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了2017年2月-2018年2月33例共同性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恒定性内斜、恒定性外斜以及间歇性外斜三组,每组11例,利用共同性斜视手术进行治疗,对手术前后的双眼视觉功能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后的双眼视觉功能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恒定性外斜视以及恒定性内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要优于间歇性外斜视,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双眼视觉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 标签: 共同性 斜视手术前后 双眼视觉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有关因素。方法对124例不同类型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及近期的疗效进行随访并分析。结果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近期与远期治疗率分别是86.29%和79.03%,其中继发性外斜视术后远期复发率最高,具有双眼视功能者治愈率最高,无眼位回退现象。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与手术原则和设计,双眼单视功能,患者自身因素,术者的技巧及术后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

  • 标签: 外斜视/外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腰骶椎隐性脊柱裂对下肢活动功能的影响,增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01-2010-06在盛京医院就诊的60例腰骶椎隐性脊柱裂患儿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下肢活动障碍,左、右下肢活动障碍各1例。双下肢活动障碍13例,其中伴腰痛、膝痛3例、腰骶部血管痣、皮肤多毛、皮肤色素沉着各1例。余45例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尿便功能障碍,无下肢活动障碍。结论腰骶椎隐性脊柱裂可引起患儿下肢活动障碍,临床极易漏诊。

  • 标签: 脊柱裂 隐性/并发症 下肢 运动障碍/病因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治疗情况与围生儿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对151例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48例在孕20周内确诊并及时接受抗梅毒治疗,将其记为早期治疗组;有59例在孕20周及以后确诊并接受抗梅毒治疗,将其记为晚期治疗组;剩余44例妊娠期并未发现合并隐性梅毒,在分娩后才确诊,将其记为未治疗组。对比各种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情况、围生儿总不良预后发生率,存活新生儿出生1min和5minApgar评分。结果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胎儿窘迫和总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且早期治疗组均明显低于晚期治疗组(P<0.05),3组存活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治疗组评分均最高,晚期治疗组评分均次之,未治疗组评分均最低。结论对妊娠合并隐性梅毒在妊娠期实施抗梅毒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围生儿的预后,且早期治疗的效果更佳。

  • 标签: 妊娠 隐性梅毒 围生儿 预后 临床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隐性护理知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接收的88例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实习生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带教,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带教基础上运用隐性护理知识。结果观察组理论知识合格率以及临床实践合格率分别为100.0%和97.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实习生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带教中应用隐性护理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带教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隐性护理知识 心血管内科 护理带教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对高龄股骨颈骨折行半髋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局部应用TXA分为A、B两组,A组30例,B组31例。A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引流管内注射TXA2g(溶于20ml生理盐水);B组未予以局部使用TXA。记录患者术中失血量、术中红细胞输入量、术后24h引流量及术后3天内红细胞输入量,根据公式计算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率。结果A组隐性失血量显著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显性失血量和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行半髋置换术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降低输血量。

  • 标签: 氨甲环酸 半髋置换术 术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40例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骨折类型、发生部位以及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的MRI表现。结果其中隐性骨皮质下骨折(Ⅰ型)27例,隐性骨皮质骨折(Ⅱ型)10例,隐性骨软骨骨折(Ⅲ型)3例。MRI表现Ⅰ型骨皮质下骨松质内范围较大的地图样、网格状和线状异常信号区。Ⅱ型关节软骨下骨皮质的低信号带中断,垂直或平行延伸于软骨下,与骨髓的高信号形成明显的对比。Ⅲ型关节软骨层次不清或者连续性中断,伴软骨下骨性关节面下陷变形。结论MRI对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成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隐性骨折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直肌巩膜缝线后固定术对矫正成人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0-1~2013-4收治的成人伴有屈光参差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24-41岁(平均29岁);单眼高度远视+4.75D~+8.00D(平均+6.05D±0.79),矫正视力0.05-0.4(平均0.24),内斜+23Δ~45Δ(平均+32.21Δ±6.05Δ),同视机法测量AC/A除外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行患眼内直肌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肌后徙术矫正内斜视。结果23例术后内斜视均明显好转,斜视角(他觉)0Δ~+8Δ(平均+3.65Δ±2.20Δ),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社交能力大为改善。结论对于成人伴有伴有屈光参差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患眼内直肌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可以有效的控制由于高度远视产生的调节性内斜视

  • 标签: 成人,屈光性调节,屈光参差,内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