵剑溪,有一座古朴典雅的陵墓,那是革命音乐家张曙安息的地方。这座陵墓,背靠普陀山的悬崖峭壁,面向桂林通往尧山的大道。墓的东侧有一株三人合抱的大樟树,枝叶婆婆,象一把张开的巨大凉伞.笼荫...

  • 标签: 郭沫若 桂林 革命音乐 普陀山 音乐家 七星公园
  • 简介:郭沫若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贯穿于他们的后半生。郭沫若也是毛泽东诗词的权威的注家和解说者。诗词是郭沫若与毛泽东政治交往的方式,也是他们情感联系的渠道。郭沫若在与毛泽东的诗词交往中的确表现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研究郭沫若与毛泽东的诗词之交,应该将它们与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 标签: 郭沫若 毛泽东 诗词之交
  • 简介:郭沫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这种影响对他早期文艺观的形成是巨大的。这其中.《周易》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体现在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诸多方面。本文试图揭示这些方面,具体内容涉及“动的精神”、宇宙自然观、文艺生命本质论、艺术辩证法等方面。笔者希望在此基础上确证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深层学理基础之一是《周易》.《周易》是郭沫若接受西方文论时的审美期待视野的主要组成部分。

  • 标签: 郭沫若 《周易》 动的精神 宇宙自然观 艺术辩证法
  • 简介:郭沫若自叙性作品包含有丰富的乡村叙述内容。这些内容实现了他对乡村世界意义的独特发现。追求乡土记忆的公共性价值是作者乡村叙述的旨归。在创作中.他一面坚守自己的乡土经验.体现出经验公共性特征;另一面则以理念整合乡土经验,体现出理念公共性特征。经验与理念在乡村叙述中有融合也有错位。郭沫若的乡村叙述立足沟通个人乡土记忆和革命理念.在革命文学谱系中有其独特意义。但乡土经验的公共性却更具久远价值。

  • 标签: 郭沫若 乡土记忆 公共性
  • 简介:摘要:郭沫若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 ,在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文艺理论、考古、历史、书法等众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从以对人性和爱的热烈呼唤基调的诗歌(以《女神》为例)、洋溢着传统浪漫主义气息与悲剧力量的历史剧(以《屈原》为例)等角度探求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体味其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情怀,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其文学创作特色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并且继续前进。

  • 标签: 郭沫若 《女神》 《屈原》 创作特色
  • 简介:郭沫若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的诗集《女神》,是狂飚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号角。虽然胡适的《尝试集》(一九二0年三月出版)是中国新文学最早的一部白话诗集,但《女神》却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潮流的滥觞。

  • 标签: 《女神》 白话诗 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新文学 《尝试集》
  • 简介: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中,传记文学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而以郭沫若的成就最大,影响最著。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写的最多。从一九二八年起到一九四八年止,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共写一百三十余万言。二是有独特的风格,于雄浑、奔放之中,带有清新流丽之美。即既挥写自如,又姿态横生,既有精细的议论,又有机智、泼辣的讽刺,既有慷慨激昂的悲歌,又有诗情画意的涂抹。

  • 标签: 传记文学 姿态横生 南岳山 八年 自叙传 现代文
  • 简介: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张文艺家即是革命家,诗是文艺的本质,小说和戏剧是诗的分化。综观其诗论主张,我们发现“诗性必真”构成了其诗论与作品的核心。同时,在“诗性必真”下存在着诗歌的无目的性与功利性的二律悖反。

  • 标签: 本质 性情必真 二律悖反
  • 简介:郭沫若不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享誉盛名的文学家、古文字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齐名的甲骨学家。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甲骨文研究起步尚晚,但他凭借着前人丰富的研究基础,把握科学的治学规律与方法,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强大武器,加上自己出众的甲骨学才识,使得他后来居上,成就斐然,顺利跻身"甲骨四堂"。其科学的治学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大胆创新的治学精神,深深地感染后世学人。

  • 标签: 郭沫若 甲骨学 “甲骨四堂”
  • 简介:该文选取郭沫若《孔墨的批判》一文作具体分析,指出此文体现了郭沫若历史研究的两方面特点:一方面,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术思想,确立了新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郭沫若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存在着以理论套史实、用双重标准评价同时代的人物等缺陷,并且有史料不足、考证失误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郭沫若史学研究成就与不足的原因。

  • 标签: 郭沫若 孔墨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史学
  • 简介:郭沫若历史剧女性形象群寄寓了他作为史学家和史剧家独具慧眼的女性观。本文在搜集、整理、比较、分析诸形象的基础上对郭沫若历史剧的女性观作初步的探讨。笔者将其历史剧女性观的丰富内涵切分为性别观、情爱观、生命观三个有机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子系统,试图以此建立动态的、立体的、全面的郭沫若历史剧女性观体系。

  • 标签: 历史剧 女性观 性别观 情爱观 生命观
  • 简介:郭沫若年谱长编》全五卷(近240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实际见书则是在2018年1月。这距离我将定稿后的书稿交付出版社,已经过去三年了。之所以用了几年时间出版,除了必须的出版流程,出版社看好这个出版项目,于是以其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获得成功,所以延宕了印制出版的时间。相比于出版,《郭沫若年谱长编》的编撰,花费了更为漫长的时间,可以说十年磨一剑,也可以看作好事多磨。"长编"于2002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为院A类重大课题。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郭沫若 年谱 编撰 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流程
  • 简介:郭沫若文化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应将它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依照一定原则进行开发,使这一名人文化资源产生广泛而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标签: 郭沫若 文化资源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