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椎旁肌间隙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5月-2021年05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8例(行传统后正中治疗)和观察组38例(行椎旁肌间隙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VAS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椎旁肌间隙微创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手术效果,减轻患者疼痛,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手术 脊柱胸腰段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uperpath半髋置换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初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接受的20例年龄高于80岁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均给予superpath行半髋置换。术后随访6个月至12个月。观察患者的harri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早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p

  • 标签: 股骨颈骨折,superpath入路,半髋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予以甲状腺结节患者经胸乳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中选取本院在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7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以1:1形式均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开放甲状腺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经胸乳腔镜甲状腺手术治;比较不同手术方案下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住院时间及疼痛程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 甲状腺结节 疼痛程度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比经胸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8例状腺结节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给予对照传统手术,给予观察组经胸腔镜甲状腺手术,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甲状腺结节患者实施经胸腔镜甲状腺手术,疗效显著,能够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经胸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 传统手术 甲状腺结节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 目的:本研究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Wiltse肌间隙结合伤椎置钉治疗,探究其治疗效果。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分析不同方式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72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给予对照组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给予观察组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并对两组的脊髓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发生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脊髓神经功能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20世纪后期,西方教育界对教育模式进行前所未有的研究并提出了基于行动的行为主义、基于人客观发展的认知主义、基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建构主义等,各种模式各有优劣,其中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的观点是: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利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这一活动的过程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有选择地接受、并加以理解和运用,从而获得新知识。该理论更多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界引起极大反响,本文以该理论的模式为依据研究数列求和问题,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 标签: 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 裂项 数列求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经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疗效。方法 研究共计纳入93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均由我院近1年收治,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传统后外侧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47例)经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疗效佳,患者恢复好,并发症率低,较为安全。

  • 标签: 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 经微创Supercap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 传统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胸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不使用膨胀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膨胀液组使用膨胀液来建立手术操作空间,剥离器组采用自制改良皮下剥离器。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分析,围手术期指标、生命体征、疼痛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剥离器组在手术用时、引流时间及引流量均优于膨胀液组(P<0.05);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生命体征变化、术后6 h、 12 h及24 h的疼痛评分的比较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明显少于膨胀液组28%(P<0.05)。结论腔镜下经胸甲状腺切除术不使用膨胀剂安全可行,且能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可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胸腔镜 甲状腺切除术 膨胀液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在治疗臂丛根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2014年2月-2017年6月,治疗臂丛根性损伤患者8例,男7例,女1例,年龄21~55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摩托车祸伤2例,电动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2例,爆炸伤1例;臂丛损伤类型:全臂丛根性撕脱5例,第5、6颈神经根性撕脱2例,第5~7颈神经根性撕脱1例;左侧3例,右侧5例。8例患者术前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肌电图、MRI)诊断为臂丛根性撕脱伤,并于手术中证实,手术时间为伤后25 d~6个月,平均3个月。对8例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患者采用后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以恢复其肩关节外展功能。术后4周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出院后患者通过门诊及微信进行随访。结果术后8例获得12~26个月的随访,术后2~5个月受区肌肉均可记录到新生电位,末次回访,肩外展功能恢复至55°~65°,冈上、下肌肌力M4为5例, M3的3例,动力神经供区未明显出现运动功能受损表现。结论后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可取得较稳定、可靠、快捷的疗效。

  • 标签: 臂丛 副神经 后入路 神经移位 肩胛上神经 根性撕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中髂动脉困难治疗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9年3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手术治疗的275例合并髂动脉病变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临床资料,对于存在困难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手术,分析困难情况类型的发生率、处理措施以及效果。结果275例患者均接受腔内修复术,其中78例(28.3%)存在髂动脉困难,其中髂动脉轻度狭窄29例(10.5%),重度狭窄7例(2.54%),闭塞3例(1.09%),扭曲39例(14.2%),对于血管扭曲者使用超硬导丝纠正髂动脉成角,对于髂动脉狭窄者进行球囊扩张、对于严重狭窄无法通过者通过侧腹膜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后支架置入等处理后均成功实施腔内修复。结论血管病变会导致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困难,根据不同困难进行相应的处理后行腔内修复术,均可以获得成功,远期通畅率较好。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髂动脉闭塞 髂动脉狭窄 腔内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单一腹直肌旁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44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1~72岁[(41.3±8.4)岁]。均采用单一腹直肌旁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价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40例患者获随访,4例患者失访,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30.5±6.4)个月]。手术时间为45~150 min[(111.2±20.6)min],术中出血量为200~1 200 ml[(398.5±78.5)ml]。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0~16周[(11.8±3.3)周]。末次随访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优29例,良7例,中3例,差1例,解剖复位率为90%。末次随访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价标准评定:优27例,良6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为83%。1例发生异位骨化,未对髋关节功能造成影响,未予特殊处理;1例异物反应,给予抗感染治疗最终得到控制,于术后1年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3例轻度骨关节炎,给予口服消炎镇痛药物后缓解。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痊愈。结论单一腹直肌旁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可以兼顾柱、四边体及后柱,同时髋臼复位及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下区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在可切除胰头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79例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可切除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动脉优先组(动脉优先组,48例)和常规组(常规组,31例)。动脉优先组为在结肠下区先探查肠系膜上动脉,判断肿瘤可切除后切断肿瘤血供,再切除肿瘤,并常规吻合。常规组行传统的根治性PD。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个数、切除标准、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术后并发症(胰瘘、胃排空障碍、腹腔出血、胆瘘、腹泻等)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化疗情况。采用门诊和(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动脉优先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400 ml比600 ml,P=0.005),术中输血率明显下降(39.6%比64.5%,P=0.030),淋巴结清扫个数明显增加(19个比13个,P=0.024),R0切除率明显提高(83.3%比58.1%,P=0.013),但腹泻发生率明显增加(39.6%比16.1%,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脉优先组和常规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均为19个月,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2.0%、39.5%、28.5%和64.1%、33.7%、15.4%,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和12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动脉优先组患者的1、2、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提高(61.2%、39.5%、25.9%比46.0%、21.3%、7.1%,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下区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可提高R0切除率,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减少复发,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入径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儿童医院接受静脉化疗的13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儿的资料,化疗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头臂静脉(BCV)技术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术,导管头端位置由术中DSA透视下确认。13例患儿均采用右侧BCV,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2例(92.31%)1次穿刺成功,仅1例需两次穿刺成功。TIVAP留置时间为(678±105)d。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7.69%(1/13),仅1例患儿出现导管功能障碍,表现为无法抽回血伴推注困难。所有患儿未发生误穿动脉、血/气胸等即刻/早期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RT)、TIVAP相关感染、导管异位/打折等严重/远期并发症。本研究初步表明,超声引导下穿刺BCV这一新的技术在患儿TIVAP植入中是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头臂静脉 超声引导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可行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耳廓后沟和经口腔前庭单孔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2021年6—8月开展的10例经耳廓后沟单孔腔镜甲状腺手术病例(耳后组)和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同中心开展的21例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病例(口腔组)的资料。耳后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48.2±13.9)岁(范围:28~67岁);口腔组男性5例,女性16例,年龄(31.3±8.2)岁(范围:21~49岁)。两组患者均接受单侧腺叶+峡部切除。耳后组通过耳后沟处长3 cm单孔切口建腔,置入“手套式”套管,保留肩胛舌骨肌,左右拉开胸锁乳突肌和颈肌,暴露并连续完整切除甲状腺单侧腺叶及中央区淋巴结。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耳后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口腔组[(256.8±77.0)min比(201.2±54.9)min,t=2.31,P=0.028],耳后组术后24 h C反应蛋白较术前增幅低于口腔组[8.58(13.24)mg/L比46.24(48.88)mg/L,Z=-4.311,P<0.01]。耳后组与口腔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无差异[2(5)枚比2(3)枚,Z=-0.326,P=0.759]。耳后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与经口腔前庭相比,经耳廓后沟单孔腔镜甲状腺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将切口隐蔽至耳后,解剖量小,能达到肿瘤连续完整切除。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经口腔前庭入路 耳廓后沟 单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6例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复发的预测价值,并采用Bootstrap自助抽样法(抽取1 000次)作为验证集进行内部验证。结果646例患者术后的随访时间为(48.4±16.6)个月(28.6~57.6个月),其中82例(12.7%)患者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袭性肿瘤(OR=6.616,95%CI:3.287~13.317)、肿瘤增殖(OR=8.842,95%CI:4.390~17.807)、肿瘤最大直径大(OR=7.878,95%CI:4.530~13.699)是影响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肿瘤全切除(OR=0.019,95% CI:0.003~0.100)是术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均P<0.01)。ROC结果显示,上述因素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95~0.966),灵敏度为81.71%,特异度为94.86%。内部验证显示AUC为0.929 (95%CI:0.893~0.964)。结论肿瘤直径大、侵袭性肿瘤、肿瘤增殖及肿瘤不完全切除是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预测肿瘤复发的效能较高。

  • 标签: 垂体肿瘤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复发 危险因素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6例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复发的预测价值,并采用Bootstrap自助抽样法(抽取1 000次)作为验证集进行内部验证。结果646例患者术后的随访时间为(48.4±16.6)个月(28.6~57.6个月),其中82例(12.7%)患者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袭性肿瘤(OR=6.616,95%CI:3.287~13.317)、肿瘤增殖(OR=8.842,95%CI:4.390~17.807)、肿瘤最大直径大(OR=7.878,95%CI:4.530~13.699)是影响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肿瘤全切除(OR=0.019,95% CI:0.003~0.100)是术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均P<0.01)。ROC结果显示,上述因素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95~0.966),灵敏度为81.71%,特异度为94.86%。内部验证显示AUC为0.929 (95%CI:0.893~0.964)。结论肿瘤直径大、侵袭性肿瘤、肿瘤增殖及肿瘤不完全切除是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预测肿瘤复发的效能较高。

  • 标签: 垂体肿瘤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复发 危险因素 预测
  • 作者: 苟维杰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1-09-17
  • 出处:《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21年2期
  • 机构: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中医医院 62830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应用中间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20年12月70例结肠癌患者为本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侧组、中间组,组接受外侧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后组接受中间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中间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与外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间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外侧组(P<0.05);中间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低于外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86%(P<0.05)。结论:中间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中间入路法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 结肠癌 手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脾脏后外侧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巨脾患者临床资料。共组48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5.8岁。根据手术分离脾脏分为研究组(n=26):采用改良脾脏后外侧,脾蒂最后处理;对照组(n=22):经,建立脾蒂后隧道,脾蒂优先处理。比较两组患者脾切除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等指标和术后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随访预后。结果两组患者脾切除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50.2±15.1)ml、中转开腹2例(7.7%)、术中输血1例(3.8%),优于对照组的(160.1±40.3)ml、7例(31.8%)、5例(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9例(34.6%)术后发生并发症,优于对照组的13例(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15个月,研究组20例(76.9%)患者发生血小板增多症,7例(26.9%)门静脉血栓;对照组17例(77.3%)患者发生血小板增多症,6例(27.3%)门静脉血栓。结论改良脾脏后外侧分离脾脏用于腹腔镜巨脾切除安全可行。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高血压,门静脉 脾切除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胸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不使用膨胀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膨胀液组使用膨胀液来建立手术操作空间,剥离器组采用自制改良皮下剥离器。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分析,围手术期指标、生命体征、疼痛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剥离器组在手术用时、引流时间及引流量均优于膨胀液组(P<0.05);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生命体征变化、术后6 h、 12 h及24 h的疼痛评分的比较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明显少于膨胀液组28%(P<0.05)。结论腔镜下经胸甲状腺切除术不使用膨胀剂安全可行,且能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可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胸腔镜 甲状腺切除术 膨胀液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