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成品可调式斜颈矫形器矫正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残留畸形效果。方法:成品可调式斜颈矫形器分大、中、小号,且每种型号还可以调节大小和角度。应用对象选择年龄2~18岁手术后仍有明显斜颈畸形患者25例,配戴该矫形器2~6个月,最长12个月,随访1~2年。结果:按疗效标准判定,优20例(80%),良4(16%),尚可1例(4%),均无复发。结论:本矫形器配戴快捷、固定确切、可靠、轻便,具有可调节性,不需取模制作,适用于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患者,可明显提高矫形效果。更多还原

  • 标签: 先天性 肌性斜颈 矫形器 矫正
  • 简介:目的:探讨板蓝根颗粒联合维生素C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出生健康婴儿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板蓝根颗粒和维生素C共同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对照组仅采用维生素C预防,比较两组小儿一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呼吸道感染患者共20例,占总例数58.82%,对照组呼吸道感染患者共29例,占总例数85.2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呼吸道感染次数≥3次共7例,占20.59%,显著低于对照组11例(32.35%),P〈0.05。结论:采用板蓝根颗粒和维生素C联合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显著降低小儿呼吸道感染率和感染次数,效果明显。

  • 标签: 板蓝根颗粒 维生素C 呼吸道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以乳突切迹和翼钩为基点侧颅底分区新方法。方法:在乳突切迹后缘、翼钩、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颧根四个结构间相互连线,区分侧颅底并测量连线长度。结果: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关系密切,切迹后缘与翼钩连线和正中线将侧颅底分成内、外侧两个大三角区,每个区再分成前后两个三角区共四个三角区,即腭和颞下三角、咽三角、关节和听三角、血管神经三角,其中血管神经三角三边长度左右侧分别为(74.52±5.47)mm和(74.66±5.41)mm、(59.77±3.84)mm和(59.67±3.56)mm、(42.23±3.11)mm和(42.48±2.60)mm。结论:本研究提供侧颅底分区方法,且血管神经三角区域划分更为科学,为临床侧颅底手术入路和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 标签: 乳突切迹 翼钩 侧颅底 分区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损伤模型,分析RECK基因在兔子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表达与动脉内膜变化和官腔狭窄相关性。方法:兔子手术损伤侧动脉血管设置为实验组,未进行手术操作一侧动脉作为对照组。建立动脉模型四个时间点7、14、21、28d,在麻醉状态下处死模型动物。取得所需长度损伤动脉血管及对照组动脉血管。将取得标本进行HE病理染色,通过计算机图像计算软件观察标本动脉内膜随时间变化;同时通过western-blot方法测定RECK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PCR测量RECK基因表达量。结果:血管手术损伤后,血管内膜面积在随着术后日期增长呈逐渐增厚变化,血管内膜与中层比值逐渐增大,同对照实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中膜无显著增生。结论:RECK基因在组织中表达变化影响MMPs基因表达。实验论证在动脉损伤后RECK基因参与血管再狭窄,为血管再狭窄研究寻得新研究方向。

  • 标签: RECK 颈动脉 狭窄
  • 简介:近日,来自卡罗琳学院和路德维格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通过联合研究,对发育第一周胚胎进行了详尽分子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和小鼠胚胎发育过程存在相当大差异。而且X染色体上基因或被以不同方式进行调节;相关研究结果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

  • 标签: 早期胚胎发育 CELL 科学家 人类 大发 胚胎发育过程
  • 简介:目的:探讨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对实验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牙周组织中表达影响方法:将40只7周龄大雄性Wistar大鼠根据是否注射生长激素分为实验组(E)和对照组(C)。将50g力值加于近中左侧上颌第一磨牙:E组和C组分别腹部皮下注射GH(0.15IU/公斤/天)及等剂量生理盐水:大鼠分别在第1、3、7、14和21天处死。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切片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结果:无论张力侧及压力侧VEGF在实验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第3天组中张力侧及压力侧实验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74.47土7.53和345.80+25.46与其各自对照组相比较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实验组VEGF表达强度峰值均出现在第7天,分别为669.97+3.22和923.77+1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生长激素 牙齿移动:VEGF 正畸
  • 简介:目的:利用点击化学反应合成四氮唑类化合物,寻找温和反应条件。对合成四氮唑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以期发现抑菌活性化合物并初步研究其构效关系。方法:以氰基类化合物和叠氮钠为原料,溴化锌为催化剂,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合成一类四氮唑结构化合物并研究其合成工艺条件优化。利用微量二倍稀释法对合成四氮唑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利用所得到优化点击化学反应条件合成了11个四氮唑类化合物,并发现化合物2h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结论:优化后点击化学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方便,产率较高。抑菌活性和构效关系研究为后续四氮唑类化合物抑菌活性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基础,

  • 标签: 四氮唑 合成 点击化学 抑菌活性 构效关系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与前列腺癌(PCa)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相关性。方法:对自2004年7月~2009年12月南京市13692例50岁以上男性在健康体检时行血清PSA检测。以PSA≥4.0ng/ml定为前列腺癌可疑病例。建议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以确诊。共筛查出PCa患者140例,比较不同PSA值PCa患者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结果:随着PSA值升高,前列腺癌筛查阳性率亦随之升高,低分化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含量明显高于高分化前列腺癌和中分化前列腺癌患者(P〈0.05),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含量明显高于早期PCa患者(P〈0.01)。血清PSA含量≥20ng/ml前列腺癌人群中低分化前列腺癌及晚期前列腺癌比例高于血清PSA含量〈20ng/ml前列腺癌人群(P〈0.01)。结论:血清PSA可以为前列腺癌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临床分期 病理分级
  • 简介:壳聚糖/海藻酸钠生物微胶囊作为一个优良缓释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制备工艺简单且可工业化生产而倍受国内外从事生物微胶囊研究学者关注。本文综述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理化性质、生物微胶囊制备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中药提取物缓释制剂中应用。

  • 标签: 壳聚糖 海藻酸钠 生物微胶囊 中药 缓释制剂
  • 简介: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用于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后躁动镇静效果。方法:选择60例因胃癌需行全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右美托嘧定组(D组)和安慰剂组(C组),每组30例。患者选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D组于术毕前半小时泵注右美托嘧定0.6μg/kg,10分钟泵完。C组以同样方式泵注生理盐水。术毕待患者呼吸恢复,清醒拔管。监测记录患者入室后(T0),拔管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5min(T4)时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观察患者手术后躁动次数和程度。结果: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②C组T1,T2,T3,T4时间点MAP、HR值与T0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D组各时间点较T0无明显变化,D组HR,MAP较C组明显降低(P〈0.05),③D组拔管时间较C组长(P〈0.05)。D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术毕前半小时泵注右美托咪定(10分钟泵完)可显著减少手术后躁动发生,减少手术后呼吸抑制发生可能性,保障患者术后安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胃癌根治术 术后躁动 全身麻醉
  • 简介:目的:研究roTOR和PTEN蛋白在实验性脊髓损伤中表达及其在脊髓损伤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法,检测脊髓组织内mTOR和PTEN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免疫组化法和RT-PCR两种方法结果均显示,脊髓损伤后mTOR表达明显下降,而PTEN表达明显增加;两者呈负相关(r=-0.862,P〈0.01)。结论:P13K/PTEN/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调节位点和节点PTEN在实验性脊髓损伤中表达明显增高,而mTOR表达明显降低。提示该信号转导通路在介导实验性脊髓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实验性脊髓损伤 信号传导 mTRO PTEN
  • 简介:目的:探讨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系统在姜黄素诱导CaOV3人卵巢癌细胞凋亡中作用及姜黄素对AMPK磷酸化水平及其信号通路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姜黄素单独作用组、compoundC(AMPK抑制剂)预给药组,SB203580(p38抑制剂)预给药组,AMPK抑制剂单独作用组以及p38抑制荆单独作用组。Westernblotting法检测AMPK、p38和p53磷酸化水平,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姜黄素作用组AMPK和p38磷酸化水平增加(P〈0.05),与姜黄素单独作用组相比,SB203580预处理组AMPK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姜黄素作用组细胞活力低于对照组(P〈0.05),compoundC和SB203580预处理组细胞活力高于姜黄素单独作用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姜黄素作用组p53磷酸化水平(Ser15)增加(P〈0.05),与姜黄素单独作用组相比,compoundC(AMPK抑制剂)和SB203580预处理组p53磷酸化水平(Ser15)下降(P〈0.05)。结论:姜黄素能激活CaOV3细胞AMPK,而AMPK激活依赖于p38。AMPK和p38调节p53磷酸化,并介导姜黄素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姜黄素 卵巢癌细胞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P38 p53 凋亡
  • 简介:目的:探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COX-2、Survivin及livin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63例SACC患者癌变病理组织标本与30例SACC患者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COX-2、Survivin及livin蛋白在SACC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情况,分析SACC组织COX-2、Survivin及livin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OX-2、Survivin及livin之间关系.结果:Survivin、livin及COX-2在SACC组织中阳性率依次为66.67%(42/63)、57.14%(36/63)及73.02%(46/63),其阳性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胞浆或胞膜上,而正常组织细胞中未发现阳性表达;Survivin、livin及COX-2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体型、淋巴转移、中低分化及Ⅲ+Ⅳ期患者Survivin、livin及COX-2阳性率高于筛孔型+管状型、淋巴未转移、高分化、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显示,Survivin与COX-2呈正相关(r=0.632,P<0.05);livin与COX-2呈正相关(r=0.453,P<0.05);Survivin与livin无相关(r=0.143,P>0.05).结论:Survivin、livin及COX-2在SACC患者中呈高表达,可能对SACC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Survivin、livin及COX-2可作为临床早期筛查SACC并预测疾病转归指标.

  • 标签: 涎腺腺样囊性癌 COX-2 SURVIVIN LIVIN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derivative,HPD)光动力作用(photodynamictherapy,PDT)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PDT对人肝癌细胞相对抑制率,并筛选最佳实验参数。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T后细胞凋亡率。并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当HPD浓度为4mg/L,光照剂量为10J/cm2时,实验效果最佳,PDT光动力组人肝癌细胞SMMC-7721相对抑制率为(64.28±2.73)%,凋亡率达(35.28±1.5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DT后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aspase-3却高于对照组。结论:血卟啉衍生物光动力作用具有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生物学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光动力作用抑制凋亡调控蛋白survivin表达,并直接或间接促进caspase-3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 标签: 光动力作用 人肝癌细胞 SURVIVIN蛋白 CASPASE-3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软骨多糖对乳腺癌血管生成抑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MCF-7人乳腺癌细胞系体外培养,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HE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VEGF、bFGF蛋白表达。软骨多糖浓度为200μg.ml^-1。结果:MTT实验结果表明软骨多糖能够显著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且呈现一定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HE染色观察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MCF-7经软骨多糖作用后,细胞开始出现凋亡现象,如产生空泡、胞膜扩散、胞质外溢、形态变圆、胞核皱缩等,最终导致大量细胞破碎死亡。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软骨多糖对乳腺癌细胞MCF-7VEGF和bFGF两种血管生长因子合成与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结论:软骨多糖对乳腺癌细胞MCF-7有直接杀伤作用,并可能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VEGF和bFGF合成分泌而抑制乳腺癌血管生成。

  • 标签: 软骨多糖 MCF-7 血管生成 VEGF BFGF
  • 简介:目的:以不同浓度黄芪种衣剂和ND牌种衣剂测定其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mm)抑制效果。方法:以5mL灭菌水代替种衣剂作为对照,把从菌落边缘打出菌丝块移到带药PSA培养基中,观察菌落直径。结果:同等有效浓度下,黄芪种衣剂抑制率高,与ND大豆种衣剂相比有较好抑菌效果。结论:黄芪种衣剂对黄芪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抑制效果,抑菌效果好于ND大豆种衣剂。

  • 标签: 黄芪种衣剂 根腐病菌 抑菌作用
  • 简介:目的:观察直线加速器X射线照射对人肺成纤维细胞(HLF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信号因子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HLFs分别经直线加速器0Gy、5Gy、8GyX线照射后,MTT比色法检测其增殖活性,筛选合适照射剂量。人肺成纤维细胞分为照射组(R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R组经直线加速器X射线,5Gy照射24h后,免疫荧光检测成纤维细胞α-SMA表达,Westernblot检测成纤维细胞中GSK-3β、p-GSK-3β表达。结果:X线5Gy照射剂量可使人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增强,较0Gy、8Gy增殖曲线明显。照射组人肺成纤维细胞形态较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照射组人肺成纤维细胞α-SMA,p-GSK-3β表达水平升高,p-GSK-3β/GSK-3β比值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起调控作用,可能为放射性肺纤维化治疗提供新视角。

  • 标签: X射线 放射性肺纤维化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肺成纤维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核质双向转运蛋白Importin13(IPO13)在翼状胬肉中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翼状胬肉"并行手术切除患者标本5例作为翼状胬肉组,收集人正常球结膜组织5例作为人正常结膜组织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结膜上皮和翼状胬肉组织IPO13、核转录因子p63、ABCG2、CD133表达。结果:IPO13及p63表达定位于结膜上皮和翼状胬肉组织上皮基底细胞核内,ABCG2表达定位于结膜上皮和翼状胬肉上皮基底细胞层细胞浆及细胞膜,CD133表达定位于结膜上皮和翼状胬肉上皮基底细胞层细胞膜。IPO13、p63、ABCG2及CD133在人正常结膜组织中均呈低表达(光密度OD值IPO13:0.43±0.30;p63:139.09±40.15;ABCG2:63.63±22.56;CD133:70.31±33.41);在翼状胬肉中表达均明显增高(OD值IPO13:155.1±21.80;p63:617.35±87.43;ABCG2:214.03±34;CD133:201.05±46.38)。两组之间差异显著(IPO13:t’=15.87,P〈0.005;p63:t’=11.92,P〈0.005;ABCG2:t=8.15,P〈0.005;CD133:t=5.08,P〈0.005)。结论:IPO13、p63、ABCG2及CD133在翼状胬肉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在翼状胬肉异常增殖性病变中起着正向调控作用。

  • 标签: 翼状胬肉 Importin13 P63 ABCG2 CD133
  • 简介:目的:探讨中重度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行不同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效果.方法:将中重度30例肺内/30例外源性ARDS患者分别行2h、4h俯卧位通气,观察患者APCHEII评分,氧合指数、胸片吸收情况、心率、平均动脉压、脱机拔管时间,出ICU时间.结果:四组患者APCHEII评分、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源性ARDS患者行2h、4h俯卧位通气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指数,4h组较2h组氧合指数改善、胸片吸收情况更明显,4h组在脱机时间、转出ICU时间均优于2h组(P<0.05);肺外源性ARDS患者行2h、4h俯卧位通气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指标,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优于肺内源性ARDS患者(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中重度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病情,其对肺外源性ARDS患者效果更好,2h俯卧位通气即能取得较好效果,而肺内源性ARDS患者需更长时间俯卧位通气改善病情且预后较差.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俯卧位通气 氧合指数
  • 简介:M2型丙酮酸激酶是近年来发现一种器官非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在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M2型丙酮酸激酶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宫颈癌中表达情况、致癌机制以及应用前景等。

  • 标签: M2型丙酮酸激酶 宫颈癌 癌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