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的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的效果比较

王道成

(德阳市旌阳区妇幼保健检验科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交叉配血实验后输血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两种交叉配血实验方法,聚凝胺法作为对照组,微柱凝胶法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不规则抗体种类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结果:观察组对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抗E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抗D、抗e、抗M、抗C、自身抗体等检出率相当,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对不规则抗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的效果更佳,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高,对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高,临床可优先选择。

【关键词】交叉配血实验;微柱凝胶法;聚凝胺法;不规则抗体

【中图分类号】R3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2-0227-02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但血液成分复杂,临床多通过交叉配血实验了解患者的血液是否与输血的血液成分相合,观察是否有IgM(完全抗体)和IgG(不完全抗体)存在,避免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确保输血安全性。临床可供选择的交叉配血方法较多,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等均是常用方法,且各具优缺点[1]。本研究进一步比较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的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交叉配血实验后输血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3.1±11.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输血治疗,输血前行交叉配血实验,均行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两种方法检查;排除资料不完善、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1.2方法

①仪器与试剂。微柱凝胶交叉配血卡、聚凝胺试剂、37℃孵育器、离心机、低离子溶液、筛查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剂;生化仪器:日本东芝,型号:TBA-120FR;试剂:四川沃文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②微柱凝胶法。将患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标本离心,用生理盐水配置成各0.8%~1%的红细胞悬液1ml,在配血卡上标注患者和供血者血袋号,在主管和次管分别加入患者和供血者0.8%~1%的红细胞悬液50μl,置于37℃孵育器内5min,离心机离心5min,红细胞均匀沉于管底为阴性,红细胞悬浮于凝胶以上为阳性[2]。③聚凝胺法。取患者血清0.5ml,加入1滴供血者3%红细胞悬液,室温下静置1min,滴入2滴聚凝胺试剂,均匀混合,静置15s,离心10s,去除上清液,仔细观察是否出现聚集现象,如出现则再做1次,将悬浮液加入后混匀,如果由聚凝胺引发非免疫性聚集反应,会在1min之内散开,在显微镜下观察凝集反应[3]。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检测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各类不规则抗体的检出情况;统计两组检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率(%)表示,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间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对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治疗部分,但血液中含有不规则抗体,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导致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反应,威胁患者的输血安全。因此,临床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临床通过交叉配血实验,检测患者是否与供血者之间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性。

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均是临床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凝聚胺法是一种经典的急诊配血方法,操作简便快捷,能够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但结果不直观,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且易受肝素、药物影响,导致结果发生误差[4]。其原理主要是将细胞抗原抗体用低离子介质致敏,红细胞间产生静电作用力,而凝聚胺为带正电荷的大分子聚合物,与其作用会减少细胞间距离,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在假凝集清除液的作用下可消除非特异性凝集,而抗原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凝集则不会被假凝集清除液影响。凝聚胺法主要用于急诊时的紧急交叉配血,结果更为快捷。

微柱凝胶法是新型的检测技术,结合了生物化学凝胶过滤技术、离心技术与免疫化学抗原抗体反应诸多技术优点。其原理为抗原抗体反应时,IgG类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在抗人球蛋白的作用下发生特异性凝集,离心后可分离凝集红细胞和游离红细胞[5]。第一,其对于大剂量输血患者和批量标本配血操作方便,结果稳定,便于观察,受影响因素少;第二,灵敏度高,准确性高,检验自动化、标准化。因此,微柱凝胶法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更为准确和安全,有效提升了输血的安全性。但是微柱凝胶法也存在一定缺点,如孵育、离心时间长,不适宜急诊配血输血;成本高、标本要求高,若标本抗凝不全,则纤维蛋白丝未被完全消耗,则会使配血结果难以确定或显示为假阳性,导致结果出错[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抗E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抗D、抗e、抗M、抗C、自身抗体等检出率相当,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对不规则抗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充分证明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中的检测效果更佳,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但时效性稍差,临床可同时进行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检测,确保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春燕,金岱琳.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的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854-2855.

[2]卢冰贤,周云英.改良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中联合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校医,2011,25(6):455,457.

[3]张明勋.关于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用于交叉配血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3):2-4.

[4]李凌波,王迪,王冬倩,等.微柱凝胶法在直抗实验及交叉配血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6):936-939.

[5]朱志虎,李鲜娜.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8):479-480.

[6]马庆宗,杨志钊,邹美霞,等.采用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应用比较[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8,36(4):61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