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婉约和豪放之间的评判标准一直没有明确,标签化的分类是眼下唯一的区别方法。实际上,且不管“婉约”还是“豪放”.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词人写作皆出于真情。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为例.他的词豪迈中见婉转,雄奇中蕴苍凉,融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于一体,因为他的真情实感,使得他超越了一种风格的约束.呈现出难觅端倪的多样性。于是苏轼超脱出了流派的局限。

  • 标签: 情真意切 豪放 婉约 多样性
  • 简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咏月关合人生,仰古今之变化,感宇宙之流转,薄险宦海之恶风浊浪,试图展示自然与人的某种契合。然刘熙载在《诗概》中却说苏轼"意颓废"而"过于太白",认为李白那种气贯长虹与欲上青天之"意",至苏轼已颓废及沉沦尽了。此论断未免因陈而浅视。

  • 标签: 苏轼 诗性精神 刘熙载 社会人生 精神自由 李白
  • 简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标签: 夜晚谈 月亮夜晚 苏轼水调歌头
  • 简介:苏轼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人们或言其幸,或言其不幸。就其生活的宋世而言,苏轼可谓躬逢其盛:他不仅是"科举社会"的成功者,而且是求仁得仁的党锢清流。苏轼的不幸,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一个样本:士大夫之被贬谪,不是自苏轼始,也不是至苏轼终;就士大夫受处罚的程度而言,苏轼既非空前,更非绝后。论及苏轼遭际,必须将其置于具体语境下,方能真切著明。立足于政治文化视野,进行"长时段"地考察,苏轼是幸运的。至于其跌落谷底的人生磨难,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常态而已,不宜诉诸道德主义情绪将其放大。

  • 标签: 苏轼 幸运 不幸 贬谪文化
  • 简介:在陶渊明经典化过程中,苏轼的“发明其妙”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苏轼之“发明”最为主要的内容在于对陶诗自然风貌的揭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诗人自然、率真人格境界的阐释,二是对其不刻意雕琢、“无意”为诗艺术风格的阐释。

  • 标签: 苏轼 阐释 陶渊明 自然
  • 简介:苏轼《和陶诗》的编集与刊行在宋代是一个重大的文学现象,为后世和陶带来了一种风气。《和陶诗》四卷为苏轼晚年亲手编订,在宋代多次刊行,并引发宋人关注苏轼和陶诗的兴趣。宋代即有蔡正孙、施元之、顾禧、蔡梦弼、傅共等多人注《和陶诗》,并传播到海外。明代编刻《和陶诗》出现混编现象,将单行成集的四卷本打散,以分类本和编年本为主,逐渐失去宋刊本的本来面目。清代在编刻《和陶诗》上采取各种方法,《和陶诗》主要随苏诗全集注本出现,但已逐渐混入各卷之中,《和陶诗》至此失去独立地位,影响日渐式微。苏轼《和陶诗》在历代的编纂与刊行,与当时的文艺思潮、批评标准、欣赏水准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历代对苏诗的真实接受,具有多种文学史意义。

  • 标签: 苏轼 《和陶诗》 编集 刊刻 流传
  • 简介: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题材历来是中国文人吟诵的主题,经久不衰。苏轼的三国词以慷慨激昂的高亢曲调以及豪迈悲壮的英雄气息,在词坛大放异彩,其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被誉为“千古绝唱”,对后世三国题材的创作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苏轼的三国词也成为苏轼的人生写照和审美印证。

  • 标签: 苏轼词 三国 英雄情结 审美印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苏轼一直主动担当教育后学的责任,他从"礼义君子"、器识大志、"文章以实用为本"等方面要求青年士子,他对他们为人、为文的教诲恰恰与秦观所总结的"苏氏之道"的三重境界相吻合.

  • 标签: 苏轼 青年士子 教诲
  • 简介: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书法家。从明代开始,人们多认为苏轼的书法审美价值取向是“尚意”。事实上,苏轼书法思想中更多的是尊崇东晋,崇尚“风韵”,进而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感。晚年的苏轼,在书法价值、书法审美取向、书法审美思想上进一步发展变化,开始崇尚“自然”。

  • 标签: 苏轼 书法 美学 思想 尚意 尚韵
  • 作者: 代睿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4-17
  • 出处:《文学天地》 2023年第1期
  • 机构: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文艺学专业2020级,四川 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拥有丰富文学成果的苏轼是一代文学大家。其中苏轼墓志铭作品是应该得到重视而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的一个领域。因此可以从苏轼女性墓志铭作品为切入点,梳理苏轼为哪些女性作过墓志铭,苏轼创作女性墓志铭作品的缘故、内容、特色及影响。

  • 标签: 苏轼 墓志铭 女性形象 女性观
  • 简介:在周作人研究中,人们往往为其复杂性所蒙蔽,把本为简单的问题极力复杂化.本文认为,就周作人来说,尽管一生著述颇丰,读书也杂,并不时以"杂家"自居,但最终影响其人生奔赴与文学的乃是一些简单的因素,诸如吃食、、趣味等,本文是把周作人研究从学院式重新还原为作家本体式的一个初步尝试.

  • 标签: 周作人 吃食 趣味 人生观 文学观
  • 简介:梳理用水问题界首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将检查全县贯彻实施《法》情况列入常委会今年监督工作计划.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决定,4月上旬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在该市的省、阜阳市、界首市三级人大代表,检查了《法》贯彻实施情况.

  • 标签: 市人大常委会 《水法》 主任会议 监督工作 组成人员 人大代表
  • 简介:苏轼晚年虽谪居海南遐荒之地,但不坠平生学道真实之意,著述兴教,形枯而神气充盈.于个人思想而言,已达思精理熟之境.于儋州而言,则启此地文教之盛.苏轼在儋州的贡献,对于当今儋州抑或是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既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又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苏轼 儋州 诗歌 教育
  • 简介:色彩是中国画重要的表现语言,中国画的随类赋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同时中国画用色也包括作者的主观意象色彩属性。宋元以后,中国画色彩向水墨转变。如何认识古人和现代画家在中国画色彩方面的用色差异。成为品鉴中国画色彩的重要方面。

  • 标签: 色彩 水墨 重彩
  • 简介:苏轼不但是宋代杰出的大文豪,而且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十分注重发展生产的循吏。苏轼于元丰元年(1078年)4月由密州调任徐州,7月便逢水灾,他调遣百姓抗洪自救,保全了徐州。不料洪水过后,一冬无雪,一春不雨,又出现了大旱。当时,备受煎熬的当地农民一面挑水点播,一面把从泗水捕来的鱼,放生到徐

  • 标签: 苏轼 浣溪沙 徐州城 注重发展 洪水 宋代
  • 简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语文教育也应博大精深。苏词中的美学内涵,值得我们发掘,涵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所以语文的教与学,要有浓浓的文化意蕴。

  • 标签: 唐宋词 苏轼
  • 简介:苏轼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为政一生,忧民、为民、利民、富民,都充分体现着"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而他的这种政治主张也反映在他的税赋思想与税赋实践中,关注民瘼,直言敢谏,力主正义,为民呼喊。在宋代税赋结构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和纠正王安石变法的偏颇上,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苏轼税赋思想仍然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 标签: 苏轼 税赋思想 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