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癌及口咽癌术后伴舌缺损患者吞咽功能与舌动度及舌压的相关性,筛选吞咽功能最佳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门诊复诊的口腔癌及口咽癌术后伴舌缺损患者36例,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级,应用舌运动范围法对其舌动度进行测量评分,同时利用爱荷华口腔行为仪测量其舌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计算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与舌动度评分及舌压之间的秩相关系数(rs)及相应的P值。结果舌动度评分及舌压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的rs分别为-0.575和-0.613(均P〈0.05);其中舌压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的rs值较舌动度评分的rs大。结论舌压与舌动度均可影响口腔癌及口咽癌术后伴舌缺损患者的吞咽功能,其中舌压是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的最佳预测指标。

  • 标签: 口腔癌 口咽癌 吞咽功能 舌压 舌动度
  • 简介:该文旨在比较喉全切加术后放疗与保留喉的化放疗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应用调查问卷对67例喉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喉全切的患者术后置入发音装置。结果,非手术组在机体、社会及功能方面优于手术组,总生存质量评分非手术组高于手术组,差别显著。手术组往往存在睡眠障碍、呼吸困难及疼痛,并在感知、社会交往、语言方面更加困难,但非手术组也存在口干、唾液黏稠等较大问题。结论:喉癌患者非手术组的生存质量优于手术组,主要是由于非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躯体、社会功能,较轻的呼吸睡眠及语言障碍。

  • 标签: 生存质量评分 术后放疗 放疗患者 喉全切 非手术患者 喉癌患者
  • 简介:目的:对尼美舒利分散片(NimesulideDispersibleTablets,NDT)用于预防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作出评价.方法:随机选择进行根管治疗术的174例老年患者作为试验组,术后当日口服NDT0.1g,每日2次,连服5天.同时选择162例未服NDT的老年根管治疗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病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和疼痛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NDT用于预防治疗三聚甲醛糊剂根管充填所致术后疼痛疗效良好.

  • 标签: 尼美舒利分散片 预防措施 老年人 根管治疗 术后疼痛 NDT
  • 简介:头颈癌术后长期慢性吞咽困难患者恢复性训练的疗效尚不确定,该文作者对17例头颈癌术后长期慢性吞咽困难患者采取了一项强化力量训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包括吞咽和非吞咽训练,持续6~8周,以增加肌肉力量。检测指标包括可行性、依从性及疗效。结果:可行性检测训练完成率为88%,依从性完成率为97%。

  • 标签: 吞咽困难 吞咽训练 头颈癌 疗效 患者 慢性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后长期鼻外形美观与对称性的影响。方法:84例患儿按改良式旋转推进唇裂修复术实施手术。其中,经过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42例,未经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42例。均采用术后4~5a照片打分方式进行鼻外形评定,而后分组进行比较。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经过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和未经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患儿,术后4~5a鼻外形的美观与对称性平均得分分别为66.62±14.25和66.31±15.08,两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术前应用鼻牙槽骨塑形矫治纠正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鼻畸形,而未对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的解剖学机制进行有效干预,手术后良好的鼻外形无法长期维持。

  • 标签: 鼻畸形 鼻牙槽骨塑形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 简介:目的:随访观察1-5年套筒冠固位加中空式赝复体修复老年人肿瘤术后的单侧上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门诊60岁以上老年人肿瘤术后的单侧上颌骨缺损伴牙槽骨缺失,口鼻相通伴发音差,健侧余留牙严重磨耗致咬合间隙小。采用套筒冠固位加中空式赝复体修复26例,随访观察1-5年复查修复体的密合性,美观与舒适,固位及稳定性,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基牙牙周组织等。结果:随访观察1-5年套筒冠固位加中空式赝复体修复后效果:满意61.5%,基本满意34.6%,差3.8%,总满意率96.1%。结论:套筒冠固位加中空式赝复体修复老年人肿瘤术后的单侧上颌骨缺损效果较满意。

  • 标签: 套筒冠固位体 中空式赝复体 老年人 上颌骨肿瘤术后 单侧上颌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联结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防治下颌骨颏体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错位愈合和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10月至2008年12月福建省建阳市立医院收治的50例下颌骨颏体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9例)采用内固定术+联接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固定联合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单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3~6个月复查咬合关系和X线片,观察两组患者错位愈合和错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3~6个月开口度均大于37mm;咬合关系复查,试验组出现2例错(6.9%),对照组出现8例(38.1%),经卡方检验,两组术后错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复查,试验组所有患者下颌骨均未见错位愈合、骨愈合不良和假关节形成,对照组1例患者下颌骨出现错位愈合。结论内固定术+联结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固定联合的方式可以有效防治下颌骨颏体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错的发生。

  • 标签: 下颌骨颏体部骨折 错 坚固内固定 联结式单颌牙弓夹板
  • 简介:颌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需要能提供足够组织量的游离皮瓣。背阔肌皮瓣可达20cm×15cm,适用于这类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本文报告1例外伤导致的颅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病例,颅骨、颧骨、颧弓、硬脑膜暴露,既往有烟雾病病史,曾发生颅内出血,引起神经功能损害及左侧肢体功能障碍,行双侧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该患者面临再次及反复出血的威胁。应用游离背阔肌皮瓣成功修复了颅面部缺损,并避免了颅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软组织缺损 游离背阔肌皮瓣 烟雾病 修复重建
  • 简介:本文通过对1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上颌前牵引前后颅面硬组织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研究,发现: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上颌相对于颅底位置明显前移,上颌后缘位置在治疗中相对稳定;上下颌骨间矢状关系明显改善;上前牙及上磨牙明显前移,下前牙明显后移,前牙反基本改正;颅底、下颌基骨无明显改变。研究结果显示上颌前牵引是改正唇腭裂患者上下颌骨发育不调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腭裂 上颌前牵引 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手术矫正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患者术后上颌骨的稳定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34例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均行改良LeFortⅠ型截骨术前徙上颌骨,其中29例患者同期行BSSRO和/或颏成形术,术后随访时间≥12月.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测量上齿槽座(A)点、后鼻嵴(PNS)点、∠SNA的变化.结果34例患者术后1年以上(平均19个月)水平向复发率为(20.10±18.09)%;垂直向复发率为(34.78±32.89)%.∠SNA术前平均为77.9°,术后即刻为82.3°,术后1年以上为81.4°.水平向复发率与上颌骨前徙量无相关性(P>0.05),但垂直向的复发率与上颌骨下移量呈正相关性(P<0.05).通过对15例连续随访患者资料的方差分析提示,上颌骨术后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结论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前徙术后具有一定程度的复发,其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垂直向的复发率与颌骨下移量成正相关.

  • 标签: 正颌外科 唇腭裂 上颌前徙 稳定性
  • 简介:目的:评估使用颊脂垫皮瓣技术预防经复杂穿颧骨种植体手术治疗上颌骨萎缩患者局部并发症。材料和方法:本文整理了在2005年5月至2007年11月期间.通过使用口内颧侧区域复杂种植手术治疗完全牙列缺失的患者.均患有严重的上颌骨萎缩症.接受了传统和经颧骨区域种植体手术。术前上颌骨种植体区域使用全景X线片,CT扫描检查.评估该区域基本解剖条件及相关病理性改变。结果:8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7岁.在颧骨区域使用颊脂垫皮瓣技术修复上颌骨萎缩症。在患者种植体上经固定修复体修复后恢复上下颌咬合.术后观察追踪病例最少15个月.常规修复体,颧骨修复体没有失败.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在临床上使用颊脂垫皮瓣技术修复成功率高.上述临床实践表明该技术在预防和治疗颧骨区域复杂种植手术后口内软组织并发症上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

  • 标签: 颊脂垫皮瓣技术 并发症预防 穿颧种植体
  • 简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常伴有牙槽嵴裂,而裂隙侧的尖牙多发生阻生,即使在适当的年龄做了牙槽嵴植骨术,也常会出现尖牙阻生。本文介绍一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牙槽嵴裂患者经过术前扩弓治疗后进行牙槽突裂植骨,植骨术后正畸治疗完成尖牙牵引助萌。

  • 标签: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牙槽嵴植骨术 唇腭裂患者 尖牙阻生 牙槽嵴裂 牙牵引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condylarresorption,ICR)患者在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结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颌骨及髁突位置的改变,为后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13例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正颌手术前接受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7.5±1.5个月。对患者正颌术前(T0)、正颌术后即刻(T1)、正颌术后至少12个月(T2)的咬合、头颅侧位片、MRI检查结果进行测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正颌术后髁突和下颌骨的位置变化。结果:正颌手术(T1)纠正了所有患者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前伸运动及侧方斜导运动。正颌手术平均下颌骨前移量(YAxis-B,T1-T0)为(5.05±3.54)mm。与T1相比,T2时颞下颌关节间隙参数无显著改变。下颌骨位置参数中,仅Y轴到B点的距离(Y轴-B)在T2与T1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其改变量平均值为(-1.64±2.48)mm,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差异。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Y轴-B改变值〈2mm(84.6%),仅2例患者出现〉2mm的后退(15.4%)。结论: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可增加ICR患者正颌手术的稳定性,可能是关节功能[牙合]板保守治疗能够稳定ICR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

  • 标签: 板治疗 特发性髁突吸收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正颌手术 复发率
  • 简介:目的:评估抗菌药物控制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局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1600例符合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分为4组,包括空白对照组(CG组)、0.12%葡萄糖酸氯己定组(CHX组)、阿莫西林组(AMX组)和0.12%葡萄糖酸氯己定+阿莫西林组(CHX+AMX组),每组400例。CG组不予用药;CHX组术后第2天连续含漱用药5d:AMX组术后连续口服用药3d;CHX+AMX组为2组用药同时使用。随访、记录术后第1、3、7、14天患者出现干槽症(AO)、术区感染(SSI)以及疼痛、肿胀、开口受限等术后反应。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1452例患者纳入最终研究,其中35例AO(2.41%)、65例SSI(4.47%);CG组11例A0(3.03%)、22例SSI(6.06%);CHX组10例AO(2.78%)、17例SSI(4.72%);AMX组8例AO(2.21%)、15例SSI(4.14%):CHX+AMX组6例AO(1.63%)、11例SSI(3.00%)。4组术后感染及术后反应指标显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不能降低局部感染率。

  • 标签: 阿莫西林 葡萄糖氯己定 第三磨牙 感染
  • 简介:目的研究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乳牙期与替牙期的颅面形态差异。方法选择21例乳牙期和20例替牙期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作为两个实验组,两组的性别比例匹配,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替牙期相比乳牙期颅底大小、上颌长、下颌大小及各面高均显著增长。上颌矢状向位置、下颌矢状向位置、颅底角下颌角、下颌平面角、上下颌垂直向关系以及面高之比均无显著变化。面突度显著减小。结论随年龄增长腭裂患者颅面部增大,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 标签: 不完全性腭裂 乳牙期 替牙期 X线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气管切开的镇静和镇痛效果。方法将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需要气管切开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利多卡因乳膏组(R组,20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20例)、0.9%氯化钠溶液组(N组,20例)。在开始缝合切口时(约术毕前1h),R组和D组分别用30min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N组以同样的时间输注同等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在术毕气管切开更换气管套管时,R组在气管套管外壁涂抹利多卡因乳膏。比较三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苏醒期间呛咳、躁动的情况以及心率(HR)、血压(BP)和呼吸(RR)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三组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6);(2)苏醒期R组追加芬太尼的次数和追加芬太尼后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90%以下的例数均明显少于D组和N组(D组:χ2=7.619,P=0.006,χ2=8.547,P=0.003;N组:χ2=25.600,P<0.05,χ2=24.000,P<0.05),D组少于N组(χ2=7.619,P=0.006;χ2=6.995,P=0.008);(2)苏醒时呛咳评分R组明显低于D组和N组(D组:P=0.006;N组:P<0.05),D组明显低于N组(P=0.007),追加芬太尼后D组和N组呛咳评分明显下降,苏醒30min至1h又再度上升,而R组的呛咳评分在苏醒期各时间点都较低且无明显波动(F=0.716,P=0.702);(3)苏醒期Rass评分显示R组一直处于平稳的最佳镇静状态(F=0.886,P=0.662),而D组和N组的镇静程度不佳,在追加芬太尼前后呈现由烦躁到镇静过度的转变,其中N组最为明显(D组:F=4.335,P=0.017;N组:F=20.476,P<0.05);(4)麻醉诱导前与苏醒期R组HR、BP及RR的变化均不明显(HR:F=1.876,P=0.225;MAP:F=1.520,P=0.301;RR:F=1.112,P=0.465),D组和N组的波动比较明显,其中N组波动最�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利多卡因乳膏 全麻苏醒期 气管切开 镇静 镇痛
  • 简介:本文展示的是一例双侧下颌后牙区局部牙齿缺失.伴重度下颌骨水平吸收和中度垂直吸收的病例.采取了一种新的牙槽嵴劈开术后快速正畸的技术。牙槽嵴劈开术是使用超声骨刀在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扩宽牙槽嵴,为牙齿移动开辟通路。术后立即开始固定正畸,将第一前磨牙远中移动、第二磨牙近中移动至术区。在刃状牙槽嵴顶进行牙齿移动通常较为困难.通过手术则可以促进并加快牙齿的移动。不仅如此.将邻近缺牙隙的牙齿移动到术区,一方面原有的骨缺损区可以被移入牙齿伴随的牙槽骨充填弥补.同时新开辟的第一前磨牙近中的间隙区也有足够的新生骨量进行种植体的植入,种植体植入后,患者很快进行了永久性修复。

  • 标签: 牙槽嵴顶 正畸治疗 病例报告 种植体 术后 外科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拔牙窝覆盖可吸收胶原膜12周后的组织愈合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判断该材料的成骨性能。共计10名需拔除上颔第一前磨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微创拔除患牙后单用胶原膜覆盖拔牙窝。12周后二次手术.观测临床指标.种植体植入前取骨用于组织学和显微CT检查。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的平均骨再生有77mm(颊腭向)和4.6mm(近远中向)。垂直方向的平均骨再生有109mm。减影技术测量表明牙槽嵴顶高度平均降低2.1mm(07~43mm)。显微CT和组织学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拔牙窝在术后12周有矿化良好的组织形成.平均新生骨比例为45.87%±12.35%。研究未发现胶原膜有矿化现象。本研究结果证实:拔牙后进行引导骨再生术,术后12周有足够的新骨形成.牙槽嵴尺寸未发生明显改变。屏障膜无矿化现象。

  • 标签: 引导骨组织再生 临床观测 CT检查 拔牙窝 组织学 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