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撒拉语、蒙古语同属一个语系。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促进了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影响。这种接触和影响的结果,就是在各自的语言中出现了相互借用的词语或有同源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撒拉族与蒙古族的历史关系和文化渗透的佐证。

  • 标签: 撒拉语 蒙古语 关系词 探析
  • 简介:本文考察了中国宗教史上一个重要而有趣的现象:对佛教翻译经典,用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含义来解释某些译名的意义,并通过这种考察,对中国历史上佛教、道教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宗教史中鲜明的中国文化本位观念以及佛道两教在彼此消长中相互借监的状况。同时,以清代道士闵一得为中心,对采用这种方法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挖掘,指出心同理同是中国宗教、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观念。这一观念是使中国宗教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相对和谐状态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佛道关系 佛典翻译 文化心理
  • 简介:顾颉刚创立的“古史层累说”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不仅适用于中国古史研究,也适用于其他地区古代史的研究。本文以“古史层累说”的理论为指导,分析毕达哥拉斯从人到神的演变过程以及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进而通过这个具体个案的研究,来论证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 标签: 顾颉刚 “古史层累说”理论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学派 阿波罗神
  • 简介:本文以张敬礼《养性室日记》稿本为基本资料,对张謇之兄张警在北伐战争期间,遭到国民政府通缉一事之始末加以钩稽。同时对张謇身后,其子张孝若与张瞽之间的微妙关系略作探究,并分析南通张氏在宁汉合流之后,作为地方势力的代表,其家族力量受到政府方面的分化这一现象。

  • 标签: 南通张氏 张譬 张敬礼 张孝若 北伐战争
  • 简介: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人延续和传承古代文化的直接途径,所以对古曲风格作品的研究和演唱是学习声乐演唱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艺术的直接方式,作者用音符把故事、人物和作者的情感记录在纸上的音乐就是作品的一度创作。表演者必须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才能表现出它的真正艺术价值。本文以古曲"杏花天影"为例,试图对其进行二度创作方面的阐释。

  • 标签: 《杏花天影》 古曲 声乐 二度创作
  • 简介:现代派大师马蒂斯说过:"剪纸是表达自己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在现代剪纸教学的课程活动中,往往是由教师讲解从古至今以及不同区域的剪纸知识、技术、艺术特色等内容,使学生们能真正认识到剪纸的艺术内涵,并就此产生一定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意识。

  • 标签: 人文 传统文化 美术剪纸 情境教学
  • 简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世界的包容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更给福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探究海洋文明,推动福建发展,2015年11月21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在福州举办“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文明 福建省 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 21世纪
  • 简介:学界目前对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分期的认识尚不一致,主要分歧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的认识,有多种不同起点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化”上,其起点应该是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认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及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标志着党已经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探索;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对全党的统治,则导致了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方向及其所取得成果的否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遭受严重挫折;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局,挽救了党和红军,也重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伟大转变的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突破,并进而在指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实践中成功推进了这一事业的不断发展。

  • 标签: 民主革命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我们有幸或不幸生长在一个文化巨变的时代,农耕文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生态文化在日益成为绝响的同时,亦随之成为当下人们呼唤与关注的热点。何琼教授《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的出版,既是对这一时代热点的回应,也同时是对她十多年民族原生态文化研究的积淀与总结。可以说,该书是十年磨一剑,从其田野的记录痕迹中.

  • 标签: 民族文化研究 原生态文化 文化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贵州 农耕文明
  • 简介:序言: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跨国界学术批评在本文上篇于2013年正式发表以后,笔者有幸读到了国内学者关于“新清史”评价的一系列最新论著.这些文章虽然切入视角各异,阐释观点也间有异同,但都对读者深入思考“新清史”学术话题起到了开阔眼界与整合思路的启迪作用,充分彰显出目前中国史学界百家争鸣的民主氛围和学人之间质疑辩难的求真精神.尤其像笔者这种非清史一满族史的专业人士,更是从这种针锋相对的坦诚讨论中获益良多,从而意识到自己先前思考的盲点所在.根据上述论著的评价取向,读者大体可以将其归类为对“新清史”成果持基本肯定和批评否定的两派.

  • 标签: 历史 命题 考据 学术批评 评价取向 整合思路
  • 简介:广州世居满族老姓来源于八旗满州驻防军姓氏,八旗节妇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广州满族历史姓氏状况,研究广州满族姓氏主渠道在于历史文献与家谱记载,历史上的革命造势及政治变迁对广州满族姓氏变化有直接影响,广州满族姓氏研究属于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研究范畴。

  • 标签: 广州八旗驻防 八旗节妇 满族老姓 姓氏演变
  • 简介:本文从游艺文化视角切入,将游艺文化古朴的形态、艺术的语言与乐生的旨归特色与藏羌锅庄相结合,探讨藏羌锅庄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可行性,以期起到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趣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美感教育目的。

  • 标签: 游艺文化 藏羌锅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 简介:前言侨乡村位于中国广东梅县南口镇,下辖寺前排、高田和塘肚里3个自然村(图1)。其因华侨众多而得名,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该村保存着108座客家古围屋,其中百年以上的围屋有57座,典型的围龙屋有38座,百年私塾1间。2002年7月,村内著名建筑南华又庐被评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

  • 标签: 问题探究 乡村 客家 古村落 世界 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矛盾悖谬同时又遭受不少误解的人物。本文立足于《红楼梦》原文本,以阮籍"大人先生"的形象作为对比材料探究妙玉被"误解"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妙玉的"误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红楼梦》原作者在前八十回中对妙玉的部分描写及判词呈现出的情感倾向晦涩不明并有着强烈的伦理色彩,让读者容易产生误解;二是以往大多是从伦理角度解读评论妙玉,忽略了妙玉的美及其意义。笔者认为,重新审视妙玉的生命追求及其美有助于正确解读妙玉的形象。

  • 标签: 《红楼梦》 妙玉 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