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部胆管癌(HCC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根治性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其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首诊时通常已处于中晚期,大多数患者往往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机会,预后极差。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化疗、放疗、胆道引流、光动力疗法、纳米刀消融、胆管腔内射频消融、肝移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的优化、组合,使得不可切除的HCCA患者预后得以明显改善。在胆道引流的基础上进行化疗、放疗、光动力疗法、胆管腔内射频消融可延长胆道通畅时间,纳米刀消融可在保护管道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消灭肿瘤细胞,肝移植术为不可切除的HCCA患者提供了可能治愈的机会,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则为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突破点。结合文献及本团队的临床经验,本文就不可切除HCCA的治疗手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论述,为临床治疗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胆管肿瘤 治疗应用 肝门部胆管癌 不可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腹侧肝脏切除手术处理复杂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肝腹侧肝脏切除手术治疗的8例复杂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行ⅣB段部分切除5例,ⅣB段+Ⅴ段部分切除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住院死亡,1例出现膈下感染、腹腔积液,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和腹腔穿刺引流后治愈。术后随访时间5~90个月,所有患者疗效评估均为优。术后胆管造影及MRI复查未见肝内胆管狭窄。结论肝腹侧肝脏切除可充分显露一、二级胆管,有效处理复杂的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建立通畅的胆肠引流通路。

  • 标签: 胆管 医源性疾病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培冬酶化疗后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2018年7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6例培冬酶化疗后胰腺假性囊肿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6例患儿中男4例、女2例,发病年龄9.5(5.8,13.0)岁,培冬酶总使用次数为2.5(2.0,3.5)次,最后1次应用培冬酶至出现胰腺炎时间为11.0(9.0,17.2)d,腹痛是胰腺炎最主要的表现(6例)。发生胰腺炎至发现胰腺假性囊肿的时间为42.5(35.0,129.5)d。6例患儿发现胰腺假性囊肿时均无临床症状,予保守治疗,有1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间断进食后腹胀或恶心。6例患儿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均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增大。有3例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壁穿刺引流术,术后10 d至4个月囊肿消失;3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十二指肠乳头引流术,其中有1例因胰管狭窄引流未成功,行外科手术治疗,另外2例分别在术后1、3个月囊肿消失。有1例ERCP经十二指肠乳头引流患儿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对症治疗后好转,余5例未见并发症。结论儿童培冬酶化疗后胰腺假性囊肿病程初期可能没有症状,要结合培冬酶化疗史、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没有症状的假性囊肿首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假性囊肿增大,要根据囊肿与主胰管是否相通选择不同方式的内镜治疗。

  • 标签: 胰腺假囊肿 儿童 培门冬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妊娠10~14周在门诊无痛人流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对180例孕10~14周患者,在门诊行无痛人流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0例患者的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孕10~14周患者可在门诊实施无痛人流术,手术时间短,患者无痛苦,不需住院。对患者更人性化,医院也减小住院占床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孕10~14周 门诊无痛人流 并发症
  • 简介:    肝硬化脉高压性胃病组与非肝病慢性胃炎组Hp感染情况比较,本研究显示肝硬化脉高压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27.3%,肝硬化脉高压胃病患者目前尚无常规作幽门螺杆菌治疗依据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性胃病 肝硬化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胆管癌病人的术前术后观察及护理。方法从我科收治的肝胆管癌病人中选取30例进行分析研究,在术前和术后均做好各项护理。结果本组病人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未发生一例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23.20±4.39d。结论对肝胆管癌病人进行精细术前术后观察及护理能显著的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护理 术前 术后
  • 简介:摘要目前,外科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肝部胆管癌的手段,但其疗效尚无法令人满意,患者预后整体不佳。近年来,肝部胆管癌的临床认知、诊断及治疗策略已有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许多争议和焦点问题,且在临床指南中缺乏基于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统一意见。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手术的合理选择与患者预后,也是目前开展多中心研究异质性的主要来源。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希望为未来相关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 标签: 胆道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原因,阐述机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根据药品说明书、临床药理学知识及文献资料,对我院2007年1-12月诊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所审核处方的3.42%,不合理用药主要反映在药物配伍不合理、重复用药、给药方法不合理、选用溶媒不合理、选药不合理方面。结论:这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是临床医生对药物知识的缺乏所致,药学人员应向临床药师职能转化,向医生提供更多的药学知识,指导医生和病人合理用药,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合理用药 门诊处方 分析
  • 简介:作者简介韦邦宁(19768-),壮族,籍贯广西大化县,学士学位,肝胆外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治。摘要目的对肝部胆管癌术前减黄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肝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年龄(岁)×3+TB(umol/L)>450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术前减黄分为两组,对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年龄(岁)×3+TB(umol/L)>450的患者共有62例,其中34例(548%,34/62)进行了术前减黄,28例(452%,28/62)未进行术前减黄,平均减黄时间为14d,减黄后的TB水平与未减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8%(36/62),减黄组为559%(19/34),未减黄组为607%(17/2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0d内总体死亡率为113%(7/62),减黄组为118%(4/34),未减黄组为107%(3/2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减黄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总体生存率不相关。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改善肝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肝功能水平;术前是否减黄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总体死亡率不相关。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术前胆道引流 肝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祛除诱因、保护肝脏、对症支持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二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效果好,安全性高,方法便宜,是临床治疗肝性脑病的最佳选择。

  • 标签: 肝性脑病 门冬氨酸鸟氨酸
  • 简介: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看病不再是单纯的到医院打针吃药,而是要求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满足。这对医疗护理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体护理程序的临床应用,要求护士不仅要打好针发对药,而且要给就医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提供一些相关的疾病防治常识,还要使患者对治疗获得心理上的认同。作为、急诊护士,面对的就诊者结构复杂、病情多样,接触的危、重、急甚至有传染性的病员较多,必须能更深刻的领会整体护理的理念做好护理服务工作。对此,我们体会如下。

  • 标签: 整体护理程序 急诊护理工作 医疗服务水平 急诊护士 服务质量 医疗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物质(SP)在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肠黏膜中的表达。方法: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只,实验组15只。脉高压模型制备对照组仅暴露并游离门静脉主干及左肾上腺静脉。造模2w后分别检测两组的门静脉压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肠黏膜组织VEGF、P物质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2w实验组大鼠腹壁血管、肠系膜血管扩张较对照组明显,实验组大鼠有1只可见腹腔内有少量腹水生成,余大鼠及对照组未见明显腹水生成。实验组大鼠门静脉压力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结肠部位VEGF、P物质的表达及小肠部位P物质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肠部位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高压症肠黏膜病变(PHE)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VEGF、SP可能参与了PHE的发生发展。

  • 标签: 门脉高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物质 小肠 结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本院2010—2011年度门诊、急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2011年度门诊、急诊抗菌药物处方共计7890张,由本院自行组建的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药师小组对这些、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所抽取的抗菌药物处方7890张中,存在不合理应用的抗菌药物处方共343张,不合理抗菌药物率4.35%。经回顾性总结发现,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问题主要在6个方面,主要是抗菌药物使用不符(13.12%),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不正确(16.03%),抗菌药物溶媒使用不当(18.95%),存在药物拮抗(16.91%),使用剂量不正确(19.53%),静脉滴速不合理(15.45%)。结论经调查,本院的、急诊抗菌药物处方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应该继续加大对本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的临床监查力度,严格规范本院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并同时提高本院临床医生的培训,降低、急诊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

  • 标签: 门诊 急诊 抗菌药物 不合理处方 调查分析
  • 简介: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人社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意见》,要求规范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工作。《意见》提出,机构绩效评价以社会效益、服务提供、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为一级指标。人员绩效评价应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内容。

  • 标签: 绩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疗卫生机构 指挥 服务质量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门急诊输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发生原因,提出一系列的护理对策,以防范护理差错事故及提高输液安全性。方法针对老年患者门急诊输液中存在易出差错、穿刺难、易漏针、易交叉感染、输液反应感知困难等问题,通过改善输液环境、加强院感管理和静脉输液技术培训、加强巡视和观察等,实现安全输液。结果有效降低了老年患者门急诊输液安全隐患,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结论对老年患者门急诊输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能防范护理差错事故及提高输液安全性。

  • 标签: 静脉输液 静脉内/护理 门诊医疗/组织和管理 老年患者
  • 简介:目的观察活体时肝部胆管腔内射频消融能否形成凝固区,探讨肝部血流对凝固区大小的影响。方法从6头健康家猪选取14个肝部胆管靶点,分为非肝阻断组和肝阻断组,每组7个胆管靶点。将单极电极针13mm裸露部分置入胆管腔内,输出功率5w,消融时间4min。病理检查胆管和邻近肝组织改变。结果两组剖面均可见半椭圆形灰白色凝固区,凝固区周围有明显的暗红色环状带。光镜下凝固区胆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变性、坏死;肝组织变性;暗红色环状带为肝组织出血。非肝阻断组和肝阻断组凝固区平均长轴直径分别为(13.29±1.38)mm、(13.29±1.1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P〉0.05);凝固区平均短轴直径分别为(3.14±1.07)mm、(4.57±0.9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1,P〈0.05)。结论活体时肝部胆管腔内射频消融可形成典型的射频消融区。肝部血流影响凝固区短轴直径,不影响凝固区长轴直径。

  • 标签: 射频消融 胆管腔内 肝门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