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B7家族成员是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其中对B7-1、B7-2分子的研究最为深入,近年来,该家族中B7-H1、B7-H2、B7-H3、B7-DC、B7-H4等新成员也被陆续发现,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为T细胞活化提供所需的正性和负性共刺激信号,通过复杂的网络平衡作用决定最终的免疫效应。随着器官移植的迅速发展,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成为解决移植排斥的重要途径,正性共刺激通路B7/CD28通路、B7-H2/ICOS通路、B7-H3通路的过度活化,以及负性共刺激通路B7/CTLA-4通路、B7-H1、B7-DC/PD-1通路、B7-H4/BTLA通路的发现,在移植免疫中意义尤为突出。

  • 标签: B7 移植免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律失常行迷走神经刺激与胺碘酮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间收治的15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使用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观察组行迷走神经刺激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转复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且室性、交界性、房颤与室颤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转复情况均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律失常行迷走神经刺激与胺碘酮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转复率。

  • 标签: 胺碘酮 迷走神经刺激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吞咽障碍理疗仪配合冰刺激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平均分成实验组(n=30)和参照组(n=30),在实验组患者中行吞咽障碍理疗仪配合冰刺激,参照组患者中不配合冰刺激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SA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效果优于仅行理疗仪治疗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结论在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吞咽障碍理疗仪配合冰刺激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吞咽障碍理疗仪 冰刺激疗法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2008年第1期)、OVID(1950~2008.04)、VIP(1989—2008.04)、CNKI(1979~2008.04)、CBM(1978~2008.04)等数据库。由3名评价者共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采用RevMan4.2.9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RCT,包括1287例患者。仅2个研究描述了具体的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和盲法,其余研究均未完整描述。按定位方法和测量指标进行亚组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阻滞绝对成功率:神经刺激器定位法成功率高于异感定位法[OR=4.36,95%CI(1.97,9.67),P=0.0003]和解剖定位法[OR=30.3,95%CI(1.73,532.74),P=0.02],但低于超声定位法[OR=O.27,95%CI(0.06,1.21),P=0.09]。②阻滞起效时间:神经刺激器法与异感法相似[WMD=-.78,95%CI(-4.50,0.95),P=0.20],比动脉搏动法快[WMD=-6.00,95%CI(-11.71,-0.29),P=0.04],但慢于超声定位法[WMD=8.38,95%CI(0.72,16.04),P=0.04]。③阻滞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神经刺激器定位法与异感定位法[OR=0.98,95%CI(0.33,2.93),P=0.97]、解剖定位法[OR=0.06,95%CI(0.00,1.21),P=0.07]和动脉搏动法[OR=0.65,95%CI(0.10,4.11),P=0.65]相似,但高于超声定位法[OR=4.87,95%CI(1.68,14.15),P=0.00430④阻滞实施时间:神经刺激器法与异感法相似[WMD=-0.62,95%CI(-3.09,1.86),P=0.63],比动脉搏动法短[WMD=-4.00,95%CI(-5.58,-2.42),P〈0.00001],但长于超声定位法[WMD=1.90,95%CI(0.47,3.33),P=0.00910⑤患者接受率:神经刺激器法比异感法具有更高的接受率[OR=2.32,95%CI(1.02,5.30),P=0.05],但与动脉搏动法相似[OR=8.14,95%CI(0.88,75.48),P=0�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周围神经阻滞定位 系统评价
  • 简介:为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液氮冷冻所致的重型损伤的治疗作用,利用G-CSF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液氮冷冻所致SD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和2组各10只大鼠,从免疫组化和神经功能恢复两方面观察G-CSF对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经G-CSF治疗的治疗组动物损伤周围脑组织的新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G-CSF能有效地促进颅脑损伤动物的神经细胞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颅脑损伤 骨髓基质干细胞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成分献血不良反应中应用穴位刺激按摩处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5年10月在我站机采科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方法处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方法联用穴位按摩刺激,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2%,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献血者症状恢复正常的时间为(24.3±2.8)min,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0.1±2.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穴位按摩的方法及时处理献血不良反应情况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缩短其症状恢复正常时间,避免应用药物,减轻对机体的影响和献血者的心理负担。

  • 标签: 穴位刺激按摩 献血不良反应 效果
  • 简介: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现状,本文笔者采用文献查阅法,即以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等学术网站可以检索到关于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现状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材料。共查阅了 36篇相关文献,本文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电刺激方法最主要是目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地电刺激,能够促进患者体内蛋白质的进一步合成,会改善患者的局部流血情况,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得到刺激,从而来提高肠道对粪便的控制力。通过进一步促进患者肠道内部分粪便进行排空,进一步加强肛门等组织的力量,来实现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障碍的改善。本研究的结论证明,电刺激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随着科技的发展,日后该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 标签: 电刺激 脊髓损伤 肠道功能障碍 临床现状
  • 简介: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组控制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部分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糖蛋白,根据不同的分化阶段和造血祖细胞,可以将其分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以及多潜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IL-3、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及干细胞因子(SCF)等。重组人GM-CSF(rhGM-CSF)是一种由127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22×10^3的糖蛋白,

  • 标签: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烧伤治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增殖分化 造血祖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对其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医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例,根据其住院时间的差异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其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评分为(3.58±1.15)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8.69±15.32)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吞咽能力,效果显著。

  • 标签: 冰棒刺激 康复训练 早期 急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吞咽障碍理疗仪+冰刺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吞咽障碍理疗仪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吞咽障碍理疗仪联合冰刺激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吞咽功能SSA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采用吞咽障碍理疗仪联合冰刺激的治疗方法,提高恢复效果。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理疗仪 冰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5年2月14日~2017年2月24日住院部收治的脑卒中肢体运动障碍患者40例;将其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20例(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20例(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2组患者的运动以及步行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步行功能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明显处于优势(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障碍疗效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肢体运动 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帕金森病康复治疗中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帕金森病康复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应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失眠症老年患者应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医院诊治的44例失眠症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各22例,分别采取交变磁场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就两组治疗情况展开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睡眠质量及情绪状况改善情况更优,P

  • 标签: 低频 经颅磁刺激 老年人 失眠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减轻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疼痛方法的效果。方法:在我院需要接受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的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9年10月到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治疗抑郁症时应用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自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8例抑郁症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4例。给予参照组西酞普兰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评分差别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具有明显差别(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没有明显差别(P>0.05);两组治疗后差别明显(P<0.05)。结论 西酞普兰和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抑郁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西酞普兰 重复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择2021年6月-2021年10月来我院诊治的104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分别行常规治疗和针刺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营养指标无明显差距(P>0.05);联合组治疗后营养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应用针刺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的治疗效果突出,能够帮助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并改善其身体营养状况,值得推广与普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效果及睡眠质量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确诊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74例)于2019年9月~2021年8月行对比性治疗研究,取盲选抽签法分组后,治疗1组(n=38)行药物治疗配合睡眠干预,治疗2组(n=36)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记忆功能评分变化差异。结果:治疗前患者PSQI、WM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SQI评分(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均低于1组,且WMS评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记忆商数)均高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效果显著,可在积极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同时,维护大脑记忆功能。

  • 标签: 经颅磁刺激治疗仪 抑郁症 睡眠障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治疗效果以及实施价值。方法:随机抽取58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到我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将抽取的5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每组患者29例。在盆底肌训练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电刺激疗法(对照组)与采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观察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对其进行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并无差异性(P>0.05),经过两种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要更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 标签: 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 电刺激疗法 手法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