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月13日,国家版权局举行的《著作》修订专家建议稿专题汇报会暨修工作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著作》第三次修订工作自2011年7月13日启动以来取得的最新进展。由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起草的三部修专家建议稿已经完成。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出席会议并讲话。

  • 标签: 《著作权法》 专家建议稿 修订工作 汇报会 专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通过对一则案例的分析提出问题,引出目前学界对第51条规定所存在的争议观点,并进而引出物行为理论问题.然后,通过对中外学者对物行为理论的态度的理解与认识,提出我国物权法的制定应采用物行为理论,方能解决围绕第51条之争议.对债权合同的效力进行规定,而由物权法对物行为的效力进行规定,从而达到物权法与的相互衔接,实现和谐统一.

  • 标签: 物权法 物权行为理论 《合同法》 中国 叻产善意取得制度 无因性
  • 简介:<正>一、引言我国已先后通过《民法通则》、《婚姻》、《继承》、《收养》、《担保》、《合同》、《物权法》等单行,目前正在进行侵权责任(行为)的起草工作,民法典的主要规范内容几乎都已完备,只剩下人格的规定不够完整,立法机关终将面对人格如何立法的问题。

  • 标签: 人格权保护 人格权法 基本内容 中国民法典 立法建议 侵权行为法
  • 简介:随着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图书馆的传统运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希望将馆藏图书数字化,并通过设置数字化终端阅读设备来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数字化的过程无疑是复制的过程,由于复制是作品著作人专有的权利,所以他人对某部作品的复制在一般情况下,必须经过权利人的同意。但是,若图书馆将所有的馆藏作品都进行数字化复制,再一一经过权利人的许可,是非常不经济也不合理的。所以,如果将图书馆的这一行为纳入法定许可的框架下,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可行性,并促进公共利益。2007年德国的著作改革中,引入了一条对图书馆提供数字化阅读终端的例外规定。该规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要求一般情况下,图书馆对某一作品进行数字化复制的数量不能超过该作品馆藏的数量,这一限制引发了各种争论。另外,对于读者在数字终端阅读之后可否进行打印等后续行为的问题,理论界、实务界也持不同观点。

  • 标签: 德国 著作权 图书馆 数字化 限制
  • 简介:我国新近生效的《网络信息保护条例》建立了间接侵权制度,它与直接侵权一起构成了’版权侵权制度,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但《条例》尚无法完全满足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挑战,这主要集中在法律没有为“双重用途技术”提供普遍化的间接侵权标准。因此,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之现状,在版权公共政策目标的指导下,建立以过错为归责原则、以类型化立法为基础的间接侵权制度是具有合理性的。

  • 标签: 间接侵权 版权法 双重用途技术 过错
  • 简介:以诉权、审判相互契合为内核的民事诉讼制度是利益分配的主要平台,当带有鲜明国家干预色彩的民事检察回应社会需求介入该场域时,应保持理性,具备存在的正当性和运行的适当性。为此,通过考察民事检察的过去和现在,剖析正当性的历史渊源及现实依据,进而转变理念、完善机制、规范手段,能动化解应然与实然间的分离,满足适当性要求,实现权力与权利的有效表达与整合。

  • 标签: 诉权 审判权 民事检察权 正当性 适当性
  • 简介:对外国人及外国作品实行国民待遇,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原则。在著作领域,国民待遇原则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国对在该国境内的外国人创作的作品提供何种程度的保护,依国民待遇原则;二是指对外国作品的国民待遇,即对外国人在一国境外发表的作品,依照该国国内或其参加的国际著作条约被认为是外国作品的作者或著作人实行国民待遇。目前,我国有关著作的国内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以下简称《著作

  • 标签: 著作权法 著作权保护 美术作品 著作权人 国民待遇原则 外国人
  • 简介:<正>目次一、法治的关键问题在于控制权力本人曾经在《论权力》一文中论述了公共权力的本原、价值和运行规律,指出公共权力乃是为了界定和维护广大民众权利的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权力的大小、范围和行使方式应始终紧紧围绕和服务于民众权利。但实际上权力产生以后却常常同权利发生背离、超越和异化,权力膨胀、滥用,出现腐败,侵犯民众权利。该文还批评了我国法理学界颇为流行的认为"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只有权力而无权利,民众有权利而无权力"的说法,论证了凡力都

  • 标签: 权力经济 法治经济 控权 国家调节 法理学界 公共权力机关
  • 简介:实体物之物观之僵化,减少了私法(自治)体系之融贯性,从而使概念不经济了。科斯界定无体电波之财产权利作为市场交易之前提条件,在于定分而已。土地使用相邻关系之界分,不是以物理疆界为标准。物权法定作为私法自治之例外说法,并不能成立。对于占有,不应由现实管领独占而排除其它指涉。侵权中的实体物之物观之结果不法说,造成了过失客观化,违反了私法自治之过失责任原则。“财产利益”应取代物作为财产权利之分析起点。概念之经济性在财产法律之表现,不是单一概念之闭锁,而是其概念与法律体系是否融贯。

  • 标签: 物权观 私法自治 物权法定 过失责任 财产利益 概念经济性
  • 简介:2、认为物请求和债权的发生根据不同,并认为物请求不同于债权请求,又认为物请求是一种独立的权利

  • 标签: 物权请求权 请求权特性 透视物权
  • 简介:干部的考核、任免是我军干部队伍建设中极其关键的环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一些单位,干部的考核、任免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识人不准、用人不当等人事决策失误现象时有发生,任人唯亲、给官卖官等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难以根除。究其原因,固然有干部的素质能力内隐性强、可知性弱的影响;也有政策制度不够完善、操作性有待提高的因素;但根本症结还在于组织机制上:“考任一致”,考核与任免过于集中造成的。考核是任免的前提.又是对任免的监督和制约。将一对因果、对立的职能赋予同一组织,势必影响监督制约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人事决策质量。

  • 标签: 干部队伍建设 任人唯亲 占有 监督制约 人事工作 考核
  • 简介:本文对隐私与知情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 标签: 隐私权 知情权
  • 简介:众多学者认为信访为我国所独有,但西方国家存在已久的请愿与我国的信访有何关系或关联?本文从信访着手,从信访和请愿产生的制度背景、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权利属性和现实功能等五个方面对信访与请愿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异同,希冀能够对信访制度改革与完善的讨论有所裨益。

  • 标签: 信访权 请愿权 制度背景 概念界定 理论基础 权利属性
  • 简介:<正>核心提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而确权颁证是整个改革的基础。广元市利州区、泸州市泸县以还赋能为核心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农村资源资本化、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11月5日上午,广元市利州区赤化镇司马村二组58岁的张国祥在家门前晾晒稻谷,"今年水稻丰收了,再有两天谷子就打完了。"提起确权,他转身回屋拿出已经颁发的五个权证,向前来调研的广元市委农工办调研科副科长米春城询问这些本子到底有什么用。"实行确权颁证,相当于给土地上了‘户口’。以后你的

  • 标签: 广元市委 镇司 张国祥 农工办 资源资本化 土地经营
  • 简介:普通债权可以通过通知第三债务人来实现占有的移转,从而具备了质设定的基础,只是因为通知第三债务人无法实现公示,故需借助债权证书的交付或登记来达到公示的目的。

  • 标签: 普通债权质权 转移占有 通知第三债务人 登记
  • 简介:浅议树立物观念对物制度研究之意义侯向磊张红霞物是私。这一论断的理论根基是自罗马以来的公私法的划分理论。公法以规范权力为宗旨,私法以保障权利为要义。其对权力和权利二者平等制衡的粗略描述使得后世法学家并未因其分类模糊而抛弃该种分类方法。现代...

  • 标签: 制度研究 物权制度 国有企业 物权关系 对物权 物权法
  • 简介:2013年8月1日,德国《著作》第八修正案生效。针对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和新闻聚合器在互联网上免费使用报刊产品的行为,修正案创设了报刊出版者。根据修正案,在报刊产品出版后一年内,报刊出版者对其享有以商业目的进行网络传播的专有权。本文介绍了德国《著作》此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考察了“邻接”的概念、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国际保护及国内转化情况,梳理了不同国家法律中出版者所享有的邻接种类,在此基础上对德国《著作》赋予报刊出版者用于控制报刊产品网络传播的邻接保护的正当性进行了质疑,并就我国有无效仿修之必要展开探讨。

  • 标签: 报刊出版者权 报刊产品 邻接权 搜索引擎 新闻聚合器
  • 简介:<正>以直接民主为基础,以间接民主为主体,这是我国已经形成的民主政治的总体格局。社会主义间接民主本质上依然是人民当家作主,不过,与直接民主不同,它不是由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去当家作主,而是通过享有和行使以下三种不可分割的权利来实现:一是拥有推选能够代表自己意志和利益的国家管理的权利;二是对一切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拥有监督;三是有权罢免那些不能或不能很好地代表自己意志和利益的代表及由自己选举产生的国家公务人员。在间接民主条件下,只要保障人民“三”的真正实现,就能做到人民当家作主。

  • 标签: 监督权 选举权 人民当家作主 罢免权 间接民主 直接民主
  • 简介:财产性权利在紧急避险制度适用方面已无较大争议点,但在生命、身体等人格是否可以适用紧急避险这一问题上,司法实践中尚未达成一致。紧急避险制度的合法性依据有社会益衡量和第三人容忍义务等。基本人权不应该适用紧急避险。

  • 标签: 紧急避险 违法阻却事由 人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