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检测现状。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选取本地3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快速血糖仪(便携式),以自行设计的“自我检测现状调查表”调查患者血糖自我检测现状。结果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良好者仅占20﹪(60/300);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检测现状监测频率、时间不科学者占80.33﹪(241/300),未明确血糖控制目标者占30.67﹪(92/300),未妥善保管血糖仪、血糖试纸者占24.67﹪(74/300),未正确操作血糖仪者占23.33﹪(70/300);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检测主要影响因素为不够重视自身疾病,仪器、试纸保管知识缺乏,嫌麻烦、觉得没有必要。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监测的依从性,有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血糖自我检测 现状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中血糖和年龄及其性别的关系,进而比较男女血糖异常率与年龄及其性别的关系。方法对459名健康体检者血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男性高于女性。血糖异常率也增加,且男性高于女性。结论血糖均值和异常率与年龄成正相关。血糖异常率与性别有关。

  • 标签: 血糖 职工 健康生活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分析甘油三酯和血糖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00例健康体检者,男性1682人,女性818人,分六个年龄组,用酶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糖和甘油三酯。结果<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0岁血糖异常的比率分别为13.2%、34.3%、41.2%、30.6%、27.7%、16.7%,甘油三酯异常的比率分别为17.9%、40.9%、44.1%、37.1%、36.1%、27.8%,两者异常的比率分别为7.18%、23.8%、29.8%、18.8%、19.4%、11.1%。结论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与生活习惯、工作性质和年龄结构有一定关系;高血糖、高血脂有年轻化的趋势。提倡人们健康合理饮食,早期发现和干预高血脂、高血糖,对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血糖 甘油三酯 联合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的血糖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新生儿窒息于生后即刻及48小时采用血糖试纸法测定血糖水平。结果窒息程度越重,血糖异常发生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轻度新生儿窒息血糖异常以低血糖为主,重度新生儿窒息血糖异常以高血糖为主。结论对窒息新生儿要定期监测血糖,特别是重度窒息者,应将血糖监测作为常规判断病情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 标签: 新生儿 窒息 低血糖 高血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静脉血与末梢血的检验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告知体检者详情并取得同意的情况下,分别用两种方式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对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比,两组在MCH以及HCT指标含量上无明显化差异,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静脉血检验组的Hb、RBC、MCHC以及PLT指标含量均比末梢血检验组高,两组存在明显化差异,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静脉血检验组在MCV以及WBC指标含量均比末梢血检验组低,两组存在明显化差异,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两种检测方式在检验结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静脉血检测方式能够将血样中的各项指标检测的更加显化,值得在检验科室中推广。

  • 标签: 血常规检测 末梢血 静脉血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临床分析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血液采集位置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1例、实验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血采集的方式,对血常规进行检测;实验组患者采用末梢血采集的方式,对血常规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分析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液采集0min、10min、30min后,其血小板和白细胞指标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末梢血采集具有可靠性、稳定性强的特点,具有临床分析价值。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常规CRP>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我院门诊儿科1244例患儿,采集末梢指血,用免疫荧光法进行全程CRP检测,同时做血常规检查,观察比较CRP浓度、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检测结果。结果CRP与WBC检测结果相符者782例(62.9%),不相符者462例(37.1%);其中CRP升高367例(29.5%),WBC升高230例(18.5%),CRP与WBC皆升高者114例(9.2%),CRP升高而WBC正常者200例(16.1%),CRP升高而WBC降低者19例(1.5%),明显高于单一检测血常规的结果。结论全程CRP与血常规联合检测,能早期及时发现感染患儿,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以及对抗感染治疗效果判断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全程C反应蛋白 血常规 儿科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和血常规检测结果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门诊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末梢血组60例,静脉血组60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液标本,记录不同时间点的结果(0min、10min、30min)。比较末梢血组和静脉血组0min、10min、30min的白细胞、血小板检测结果。结果末梢血组0min和30min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明显,P<0.05,0min和10min、0min和30min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差异不明显,P>0.05。静脉血组0min、10min、30min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和末梢血对比,静脉血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更有利于维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探究的是末梢血与静脉血样本在血常规检验中对检测结果影响中的应用分析。通过不同的采集部位,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误差的发生,确保检验结果精确而可靠。方法:本文将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该时间段本院采集的120例血液样本,再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成同等份的两个组,设置不同的采集方式和不同部位。以了解末梢血及静脉血是否会对血常规检查的影响。根据检验结果汇总和比较,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末梢血液及静脉血液对血液常规检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使用静脉血液时,能更好地改善血液检查的精度,对诊断和治疗患者病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论:由此可见收集静脉血比末梢血液更能确保检测的精度,并且在采血过程中不会引起疼痛、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感染,确保病人对采血的满意度,还能够为临床医学提供有价值的精准数据。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末梢血与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对末梢血与静脉血样本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血常规检验的对象80例,根据采血位置的不同将选取的所有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进行末梢血血常规检验,乙组患者进行静脉血血常规检验,观察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检验患者的影响。结果:研究显示,采血位置不同,检验者的HCT、PLT、Hb、RBC、WBC、MCV水平之间存在差异,且乙组实验者的水平高于甲组,两组实验者在满意度、感染率发生方面存在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两种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均有一定价值,使用静脉血样本的方式可更好的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感染率及疼痛程度,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样本 血常规检验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末梢血、静脉血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本次选择2020.1-2021.5作为研究截取时间,入组常规体检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指标检验,比对分析:血常规指标及静脉血不同时间段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末梢神经血、静脉血检验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指标无明显差异性(P>0.05),末梢神经血、静脉血白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水平、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指标差异较大(P<0.05),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变化差异具备较大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相近(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血指标结果更加准确,但对于无法实施静脉血采集的人群可应用末梢血进行检测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末梢血、静脉血两种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来探讨两种采血方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200例样本均选自于2021.1——2021.6之间,均为于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将这200例样本随机性的划分为两个组别,并给予不同采血方式,分别为末梢血组(100例,采取末梢血)、静脉血组(100例,采取静脉血)。比较两组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静脉血组的平均HCT指标、平均Hb指标、平均PLT指标和平均RBC指标均高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的平均WBC水平低于末梢血组,组间相较P<0.05;两组患者的MCV水平、MCH水平和MCHC水平相较P>0.05。结论:末梢血、静脉血两种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检验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血常规检测中采取末梢采血法与空腹静脉采血法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60例血常规检测患者,根据采取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末梢采血法,实验组采取空腹静脉采血法,并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在不同时间内,实验组较对照组RBC、PLT、HCT、WBC等指标水平更为优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腹静脉采血法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与末梢采血法相比,对各项指标结果的检测更为准确,可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参考。

  • 标签: 空腹静脉采血法 末梢采血法 血常规
  • 简介: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7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现实生活中气温变化的实际情况,认识温度计;了解表示温度的单位——摄氏度,能正确读写温度;会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感受零度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初步理解零上和零下温度是相反意义的量。2.过程与方法: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结合实际生活中气温的变化体验零摄氏度的重要性,做好负数学习的前期渗透;在学生的实践亲历与合作探究过程中直观感受温度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

  • 标签: 实录评析 教学实录 温度教学
  • 简介:【 摘要】: 目的 比较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 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上选择合理、准确的检测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 164 例 作 为本次的 研究对象,并将患者按照血糖水平不同分为 1 组( n=34 )、 2 组( n=32 )、 3 组( n=35 )、 4 组( n=31 )以及 5 组( n=32 )。 所有患者 均采集手指末梢全血 2份, 1份采用快速血糖检测,另 1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比较两种仪器检测所有观察对象 的血糖水平。结果 1 组、 2 组、 3 组、 4 组以及 5 组患者经过血糖检测血糖水平均略低于生化仪测定值,但是,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血糖检测效果上比较差异较小,建议可将快速血糖仪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测,但需定期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对比,以确保血糖检测的准确度。

  • 标签: 快速血糖仪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血葡萄糖 准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上选择合理、准确的检测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6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将患者按照血糖水平不同分为1组(n=34)、2组(n=32)、3组(n=35)、4组(n=31)以及5组(n=32)。所有患者均采集手指末梢全血2份,1份采用快速血糖检测,另1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比较两种仪器检测所有观察对象的血糖水平。结果1组、2组、3组、4组以及5组患者经过血糖检测血糖水平均略低于生化仪测定值,但是,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血糖检测效果上比较差异较小,建议可将快速血糖仪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测,但需定期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对比,以确保血糖检测的准确度。

  • 标签: 快速血糖仪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血葡萄糖 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