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9 个结果
  • 简介:盐碱尘暴是富含细粒硫酸盐和氯化物的化学尘暴,是大气颗粒物PM10的重要来源之一。盐碱尘暴的产生、输送和沉降对区域甚至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盐碱尘暴的化学组成及其危害,对盐碱尘暴的形成、输送及其环境效应作了研究综述。结果表明:干旱区干涸湖床是盐碱尘暴的发源地,风蚀作用下干涸湖床盐粒和粉尘的扩散过程主要受风场、区域气候特征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构建综合风动力和下垫面因子的盐粒风蚀物扩散模型,加强盐分风—水两相运移耦合作用及其与流域景观变化的关系研究是盐碱尘暴的突破方向。

  • 标签: 干涸湖底 风蚀 盐尘 环境效应
  • 简介:席家院子滑坡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为一"浅层土质牵引式滑坡总方量约5.5×10~4m~3,该滑坡主要威胁对象为滑坡体前缘的28户112人的生命安全及基础水利、电力设施和公路安全,威胁资产约500万元。本文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滑坡区的工程地质特征,研究了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分析了滑坡的演化机理及变形破坏特征。通过经验、试验及反演计算综合确定了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滑坡在自然工况,暴雨工况、地震工况等3种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做出了评价。为该滑坡体后期开展治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 标签: 滑坡 极限平衡法 稳定性评价
  • 简介:通过建立溪口滑坡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在研究锁固段钙质角砾岩的基础上,引入连续损伤结构模型,确定了钙质角砾岩(锁固段)的损伤本构方程,最后运用损伤力学的观点分析了溪口滑坡的形成机制。

  • 标签: 损伤 滑坡 形成机制 锁固段
  • 简介:超压可由下列作用所产生:①压应力增加,②孔隙流体或岩石基质体积变化,③流体流动或浮力。埋藏过程中的负载由于不平衡压实作用(尤其在低渗透性沉积物的快速沉降过程中)可以产生严重的超压现象。水平应力的变化在构造活动区可以迅速地产生和耗散大量的超压。涉及体积变化的超压机制必须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才能成为有效。与水热膨胀和粘土脱水作用有关的流体增加太小,不足以产生显著的超压现象,除非存在极佳的封闭条件。生烃作用和油裂解成气可能产生超压现象,这取决于干酪根类型、有机质丰度、温度史以及岩石的渗透率。但是,这些作用过程在一个封闭体系中可能受自我限制,因为压力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有机质变质作用。生烃作用和热裂解产生超压的潜力目前尚未得到证实。在埋藏较浅并“具有良好水管系统”的盆地中,由于水头而产生的流体流动可以产生严重的超压现象。计算结果表明,油气浮力和渗透作用只能产生少量的局部超压现象。不可压缩流体中的气体向上运动也可以产生显著的超压现象,但对此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在许多沉积盆地中,最可能产生超压的机制往往与应力有关。

  • 标签: 沉积盆地 超压 机制 评价
  • 简介:摘要:有数据显示在 2010年中国 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为我国长期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生产的产品由于物美价廉,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工厂世界”。在中国形成不同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其中安全的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也是汇集了不同形式和模式,日本作为我国邻邦以及具有共同文化渊源,日资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对我国影响是深渊的, 日本的“安全道场”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文化体系更贴近我国当下安全文化需求。在此对该模式进行分析论证。

  • 标签: 安全道场 安全文化 技能教育 社会认可 绿会
  • 简介:摘要:墙体裂缝问题对房屋建筑整体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应当受到建筑企业以及施工团队的高度重视。墙体裂缝的防治工作不仅在于优化施工工艺以及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还应加强房屋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材料质量检验等方面的控制工作,从而减少墙体裂缝的出现几率,提高房屋建筑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

  • 标签:   房屋墙体 裂缝 原因 技术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从内部原因,砼含气量、砼配合比、外部原因,浇注厚度、脱模剂的使用、环境温度等方面分析了砼表面蜂窝麻面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帮助施工单位更好地解决砼表面蜂窝麻面问题。

  • 标签: 建筑工程 蜂窝麻面 成因 对策
  • 简介:澳大利亚悉尼附近广泛分布着三叠纪陆相冲洪积砂岩层。该砂岩颜色以黄色为主,此外还有红色和褐色等。在南郊的皇家国家公园内,有一处岩层水平的白色砂岩被当地人称为婚礼蛋糕石(WeddingCakeRock)。白色蛋糕石耸立在海边悬崖,与周围不同程度褐黄色砂岩层形成鲜明对比。野外观察和室内磁性矿物研究认为,白色的蛋糕石是普通黄色砂岩历经了频繁的干湿交替,使得铁质不断流失而形成的。该蛋糕石地形平坦略显低洼,雨季能够局部汇水。在此环境中,岩层长期经历了雨季的湿润和旱季水分不足的交替过程,导致铁质不断被溶解流失。当旱季水分不足时,铁矿物为针铁矿和赤铁矿,是不溶于水的三价铁。而当雨季水分充足时,岩层充水,空气被隔绝,处于还原环境,铁质在此条件下可以变成可溶的氢氧化物被溶解并能够随流水迁移。如此长期干湿交替的过程就使得岩层中的铁质不断被溶解流失,最后形成局部白色层。这种过程可能是导致岩层次生白化和退色的重要原因。此外,悉尼的砂岩普遍发育有高角度的交错层,而且常见倾斜的交错层是由褐黄色/褐红色纹理交互而成(或者由不同深浅的褐红/褐黄色纹理交互而成),表明褐黄色与褐红色是与层理,交错层层理近于同期形成的,是砂岩的原生颜色。磁性矿物研究表明,褐黄色为针铁矿所致,褐红色为赤铁矿所致,2种矿物分别为三价铁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指示着原生氧化环境,因此可能暗示着悉尼广泛分布的褐黄色/褐红色砂岩是其长期处于空气中干旱氧化环境而不是水下还原环境的陆相冲洪积物。

  • 标签: 悉尼砂岩 砂岩白色化 婚礼蛋糕石 白色成因 环境分析
  • 简介:2003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第2部分"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取得如下重大研究成果与进展:

  • 标签: 预测理论 中国 项目 形成机理 发展规划 基础研究
  • 简介:在地质因子、气候因子和人为干扰因子等的共同作用下,三江平原形成大量的孤立湿地。新构造运动的沉降或隆起间接地影响到孤立湿地的形成和发育,质地黏重的第四纪沉积物为孤立湿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古冰丘融化和古河道变迁直接导致孤立湿地的形成。气候变化(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和水文条件的改变(水位降低)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和退化,湿地退化后以“孤立湿地”形式残存下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三江平原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活动,导致大面积连片湿地的破碎化,在农田中的地势较低处残留下来的沼泽,形成大量的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形成和发育的地貌部位,将孤立湿地划分为阶地碟型洼地型、古河道型、河漫滩型、湖滨型和山前倾斜平原型孤立湿地。其中,分布在河流阶地地貌中的孤立湿地数量最多;按孤立湿地的形态可以分为碟型、线型和不规则型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自然湿地中的孤立湿地、林地中的孤立湿地、居民用地中的孤立湿地、水田中的孤立湿地和旱田中的孤立湿地,其中,旱田中的孤立湿地数量最多。孤立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多样,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应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与规划。

  • 标签: 孤立湿地 类型 成因 三江平原
  • 简介:该文简要介绍了地震堰塞湖、火山堰塞湖、冰碛堰塞湖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 标签: 堰塞湖 地震 火山 冰碛
  • 简介:通过对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兴文喀斯特天坑除了大小岩湾等塌陷型天坑外,在僰王山景区内还有飞雾洞、道洞、沧水岩峡谷、楠星天坑等喀斯特地貌。它们可以作为兴文地质公园内喀斯特侵蚀型天坑的形成遗迹,它们分别代表了兴文喀斯特侵蚀型天坑的侵蚀演化过程,即竖井状落水洞阶段逐步溶蚀、侵蚀到天坑形成,到最后退化成大型峡谷或者大型漏斗。这些特殊的侵蚀型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除了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外,同时塌陷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侵蚀 演化 天坑 兴文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的建筑物大多都是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提高我国整体建筑物的质量有着相当高的积极意义。但混凝土同时也具有相应的缺点,比如在建筑物中出现裂缝的情况,便是造成建筑物安全质量受到威胁的一大问题。本文以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裂缝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做简要分析。

  • 标签: 建筑工程 混凝土 施工裂缝 形成原因 对策
  • 简介:1长江流域中尺度暴雨系统的物理模型分析了梅雨锋上两类低涡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动力、热力结构差异,发现边界层对降水模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值试验表明低空急流和水汽输送为扰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燃料”,动力过程可能在扰动发生阶段有重要贡献,而热力过程可能在低涡的发展阶段作用更为明显。诊断研究表明降水强弱与对流有效位能大小有较好对应关系;中β尺度环境表现出对流层中部为暖,而

  • 标签: 长江流域 暴雨 中尺度运动 天气灾害 形成机理 预测理论
  • 简介:利用2003年7月7—8日NCEP/NCAR资料和地面高空常规探测资料,利用客观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冷涡积层混合云系形成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这一冷涡天气系统是由北部和南部两个低压系统组成,且均比较深厚,有明显低温区配合。东北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南部低压系统影响。该系统有气旋性环流配合,气旋中心区、气流辐合区和气旋东南侧西南气流中均存在相对湿度高于80%的湿度区。湿度区中含有湿度高于90%的区域,积层混合云系产生在这个区域内,而且降水区与系统的不稳定区和动力场辐合区配合一致。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天气系统中积层混合云系是在冷涡系统东南部的西南气流中形成的,水汽输送条件较好,而且有高湿不稳定区配合,对研究其生成和发展有指示意义。

  • 标签: 东北冷涡 积层混合云 天气形势 天气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