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2 个结果
  • 简介:作为当地的戏曲演员,其基本的素养就是可以准确将戏曲里一些人物用声音表达出其人物的特色,同时可以和观众更好地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我们应该从多个方式来对戏曲进行赏析,在对歌剧进行理解之前应该先对其背景资料有所了解,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更需要对戏曲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充分的理解之后,才可以在其表演的过程中给观众塑造出一个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将戏曲的内涵与深意更好地表达出来。

  • 标签: 戏曲 人物形象 多元化
  • 简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抗日情绪激昂,社会各界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本组史料即反映了武汉合唱团赴广州及海外宣传抗战、发动募捐之情形。

  • 标签: 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 武汉合唱团 抗战
  • 简介: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东南亚发起进攻,并于1942年初入侵缅甸,对中国西南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形成威胁。中国方面根据《中荚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组远征军,于1942年3月入缅对日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同年9月,参谋部汇集各方资料,撰写了《缅甸战斗作战经过及失败原因与各部优劣评判报告书》,提交蒋介石,对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作了系统地回顾与分析。该篇史料选自该报告书第五章,详述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经过及失败原因与各部优劣,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标签: 抗日战争 远征军 入缅作战 同古会战
  • 简介:日本东京外大“蒙古史料诸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1993年11月26日至27日,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简称东京外大AA研)在该所主持召开了“蒙古史料诸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日本、中国(大陆)、蒙古三国学者,以及日本和来自中国,...

  • 标签: 蒙古史 学术讨论会 诸问题 日本东京 蒙古编年史 蒙古国
  • 简介:潮州竹木门出土的六通水运禁示碑刻的出土,为我们生动展现了清代中后期韩江码头贸易图景。本文对这些碑刻进行解读,旨在探讨清代韩江流域物产的流通与码头纠纷,并就客潮商户为维护其在潮经营利益的努力,剖析汀、潮两地族群互动关系。

  • 标签: 碑刻 清代 韩江水运史 客潮商户
  • 简介:“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这则史料被众多学科的学者、著作所引用,旨在说明苏区革命后,国民党(军)对原苏区或“清剿”区实行疯狂进攻和残酷的烧、杀、抢政策。然而,检索民国文献,找到原始资料,不难发现,所有的引用者都存在言之无据(没有注明史料来源)、引用史料时空错乱和移花接木,以及曲解史料,甚至无中生有等不规范和错误之处。另外,还很可能存在拼接史料的问题。历史虽人人可述评,如小姑娘一样可任人打扮,但所有的研究均须遵循言之有据、实事求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等学界公认的研究规则,不能脱离“历史求真”的初衷。只有这样的革命史研究和党史研究,才可能称为“信史”,并上升到“科学”的高度。

  • 标签: 历史求真 史料解读 实事求是 党史研究
  • 简介: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第一方面军会师,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会师后,主力向东转移。国民党军胡宗南第一军及第四十三、第九十七师分三路向东进红军进攻。红军为打破敌人的进攻,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于门月ZI日集中红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第二十八军,第二方面军第二、六军团,第三十二军,第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一军,对前进至山城堡之敌第一军第七十八师发起进攻,至22日9时,歼灭该师一个多旅,击溃一个旅,俘敌600人,毙伤团长以下600余人,缴枪600余枝(挺),击落飞机一架。山城堡的胜利是红军三大主力团结战斗的结果,对促进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和西安事变六十周年,今公布这组史料,对研究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和西安事变前的军事形势,颇有参考价值。为保存资料原貌,文中对红军的诬蔑之词,本刊未作删改,均按原文公布,请读者加以鉴别。

  • 标签: 红军三大主力 国民党军 方面军 掩护部队 战斗经过 阵地构筑
  • 简介:敦煌文书中有关吐蕃的文献,对于吐蕃王朝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以书写文字划分,古藏文文献及汉文文献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

  • 标签: 吐蕃时期 敦煌文书 汉文 史料 综述 职官
  • 简介:本辑选取了《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两篇重要文献史料。其中《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奠基人杨松同志发表在《中国文化》第1卷第5期上的文章——《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内容节选。该文是党内最早呼应并阐述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论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扛鼎之作,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华东财经委副主任、上海市工商局局长的许涤新发表的重要理论文章。在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同时,许涤新创作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著作《广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这一理论课题。《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与该书同期发表,文章回顾并反思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问题,重申了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应以广义政治学中国化为前提的理论主张,并强调了中国史实资料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献史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列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问题 新中国成立
  • 简介:瑞统把为《泉州戏曲漫笔》作序的任务交给我,他大概知道我作此类文章的难处,所以特地叮嘱:就按你给我的信上说的那个意思,从外宣的角度写几句就可以了,不必太长。去年,收到瑞统的新作《人生如行船》之后,我是给他写过一封信但写了些什么我也记不得

  • 标签: 泉州木偶 戏曲艺术 漫笔 对外宣传 文化交流 对外开放
  • 简介:29.内政部训令(1932年5月14日)训令89号令北平档案保管处为令遵事.查该处旧存各项档案及图书集成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之各种书籍为数甚多,均关重要,究竟历来保管情形如何,应即具报,并仰分别开目录清册,克日呈部,以凭与部存旧册核对.切切此令.

  • 标签: 档案史料 国民政府 内政 内务部 档案保管 1932年
  • 简介:自从陈寅恪先生强调新材料的重要性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学界对于什么是新材料,如何定位不同性质的新材料的研究价值,有了新材料如何提出新问题,如何处理新材料与旧材料的关系,诸如此类问题的相关认识得以不断提高.对于唐宋史研究来说,新材料不仅包括出土的文书、碑刻和其他各种考古资料,也包括不断被发现的湮没无闻、久不“传世”的文献,如明抄本《天圣令》.

  • 标签: 唐史研究 新材料 宋史研究 史料运用 《天圣令》 考古资料
  • 简介:1933年12月,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1938年,在摄政热振活佛主持下,西藏派人在青海寻访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拉木登珠,依例呈报国民政府。1938年12月28日国民政府决定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同热振共同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1940年初,吴到达拉萨后,将查看灵童灵异情况报告中央。国民政府于1940年2月5日颁布命令,批准拉木登珠免去金瓶掣签手续。同年2月22日,坐床典礼在布达拉宫大殿举行,拉木登珠续任为十四世达赖喇嘛。

  • 标签: 国民政府 十四世达赖喇嘛 西藏政局 吴忠信 十三世达赖 蒙藏
  • 简介:清代缙绅录中的"各省额中举人名数",有两个固化的名数系统:一是乾隆中期到咸丰八年,沿用乾隆二十九年宝名堂刊本所载名数,该系统应是采用乾隆十五年至二十七年间某科乡试各省取中的举人数。二是光绪十一年冬季荣禄堂刊本所载名数,该系统采录光绪八年壬午科乡试各省取中的举人数,被此后不同坊刻本缙绅录中广泛载录,甚至在科举停废后仍然沿用。在此之间的缙绅录,虽有少数省份的"额中举人名数"变动不居,但无法反映晚清朝廷因推行捐输乡试广额政策导致各省历届乡试中额剧烈变动的真实情况。故缙绅录中的"各省额中举人名数",不仅与各省乡试实际取中举人数无涉,而且资讯采录偶然、随意,不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清代缙绅录所载各类资讯的史料价值和局限,值得研究者警惕。

  • 标签: 清代缙绅录 各省额中举人名数 乡试中额 史料价值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组国民政府,由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主持军政,汪精卫则出任行政院院长并兼外交部长等职,主持内政及对日交涉.不久两人在合作过程中矛盾加剧,为拉拢汪氏继续在前台主持,经中政会议决由财政部于每月初拨发5万元作为行政院外交秘密活动费.本组史料从一侧面反映了抗战爆发前蒋汪两派合作与争斗情形.

  • 标签: 财政部国库司 外交秘密费 行政院 外交部长 国民政府 1936年
  • 简介:台湾省1947年度县长考试、普通考试及甄别考试经延期筹备,于1948年1、2月阃举行,是为光复后台省第一次大规模考试。国民政府对此相当重视,特派典试委员长张忠道等一行赴台主持典试,直至考试结束。此次考试的成功举行对于选拔当地各级干部、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台湾省 考试 张忠道
  • 简介: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存史,就是要保存真实的历史,如果史实不准,不仅存史没有意义,而且以讹传讹,贻害无穷。可以说,入志资料的准确性是志书存史的根本所在。资料不准,就没有存史的价值,因此,在地方志编纂实践中,核准资料和史实极为重要。

  • 标签: 地方志 史料 编纂工作 中国 资料搜集 素质建设
  • 简介:总统府的历史位于南京长江路的总统府,是我国著名的民国史遗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明初为汉王府。清朝是两江总督署。其间曾作为太平天国的天朝宫殿。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并以此为总统府。以后一直到1927年,它先后成为南京留守府、讨袁军总司令部、江苏都督府、江苏将军署、江苏督军署、督办公署、宣抚使署、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等机构。1927年4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不久即移驻这里办公,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沦陷后,这里先后成为日军第十六师团部,“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汪伪国民政府的监察院、立法院、考试院。抗战胜利后国民

  • 标签: 国民政府 总统府 中国近代史 蒋介石 博物馆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