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提升信息化水平的空间协调度对优化全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表明2001-2013年间我国信息化水平省际差异仍较为显著且存在有波动的扩大化趋势,ER等指数则显示空间极化程度也有所增强。空间收敛模型证实空间互动状态下我国省域信息化水平存在条件收敛机制,综合考虑地理距离和经济落差后,产业结构升级对信息化水平提升具有显著的本地效应,开放度对邻近区域信息化水平提升具有显著的积极溢出作用,但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则会对邻近区域信息化发展产生压力。为此需统筹区际信息化水平,完善滞后区域信息化生态系统,以缩小省际间信息鸿沟。

  • 标签: 信息化 空间不均衡 极化 收敛性
  • 简介:目前,我国要素市场资源扭曲严重阻碍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部署进程。基于此,以配置起点———要素资源为对象,采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各地市要素选择呈现空间依赖现象,地方财政竞争将通过驱动其偏向主导整个区域资源配置;同时,受技术性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壁垒限制,各城市仍存在要素分布不均、技术创新封闭独立现象;此外,各经济体存在溢出和反馈双向效应,技术进步方向作为调节变量,使偏向更为突显短期性。因此,地方政府应改革单一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由区域间竞争走向竞合,中央政府在“作对激励”同时“作对协调”,以平衡要素市场资源配置,扭转空间失衡格局。

  • 标签: 地方财政竞争策略 技术进步偏向 要素市场资源配置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 简介:近30年来空间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地理学的复苏在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为加深对两学科的理解以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文章对两者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交集及其形成条件。研究表明:两者的交叉发展由来已久,从传统区位论到新经济地理学再到演化经济地理学,两者经历了厂商选址均衡、集聚内生增长乃至空间动态多重均衡研究的交集,两者的历史渊源及互补性是交集形成的条件,而进一步交叉发展是两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

  • 标签: 空间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交集 形成条件
  • 简介:文章从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三个维度选取8项指标构建农民素质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通过matlab7.1测算我国31个省份1997-2012年的农民素质指数,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道德人"和"理性人"、创新、人口质量和消费文化五个方面来反应我国社会所经历的经济文化变迁;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文化变迁对农民素质的影响,计算农民素质的全局Moran’sI指数和局部Moran’sI指数,检验农民素质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建立LS、SLM和SEM模型,定量分析经济文化变迁对农民素质的影响,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建议。

  • 标签: 经济文化变迁 农民素质 熵值法 空间计量
  • 简介:新时代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域际实现更加充分平衡的高质量发展,极其需要遵循重塑经济地理规律,建立以点线面角综合支撑多极点多轴线多层面多视角的互融性、复合性、特色性、立体性多维度配置生产力新形态,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操作新模式,精准确立在国家与世界重塑经济地理新版图中拥有强大的比较优势位置。

  • 标签: 新时代 大国区域经济 空间新格局 多维度 配置生产力
  • 简介:长江经济带建设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和溢出效应,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基于1992-2013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总体上呈显著的非均衡发展态势;(2)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始终大于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且贡献率不断上升,因此,上、中、下游区域间差异是造成长江经济带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VAR框架下的广义脉冲响应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和下游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 标签: 长江经济带 区域差异 空间溢出效应 夜间灯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