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9 个结果
  • 简介:尽管针对洞庭湖沉积中重金属的研究工作较多,但是针对其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工作比较少见。基于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对洞庭湖9个具有代表性监测点位的采样分析以及相关监测历史资料的收集,采用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了洞庭湖表层沉积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中Cd、Hg、As、Cu和Pb的含量分别为0.60~20.7mg·kg-1、0.090~0.640mg·kg-1、10.4~83.7mg·kg-1、17.9~70.9mg·kg-1和16.9~95.8mg·kg-1,其大小顺序为Pb〉Cu〉As〉Cd〉Hg。洞庭湖表层沉积中重金属单因子生态风险程度顺序为Cd〉Hg〉As〉Pb〉Cu,Cd和Hg为主要重金属风险污染,其中Cd为首要污染;全湖RI值在117.10~589.80之间,平均289.99,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根据Hakanson提出的分级标准,南洞庭湖区Cd具有极高的生态风险,全湖生态风险程度为中。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除Hg外,其它重金属生态风险均有一定上升,其中以Cd的上升趋势较明显,全湖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由低生态风险上升到中生态风险,提高了一个等级。因此,洞庭湖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应以湘江和资水的Cd为重点。

  • 标签: 重金属 污染 生态风险 变化趋势 洞庭湖 表层沉积物
  • 简介:河蚬作为原产并广泛分布于我国及东南亚的双壳类淡水软体动物,是我国众多水域的底栖优势种。河蚬对水体污染具有较强累积能力,已成功用于水体沉积生物富集及生物毒性效应研究。但应用于沉积毒性鉴别评估(TIE)研究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标准指标测定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此,本研究在调查底栖生物在我国沉积毒性研究的基础上,以河蚬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我国生态分布等生物学背景,系统分析其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生物富集特征以及相关生物毒性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河蚬作为我国特色的沉积毒性鉴别评估(TIE)受试生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河蚬 底栖生物 生物累积 毒性效应 沉积物
  • 简介:西葫芦(CucurbitapepoL.)对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氯化的超强吸收能力已被证实,意味其具有指示区域土壤持久性有机氯化污染状况的潜能。本研究采用农田小区试验,考察了西葫芦不同组织器官(根、过渡茎、茎、叶和果实)在6个生长期对有机氯化的累积吸收行为;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分析了种植土壤及西葫芦各组织器官中的21种有机氯农药(OCPs)和18种多氯联苯(PCBs)。结果表明,西葫芦可将根吸收的OCPs和PCBs传递到过渡茎和茎。不同生长期采集的西葫芦根、过渡茎和茎中的OCPs和PCBs浓度基本稳定,无明显生物稀释效应,且此3个组织器官中OCPs和PCBs的分布模式与土壤中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因此,可以用西葫芦根和茎中持久性有机氯化的浓度指示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氯化的污染水平,根和茎的采样时间可以不受西葫芦生长期的限制。

  • 标签: 多氯联苯 有机氯农药 土壤 西葫芦
  • 简介:武汉作为中国氟化工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其水环境中全氟及多氟类化合(PFASs)污染情况对评估该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至关重要。采集了武汉城区10个污水处理厂进、出口污水和19个地表水样品,利用HPLC-ESI-MS/MS技术分析研究该区域水环境中PFASs污染水平及其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武汉地区的污水和地表水样品中,PFASs污染均以短链同系全氟丁酸(PFBA)和全氟丁基磺酸(PFBS)为主。污水处理厂进、出口污水中PFASs总浓度分别为11.8~12700ng·L^-1和19.1~9970ng·L^-1。在城区15个湖水样品中,PFASs总浓度为21.0~10900ng·L^-1;在流经城区的4个江水样品中,PFASs总浓度为4.11~4.77ng·L^-1,比湖水样品中PFASs浓度水平低1~2个数量级。与污水中PFASs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各湖泊水样中PFASs总体水平呈现汉口〈汉阳〈武昌的趋势,表明城市工业布局与人口密度程度直接影响城市PFASs污染空间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水环境中PFASs污染以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基磺酸(PFOS)为主不同,武汉地区水环境中PFASs污染以短链同系为主,表明短链替代效应已经渐渐在中国化工领域出现,中国全氟行业在响应国际组织规范和建议的基础上做出了实质性进展。然而,对于短链PFASs的污染特征、迁移运输以及生态风险等科学问题,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全氟及多氟类化合物 武汉 水环境 分布
  • 简介:以浑河水系表层沉积为研究对象,应用筛分水平浓度法初步探讨了浑河沉积中4种重金属(铜、铅、锌和镉)沉积物质量基准推荐值。结果表明,筛分水平浓度法获取的浑河沉积铜、铅、锌和镉的质量基准分别为46.69、39.18、140.03和0.54mg·kg-1(以干质量计)。通过与不同国家及地区指定的重金属质量基准推荐值以及本地区采用其他方法推导的重金属基准推荐值进行比较,推算出本研究获取的4种重金属沉积物质量基准推荐值接近所有数据的中间值。由于本研究中用于推导沉积物质量基准的数据相对较少,导致获取的沉积重金属质量基准推荐值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 标签: 重金属 沉积物质量基准 筛分水平浓度法
  • 简介:近年来淄博市由于加强了对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污染物排放企业脱硫除尘的监管,可吸入颗粒和二氧化硫浓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燃煤量和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使氮氧化浓度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使淄博市的空气污染程度在一、四季度高于二、三季度;同时污染浓度和风速、湿度呈负相关,和温度、气压呈正相关。

  • 标签: 空气 主要污染物 变化趋势 气象条件 相关性
  • 简介:内分泌干扰(EDC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具有憎水性、低剂量效应和半衰期长等特征,在全球的土壤/沉积中已被广泛检测到,并发现已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文重点综合评述了近10年来土壤/沉积中EDCs的来源、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吸附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EDCs来源涉及农业、工业和生活等多个方面;空间分布上,一般呈近海地区沉积中EDCs浓度水平较河流底泥及土壤低,而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土壤/沉积中EDCs浓度亦较高;EDCs的吸附受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EDCs自身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一般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成熟度、土壤颗粒的比表面积与其吸附能力呈正相关,黏土矿物类型对EDCs的吸附也有重要的影响;EDCs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疏水性和结构特征有关;温度升高和溶液pH值增加都不利于EDCs的吸附,而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对其吸附起着促进作用。土壤/沉积对EDCs的吸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对其吸附特性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内分泌干扰物 土壤或沉积物 环境分布 吸附特征
  • 简介:水体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能够影响鱼类性别决定过程,对鱼类产生明显的雌、雄性化效应.为深入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对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介绍了鱼类性别决定基因SRY和DMY基因在鱼类性别决定中的作用,以及Sox、DMRT、CYP和Vasa、Dax1、Foxl2等鱼类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对鱼类性别决定的调控作用,综述了各类环境内分泌干扰引起的鱼类雌、雄性化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内分泌干扰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作用机制,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 标签: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鱼类 性别决定 基因
  • 简介:首先利用空气质量地面监测数据,对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推测出京津冀地区西南部北京、邯郸、石家庄、邢台、保定、衡水6城市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大气污染异地输送。然后,利用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重点对北京的输入性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其输入路径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揭示出保定至衡水间的区域是北京输入性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地。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输入性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其输入路径的分析,也可以参照对北京的分析过程同理进行。

  • 标签: 京津冀 大气污染 气流轨迹 异地输送 聚类分析
  • 简介:生物促进剂(VB591和BiNutrix-ww)可不断释放营养素,以保证微生物的健康生长,有助于加快微生物矿物化过程,促进有机污染分解,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在采集的油田废水中分别投加这两种微生物促进剂,与参照对比水样按相同条件进行了曝气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促进剂能使废水中COD和石油类的去除率大大提高,处理时间也大大缩短.

  • 标签: 微生物促进剂 采油污水 污水处理 有机污染物 分解 水体净化
  • 简介:水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领域中重要的问题之一,如何高效的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环保界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生物工程在废水净化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当前废水净化中生物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生物工程 废水净化 生物降解
  • 简介:生物吸附法处理水体中的重金属进行了分析,得出微生物对重金属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机理比较复杂,与离子交换有密切关系;常用吸附等温线评价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由于研究的历史比较短,生物吸附的工艺应用、机理分析、生物粒化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使其应用于工业生产。

  • 标签: 生物吸附法 水体 微生物 重金属 离子交换
  • 简介:为明确生物炭对植物的毒性效应,以石英砂+生物炭水浸提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剂量生物炭对小麦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剂量(0.0、10.0、20.0、40.0、80.0、160.0g·kg^-1)生物炭水浸提液处理下,虽然小麦发芽率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根、芽生长表现出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且在160.0g·kg^-1时抑制率最大,分别为18.11%和22.22%。在幼苗的生长期(11d),高剂量生物炭对幼苗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160.0g·kg^-1处理下抑制率显著增加至55.59%(P〈0.05)。此外,当生物炭剂量较低时,小麦幼苗根、叶中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增加;随生物炭剂量的增加,3种抗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幼苗生长出现生理损伤,表现出明显植物毒性效应。

  • 标签: 生物炭 小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生理损伤
  • 简介:介绍了生物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状况,根据我国油气田环境污染治理现状,提出了生物技术在我国油气田环境污染治理中重点研究的方向和步骤以及应用前景。

  • 标签: 环境污染治理 油气田 生物技术 应用状况 步骤 方向
  • 简介:量热式酶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环境现场快速检测及实际试样具有优势。介绍了量热式酶生物传感器的量热检测和热放大原理以及组成、测试装置等关键技术,其中热放大的应用可从根本上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水平;综述了量热式酶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涉及的酶源、富集处理等环节;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分析并展望了量热式酶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等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量热式生物传感器 酶抑制 重金属 农药残留
  • 简介:利用自主研发的固定化生物修复制剂开展溢油污染岸滩生物修复现场试验,以期解决传统干粉/液态生物修复制剂在溢油污染岸滩难于现场应用的实际问题。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为期123d的修复过程中,投加的两种固定化生物修复制剂对油砂石油烃降解效果显著,去除率分别为73%和69%,且潮间带修复效果最佳;从微生物活性的角度看,投加固定化生物修复制剂的油砂中石油烃降解菌总数迅速增加,修复中后期仍可维持在107个/L;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可知,投加固定化生物修复制剂的油砂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征发生显著改变,均一性提高。

  • 标签: 溢油 海洋 岸滩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石油烃降解菌
  • 简介:摘要:厌氧生物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废水处理。这项技术有复杂的作用原理,应用期间会有部分影响因素对处理成效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对厌氧生物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同时对这项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成效的适用范围进行全面论述,希望工业企业能够高度重视废水的环境危害性,科学利用厌氧生物技术进行达标处理,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 标签: 工业废水处理 厌氧生物技术 技术应用
  • 简介:林丹(γ-HCH)作为曾广泛应用的有机氯农药,自2000年在中国停止生产以来,全国范围内环境介质中仍广泛检出,对生物体及自然环境存在潜在危害。在收集γ-HCH的沉积毒性数据基础上,通过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线,得到急性基准值CMCsed=0.005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SD)曲线拟合的方法获得其沉积物质量基准。选取7种常用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比较,最终采用S-Logistic模型拟合γ-HCH急性毒性曲30μg·g^-1;采用S-Gompertz模型拟合γ-HCH慢性毒性曲线,得到慢性基准值CCCsed=0.00106μg·g^-1。我国七大水系68.2%的水体沉积中γ-HCH的残留浓度均低于其CCCsed,说明其风险较低。但是,在海河和辽河流域某些点位的残留超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获得的沉积基准值对评估沉积中γ-HCH的生态风险和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Γ-HCH 物种敏感度分布 沉积物质量基准 相平衡分配法
  • 简介: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是进行风险污染水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进行了3种典型化合五氯酚、硝基苯和氯化镉对10种我国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24h、48h和96h的急性毒性测试,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相应的急性PNEC,同时与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毒性数据库里的毒性数据计算获得的急性PNEC值,以及综合本实验结果与毒性数据库里的数据计算得到的急性PNEC值进行对比,发现通过3种数据来源获得的急性PNEC值中,硝基苯的PNEC值差异较大,由本次实验结果获得的急性PNEC值最小;其他2种化合差异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本次实验所选的本土生物中华田螺和麦穗鱼对硝基苯比较敏感,并且数据库中硝基苯的急性致死数据较少、毒性值较大且变化范围较窄,而其他2种化合数据量较为丰富,变化范围较宽,包括了较敏感物种的毒性数据.这表明为给我国水生生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保护,对于数据量较为丰富并且毒性值变化较宽的化合(如五氯酚和氯化镉)可以直接根据数据库里的毒性数据进行PNEC值的计算;而对于毒性数据量较少、毒性值偏大且变化较窄的化合(如硝基苯)需要进行本土敏感物种的毒性测试.

  • 标签: 硝基苯 五氯酚 氯化镉 本土物种 急性毒性 急性生态效应阈值
  • 简介:在对新疆奎屯河表层沉积粒径组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试了不同粒径沉积中Co、Cr、Cu、Mn、Ni、Pb、Zn7种重金属的质量比,研究了奎屯河表层沉积不同粒径中各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各采样点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奎屯河表层沉积粒径主要分布在〈250μm的范围内,其中粉砂所占比例最大,平均质量分数达到63.66%;黏土次之,平均占16.77%。从上游到下游地区,各重金属污染没有形成一定规律的分布特征。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表明除了Co,各采样点不同粒径沉积中6种重金属存在着不同等级的污染,在粒径〈4μm、4~63μm、63~125μm、125~250μm的沉积中,各重金属污染样品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为Cu、Zn、Cr、Pb、Ni、Mn,Zn、Cu、Ni、Cr、Pb、Mn,Cu、Zn、Pb、Cr、Mn、Ni,Cu、Pb、Zn、Cr、Mn、Ni。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表明,各采样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 标签: 环境学 奎屯河 沉积物 重金属 空间分布 污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