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清洁灌肠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目的是为了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解除便秘,清洁肠道。作者复习有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就传统的清洁灌肠与采用磷酸钠液灌肠液清洁灌肠进行比较,寻找一种既能减少老年患者痛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又能满意地排出粪便和气体,达到清洁肠道的安全的肠道准备

  • 标签: 传统清洁灌肠法 磷酸钠盐液灌肠法 老年患者 应用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与聚凝胺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交叉配血实验后输血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微柱凝胶与聚凝胺两种交叉配血实验方法,聚凝胺作为对照组,微柱凝胶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不规则抗体种类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结果观察组对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抗E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抗D、抗e、抗M、抗C、自身抗体等检出率相当,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对不规则抗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柱凝胶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的效果更佳,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高,对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高,临床可优先选择。

  • 标签: 交叉配血实验 微柱凝胶法 聚凝胺法 不规则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封闭式集菌培养与直接接种在生物制品无菌试验中的优缺点,以确定更优良的方法做无菌试验。方法用全封闭式集菌培养和直接接种检验成品中染菌情况。结果用全封闭式集菌培养的成品复试率明显低于用直接接种。结论生物制品无菌试验用全封闭式集菌培养优于直接接种

  • 标签: 无菌试验 全封闭式集菌培养法 直接接种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视与仪器在尿常规检测中的专属性与符合率。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测的3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类将新鲜尿液标本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目视,与标准比色板进行目视比色;B组患者采用仪器,通过仪器完成尿常规检测,分析比对两组患者的尿潜血、红细胞、白细胞与血红蛋白等四项检测结果。结果①A组的161例患者中,阳性155例,阳性率为96.27%,检测后阳性符合148例,符合率为95.48%;161例B组患者中,阳性155例,阳性率为96.27%,检测后阳性符合138例,符合率为89.03%,A组检测符合率高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②两组患者尿液标本pH无差异89例,pH差异≤0.5者218例,测评结果差价∈(0.5,1者15例,差价>1者0例,符合率为95.3%。结论目视在尿常规检测中较仪器而言,具有显著优势,检测准确率较高,“假阳性”情况发生几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目视法 仪器法 尿常规检测 专属性 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对牙髓病采用多次与一次根管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18例牙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给予多次根管治疗,Ⅱ组给予一次根管治疗。结果Ⅰ组与Ⅱ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并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牙髓病的治疗中,多次根管治疗与一次根管治疗的效果相近,临床上可优先选择一次根管治疗。

  • 标签: 牙髓病 一次法根管治疗 多次法根管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比较PCR检验和细菌培养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诊治的112例进行阴道细菌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位患者分别使用PCR检验和细菌培养检测,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随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阴道细菌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PCR检验,阳性检出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使用的细菌培养的阳性检出率,各项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使用PCR检验检测女性患者阴道细菌感染情况的检验效果要比细菌培养的检验效果要好的多。

  • 标签: 细菌培养法 PCR检验法 阴道细菌检验 应用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年龄和性别对CKMB质量和活性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按不同年龄段以及性别分组,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份在罗氏电化学发光仪器上的1008份CKMBSTAT检测结果,计算每组结果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按年龄段分析20岁以下组CKMB质量结果均值3.147±2.3,活性结果均值27.95±15.45;60岁以上组质量结果均值2.986±2.1,活性结果均值25.47±11.16;20-60岁组质量结果均值1.683±0.98,活性结果均值23.25±10.33。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质量与活性配对资料分析P<0.001。按性别分析男性组质量结果均值2.798±2.05,活性结果均值28.23±15.73,女性组质量结果均值1.813±1.10,活性结果均值26.17±12.6,差异有显著性,质量与活性,配对资料分析P<0.001。结论CKMB质量和活性检测结果由于生物因素差异,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 标签: 生物因素 CKMB 质量与活性 检测结果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和顺铂治疗食管癌同步和诱导方案的疗效。方法将68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步组(34例)和诱导组(34例)。均采用加速器6MV的X线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60~70Gy。诱导组放疗前行3周期紫杉醇(75mg/m2,d1)和顺铂(45mg/m2,d1~3)放疗诱导,放疗同时再给予化疗2周期;同步组放疗当日给予紫杉醇(135mg/m2,d1)和顺铂(75mg/m2,d1~3)化疗3个周期。结果诱导组近期疗效显著高于同步组,造血系统毒性和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诱导方案能有效提高近期疗效,而且不良反应也较轻,是治疗食管癌患者较好的方案。

  • 标签: 食管癌 三维适形放疗 诱导 紫杉醇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小鼠成骨细胞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LigandofreceptoractivatorofNF-JB,RANKL)的表达,观察成骨细胞RANKL/OPG比值的变化,探讨成骨细胞与结核因子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合成4条RANKL序列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用Liopfectamin2000转染成骨细胞,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RANKL的表达,筛选出最有效的干扰序列,并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成骨细胞的RANKL、OPG的表达,观察RANKL/OPG比例的变化,采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培养技术探讨转染后的成骨细胞对由结核因子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结果合成的4对siRNA中有一对可使小鼠成骨细胞的RANKLmRNA水平下降80%,蛋白表达下降72%;同时OPG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RANKL/OPG比例明显下调,破骨细胞的生成明显受到抑制。结论RNAi沉默RANKL基因表达可显著下调成骨细胞RANKL/OPG的比值,抑制由结核因子所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

  • 标签: 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 RNA 干扰 小鼠 成骨细胞 基因沉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氧葡萄糖血清剥脱/再恢复(oxygen-glucose-serumdeprivation/restoration,OGSD/R)诱导脊髓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脊髓来源的Ast,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行鉴定。应用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应用Western—blotting检测caspase-12、caspase-3的水平变化。结果caspase-3和caspase-12在OGSD/R诱导的脊髓Ast中活化;在正常未处理的脊髓Ast中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12表达非常低,在给予氧葡萄糖血清剥脱(OGSD)后表达明显增加,而给予氧葡萄糖血清再恢复后导致进一步增加。结论OGSD/R能够诱导脊髓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并发现caspase-3及caspase-12在此过程中活化。表明内质网应激可能参与OGSD/R诱导脊髓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

  • 标签: 星形胶质细胞 凋亡 内质网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行首次诱导VDLP(V长春新碱D柔红霉素L门冬酰胺酶P泼尼松)治疗小儿白血病所致肠梗阻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0例确诊急性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行首次VDLP诱导合并肠梗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引起并发症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温盐水加开塞露灌肠;经胃管注入蓖麻油,静脉补液及营养支持治疗;有感染迹象时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肠道及全身感染。结果l~2周内20例患儿胃肠功能得到了恢复,肠梗阻解除,患儿顺利出院。结论首次诱导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患儿疾病本身因素、活动方式的改变使患儿肠蠕动减慢并发肠梗阻,通过探讨分析总结诱导化疗合并肠梗阻的原因,有效的控制并发症,使患儿顺利完成首次化疗。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 肠梗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3K抑制剂LY294002在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事件中可能的作用方式。方法体外培养卵巢癌SKOV-3细胞;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以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处理SKOV-3细胞后,MTT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以LY29400240μM作用SKOV-3细胞48小时后,荧光底物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SKOV-3细胞存活率随LY294002浓度的增加(20μM,40μM)和孵育时间的延长(24h,48h,72h,96h)而降低(p<0.05);SKOV-3细胞凋亡率随LY294002浓度的增加(20μM,40μM)和孵育时间的延长(24h,48h,72h,96h)而提高(p<0.05);caspase-3活性明显增强。结论LY294002可通过提高caspase-3活性来增加卵巢癌SKOV-3细胞的凋亡。

  • 标签: PI3K LY294002 凋亡 caspase-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手操作技术配合行为诱导对儿童口腔门诊治疗效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口腔门诊100例龋齿根管充填治疗的学龄前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传统的护理配合,研究组患儿实施四手操作技术配合行为诱导,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10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8个月后,研究组患儿保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脱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四手操作技术配合行为诱导能有效提高儿童口腔门诊治疗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四手操作技术 行为诱导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悬吊与气腹腹腔镜对于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9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悬吊腹腔镜,对照组采用气腹腹腔镜,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气腹腹腔镜相比,悬吊法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悬吊法 气腹法 腹腔镜 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传统开腹与三孔腹腔镜阑尾脓肿(LA)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阑尾脓肿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OA治疗,治疗组采用L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 标签: 腹腔镜 阑尾脓肿 开腹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一次和多次根管治疗术治疗牙体牙髓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124例牙体牙髓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根管治疗,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一次根管治疗组(观察组)和多次根管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62例,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0%,组间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7.7%,组间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根管治疗术治疗牙体牙髓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多次根管治疗术,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牙体牙髓病 根管治疗 一次法 多次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声检查和CT检查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采用超声检查和CT检查两种方式检查患者病情,根据临床检查的结果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性。结果结果显示,超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92.8%)明显高于CT检查结果的准确性(8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CT检查,超声检查在诊断妇产科急腹症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妇产科急腹症 超声检查法 CT检查法 诊断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和酶联免疫(ELISA)对艾滋病抗体情况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价值。方法2017—2018年在我院进行HIV抗原抗体筛查的人员,包括有创性诊疗操作前、输血前、孕产妇、门诊、体检等自愿筛查的288名艾滋病高危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查。结果CLIA检测阳性率为95.83%,ELISA检测阳性率为89.93%,两组检测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CLIA检测阳性率高于ELISA,但两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临床中可以将两种方法进行结合检测。

  • 标签: 化学分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法 艾滋病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运用酶联免疫与胶体金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各自优缺点。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日~2015年9月31日采集的1791份血样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酶联免疫与胶体金对这些标本实施了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最后将两种检测方法其特点以及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运用酶联免疫检测结果为呈阳性的血样标本有166份,占总样本数的9.27%。运用胶体金检测结果为呈阳性的血样标本有159份,占总样本数的8.88%。经统计学分析,对于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运用酶联免疫明显敏感性高于胶体金。结论根据两检测结果,在进行现场初筛的场合建议使用胶体金;在医疗机构中,应选择敏感度较高的酶联免疫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筛选实验。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