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近20年来,令人惊讶是,独联体油气地质界很多知名学者油气成因观点发生了重大变化,提出很多新理论和新思路。这是我们现在很不了解,其认识水平超过美欧油气地质学界,很有必要向国内同行加以介绍。

  • 标签: 地球排气作用 地球深部流体 地球动力学 石油天然气成因
  • 简介:依据气藏盖层排替压力与储层剩余压力特征,对徐深气田聚散气能力配置类型及其与储量丰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聚弱散配置类型最有利于天然气富集,强聚散配置类型和较强聚弱散配置类型次之。徐深气田中19个气藏聚散气能力配置类型有5种,以强聚较强散配置类型最多,强聚散配置类型次之。徐深气田中19个气藏以中等储量丰度气藏最多,高、低储量丰度气藏相对较少。该气田如要形成高天然气储量丰度气藏,最佳聚散气能力配置类型应为强聚散和较强聚散配置类型。

  • 标签: 聚气能力 散气能力 配置类型 天然气储量丰度 徐深气田
  • 简介:为了认识黏土矿物对油层低电阻率化影响,以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测井解释和试油结果为依据,对吴起地区长61油层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电阻率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对低电阻率油层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为附加导电作用,以网状伊/蒙混层矿物最强,是油层电阻率降低关键因素;第二为对孔隙结构改造,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电阻率降低,以伊利石最为明显;第三是对水分子吸附作用,以绿泥石等为主。综合三者作用大小和矿物含量,吴起地区黏土矿物对电阻率影响程度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高岭石。此项研究可对低电阻率油层存在机理和分布进行有效解释和预测。

  • 标签: 低电阻率油层 黏土矿物 附加导电能力 束缚水饱和度 长61油层 吴起地区
  • 简介:双城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横山地区主要产油层。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基础上,结合沉积相和孔隙结构研究,确定导致横山双城油区储层致密化主要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原生孔隙大量丧失和胶结物大量充填粒间残余孔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主要原因,成岩早期强烈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复杂低孔、低渗储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划分出5个成岩相类型,对研究油气分布与富集起到了辅助作用。

  • 标签: 长6油层组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横山双城油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依据岩心、露头观察与分析测试及地震层序解释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段地层识别出3种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即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最为发育,而由浊流作用形成经典浊积岩分布有限,以往延长组深水沉积研究夸大了浊流沉积作用。进一步研究认为,砂质碎屑流等深水重力流砂体平面分布及其物性变化主要受深水沉积坡折控制,总体而言,砂体物性坡上比坡下好,缓坡比陡坡好。从3种类型岩石含油气性看,砂质碎屑流含油性最好,经典浊积岩A段含油性次之,而滑塌岩含油性较差。

  • 标签: 砂质碎屑流 浊积岩 坡折带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页岩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可为页岩储层质量评价提供基础参数,但是利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表征页岩微米—纳米级孔隙结构。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含气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对比常用氮气(N2)吸附法、高压压汞法、核磁共振法等页岩测试手段原理及优缺点,提出利用低压氮气吸附法测得累计孔径分布来拟合页岩核磁T2谱相对应累计孔径分布,优化页岩核磁T2谱与孔径转换系数C,进而应用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来表征页岩不同尺度孔隙分布。该方法可以弥补传统低压氮气吸附与高压压汞联合表征方法不足,因为高压压汞法测试可能会导致页岩破裂,产生大量微米级裂缝,这些微裂缝很难与天然微裂缝区分开。此外,核磁共振具有对岩样加工简单、人工破坏性小、测试不需外来压力等优点,因此推荐低压氮气吸附法与核磁共振法联合表征页岩孔隙结构方法,它能科学、准确地表征页岩孔喉分布。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孔径分布曲线具有双峰或三峰特征,主要孔径为0.2~100.0nm,介孔和微孔占优势,孔隙体积百分比分别为67.75%和25.33%。最终明确了该区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方法。

  • 标签: 页岩 孔隙结构 低压氮气吸附 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 定量表征
  • 简介: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对昆北油田切6井区E1+2和E31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演化阶段、演化序列及储层物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1+2和E31砂岩处于成岩阶段A亚期末期,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较强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及硬石膏等矿物胶结作用是使储层物性变差重要因素;长石、岩屑和方解石胶结物溶蚀作用以及砂岩破裂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储层物性 切6井区 昆北油田 柴达木盆地
  • 简介:页岩储层具有影响因素多、孔渗关系复杂、非均质性强、评价难度大等特征,为了确定页岩气储层评价参数权重大小,以重庆南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页岩储层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总有机碳含量(TOC)、镜质体反射率(Ro)、有效厚度、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和渗透率均是影响该区页岩储层质量主要因素,其权重分别为0.2579,0.1331,0.1191,0.1496,0.1392和0.2011。通过对各参数进行模糊数学计算得到页岩储层综合评价因子为0.41~0.93,并以此为依据预测了南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分布规律。

  • 标签: 页岩气 储层评价 灰色模糊 龙马溪组 南川地区
  • 简介:辽河油田J区块多数油井高含水,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为了提高J区块原油采收率,实施了二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会产生大量采出液,而采出液中含有化学剂,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利用室内驱替实验来模拟二元复合驱采出液,优化采出液回注方式,研究二元复合驱采出液回注可行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含量较高采出液可直接作为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前置段塞;采出液原样可直接作为后续保护段塞并后续水驱;采出液不同回注方式均可提高化学驱采出程度(化学驱采出程度均大于20%),采出液回注不仅可以节约聚合物用量,同时可以解决采出液污水处理问题。

  • 标签: 采出液 二元复合驱 回注方式 驱油效果
  • 简介:为了更简便地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在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础上,通过断层岩排替压力与所封闭储层排替压力对比,预测了断层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下限值,以此建立了一套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堡凹陷5号构造f-np5-2断层对东三段下部1~7号储层侧向封闭性判断。结果表明:f-np5-2断层在东三段下部1~3与6号储层处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大于其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下限值,断层侧向上封闭,有利于油气聚集,钻探结果为油层;f-np5-2断层在东三段下部4~5与7号储层处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小于其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下限值,断层侧向上不封闭,不利于油气聚集,钻探结果为干层。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结果与目前NP503井东三段下部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是可行

  • 标签: 断层岩 泥质含量 侧向封闭性 判别方法 南堡凹陷
  • 简介:当砂岩为单层砂体或多层砂体以不同方式叠置时,其储层物性及含气性有较大差别。基于砂岩储层精细评价需要,文章对鄂尔多斯盆地山2段、盒8段进行砂体组合类型划分与评价。以测井资料及岩心描述为基础,将砂体组合划分为两大类、16种不同类型。建立了砂体组合测井、地震响应模式,并对各种砂体组合类型物性及含气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厚度较大单砂体物性及含气性一般优于复合砂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物性及含气性较好。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心滩砂体物性中等-较差,向下到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物性变好,且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分流河道叠置砂体物性最好。榆林地区山2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物性最好,分流河道单砂体及其叠置砂体物性较好。横穿沉积体系.由河道中心至河道侧翼物性变差。

  • 标签: 沉积微相 砂体组合 类型划分 预测 评价 山2段
  • 简介:砂岩侵入体是由沉积后砂岩再活动并侵入到周围地层形成一种特殊砂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砂岩侵入体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目前业已发现砂岩侵入体岩性油气藏。文中介绍了国际上有关砂岩侵入体研究现状,概括了砂岩侵入体结构模式、露头特征以及岩心、测井与地震识别标志.总结了砂岩侵入体触发机制和流动机理,并对砂岩侵入体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砂岩侵入体对油气藏形成和油气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影响,是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应当注意一个新领域。

  • 标签: 砂岩侵入体 岩性油气藏 勘探开发 新领域
  • 简介:为了评价致密砂岩储层类型,为致密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分形理论和高压压汞方法,结合储层物性资料,通过对11个致密砂岩样品压汞实验,研究了冀中坳陷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结果表明:根据进汞曲线拐点,将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系统按直径大小划分为裂隙(>10μm)、大孔(1~10μm)、孔(0.1~1.0μm)和微孔(<0.1μm)。依据分形理论,分别求取各尺度孔隙分形维数,验证了孔隙系统划分正确性。根据不同尺度孔隙分布频率,结合样品孔渗、排驱压力和退汞效率等参数将致密砂岩储层分为3类:Ⅰ类储层微孔分布频率高,但几乎无连通孔隙,具有较低渗透率;Ⅱ类储层连通孔隙发育,但微孔较少;Ⅲ类储层不仅有大量微孔,同时有丰富连通孔隙,渗透率也较高。通过分析得出,微孔分布频率越高,退汞效率越高,孔隙结构越简单,均质性越好;裂隙和大孔均决定了储层渗流能力。因此,Ⅲ类致密砂岩储层为最优质储层,可作为致密油气勘探与开采首选目标。

  • 标签: 致密砂岩 高压压汞 孔隙分类 分形维数 储层评价 冀中坳陷
  • 简介: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三工河组二段主要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泥质、钙质、物性3类隔夹层,其成因类型和控制因素各不相同。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可以识别出钙质、泥质隔夹层。该区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钙质隔夹层为辅,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同时也受后期成岩作用与断裂构造联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隔夹层较差孔渗性与封堵性影响油水在储层分布,易形成油水同层现象。

  • 标签: 隔夹层 油水分布 测井识别 准噶尔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山2段为一套砂岩、泥岩及薄煤层互层组合,储层非均质性强,明显受地层基准面旋回升降过程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影响。通过对山2段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与对比,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根据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分析,分别建立了物性向上变差、物性向上变差复变好、物性变化不大等3种储层非均质模式;利用砂岩密度、砂体钻遇率和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参数描述了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早期、中期形成中期旋回层序储层非均质性弱,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晚期到下降期储层非均质性强。

  • 标签: 高分辨率 短期基准面旋回 储层非均质性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在气源断裂与盖层发育、断裂活动期及封气能力形成期分析基础上.对徐家围子断陷气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及对天然气成藏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气源断裂与登二段泥岩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相对较好,与营一段顶部火山岩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相对较差:气源断裂与登二段泥岩盖层及营一段顶部火山岩盖层时间匹配关系较好。气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对营城组天然气成藏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天然气聚集层位和聚集部位受气源断裂与盖层空间匹配关系影响:天然气聚集程度受气源断裂与盖层时间匹配关系影响。

  • 标签: 气源断裂 盖层 空间匹配关系 时间匹配关系 天然气聚集 徐家围子断陷
  • 简介:大港探区断层发育,地质情况复杂。研究断块区岩相古地理情况,对寻找隐蔽非构造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歧口凹陷区特有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形成了大量岩性-地层圈闭。文中着眼于歧口凹陷岩相古地理条件,从岩性圈闭形成因素出发,以歧口凹陷滨海斜坡区为实例,探讨了在岩性-地层圈闭发育区获得高产井可行性。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岩性圈闭 歧口凹陷 黄骅坳陷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东北部统5井区马家沟组马五段上部地层为对象,研究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沉积微相和储层在垂向上分布控制作用。马五1—4亚段构成了一个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其又可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及多于26个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基准面旋回对统5井区乃至靖边气田马五1—4亚段沉积微相和储层控制作用是概略性;、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陆表海台地碳酸盐潮坪沉积微相在垂向上细微变化,因而也控制着古风化壳型孔洞白云岩储层在垂向上分布。该项研究成果可推广至其它地区相似的地层和储层研究。

  • 标签: 层序地层 高分辨率 微相 储层 靖边气田
  • 简介:为阐明砂砾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微观剩余油控制作用,在325块分析样品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针对砂砾岩大颗粒大铸体薄片分析、核磁共振复杂孔隙结构表征及CT三维立体孔隙空间扫描等技术,研究水驱/聚驱条件下砂砾岩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剩余油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比较明显。水驱时含油饱和度在50%~100%所占频率下降快,优先被动用;②聚驱中后期,聚合物堵塞了部分水驱阶段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形成活塞式驱动导致含油饱和度在37.5%~50.0%被大量动用。聚驱后剩余油以孤立状分布为主,局部存在连片状;③不同孔隙结构模态在水驱/聚驱剩余油差异较大。单模态、双模态岩心驱油效率较高,其中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为9.30%~18.38%。单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较高,而双模态和复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相当。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以双模态岩心最高,单模态次之。单模态和双模态岩心注入聚合物后,含水率下降可达20%。

  • 标签: 复模态 砂砾岩 聚合物驱替 剩余油 冲积扇 克拉玛依油田
  • 简介:针对陕北中生界延长组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依据黄土塬地区地震弯曲测线,充分利用有效地震信息对目的层开展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在剖面上对渗透性砂岩展布识别总结出5种方法,并且在平面上编制渗透性砂岩展布范围图,为探井井位部署提供了一定依据;通过后期完钻井检查,其渗透性砂层厚度预测符合率达80%以上。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渗透性砂岩 波阻抗 密度 神经网络法 考核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