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作者: 徐利民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4-14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年第4期
  • 机构:[摘要]贫困生是现今高校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做到公正、高效地资助高校贫困生,日益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一个焦点问题。作为高校辅导员,贫困生认定及资助具体工作的实施者,在哪些方面、哪些空间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做好资助工作是我们目前工作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 简介: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的目标,即促进学生积是丰富的几何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遵循形象思维的发展规律,让学生经历从空间知觉到空间表象再到空间想象的过程,最终内化成学生解决问题的空间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小学数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 空间观念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教学质量形成各环节的限制因素,提出了结合信息化技术构建虚拟教学空间,并对虚拟教学空间的功能模块、实现技术和建设经验进行了论述。

  • 标签: 〔〕教学条件系统开发信息
  • 简介: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不断深入,高校R&D活动对区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作用越发重要,因而成为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1998—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在以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研究了中国高校R&D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高校R&D的经费支出和人员投入提升了本区域的次级创新能力,但不利于本区域基础创新能力的提升;(2)一个区域次级创新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周边地区次级创新能力提升,但程度较弱,该地区基础创新能力的变化并不利于周边地区相应基础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 标签: 高校R&D 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能力 空间杜宾模型
  • 简介:文章基于空间的视角,认为在大数据的助推下,城乡义务教育空间实现了由二元对立的物理空间认知向一体化的流动空间认知的转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对正义的追求也从起初的分配正义转向空间正义。基于制度伦理在流动空间中无法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的问题,文章认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应加强"数据新政"伦理规范和德性伦理规范的建设,保障数据安全流动与共享,避免在流动空间中人的内在德性失落或边缘化。

  • 标签: 大数据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空间认知 空间正义 空间伦理
  • 简介:针对农村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研究表明,2002—2011年间我国农村高等教育滞后区域对领先区域存在追赶效应,东中西三区域内部农村高等教育不均衡程度在考察年度内均出现拐点,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全国不均衡的主要根源。八地区的分解则显示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显著。农民经济收入、城镇化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农均耕地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影响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距的因素。其中,农民经济收入贡献率最大但呈弱化趋势,城镇化水平和农均耕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教育经费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对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异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因此可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教育经费投入和新农村建设等缩小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差距。

  • 标签: 农村高等教育 空间差异 sharpley值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