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钟文典(1924~2010),广西蒙山县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理事、广西社科联副主席、广西历史学会会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作为历史学者,他倾注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学识丰富,著作等身。作为广西人,他倾心于广西,“心中有广西”,“笔下见广西”,“足迹满广西”。作为一名教师,他倾爱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作为客家人,他倾情于客家文化,贡献突出,是广西客家研究的奠基者。本文仅就钟文典的客家史观、研究思路和贡献进行分析,以此纪念钟文典教授诞辰90周年。

  • 标签: 客家人 研究成就 史观 中国史学会 近现代史研究 大学教授
  • 简介:庚信是中古重要的韵文作家。一生留下三百余首诗,成为研究当时语音的重要资料。本文作者以术铎出版社1983年出版之《先秦汉魏晋南朝诗》中所载庚信325首诗作为据,系统地考察了庚信诗中的用韵情况。以之与《广韵》相对照,考其韵部分合之异同,指出其与《广韵》所异者,颇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庚信所处时代的语言真面貌。

  • 标签: 庚信 用韵
  • 简介:<正>(一)《书林清话》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书史。作者叶德辉(1864—1927年),字焕彬,号直山,一号郋园,原籍江苏吴县,从其父叶雨村起迁居长沙,后以湘潭为籍。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官吏部主事,旋即返里为劣绅,干预乡曲。在政治上,他一贯敌视进步,反对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代表性的封建顽固派。在戊戌变法期间,他因攻击康有为、梁

  • 标签: 叶德辉 书林清话 读书志 书史研究 胶泥活字 书院本
  • 简介: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对回族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是回族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考察学界关于回族用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概述回族用语研究的现状及尚需深入拓展的问题,并探寻回族用语研究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回族用语 研究现状 概述
  • 简介:在滇案交涉中,李鸿章始则积极关注,继则奉旨就近在津会商,终以全权身份主持订约。虽然他借助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促成了案件的议结,但进退两难的处境以及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复杂矛盾心态,使其在交涉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妥协性大大超过了抗争性。另一方面,滇案交涉中李鸿章体现出的外交认识与策略,对其日后的外交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滇案交涉 李鸿章 总理衙门 威妥玛
  • 简介:东汉经学大儒郑玄曾给很多古书作过注释,如《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等,成就很高,影响巨大。但《尔雅》郑玄注,《后汉书》郑玄本传不载,后世书目亦无其目。最早探讨《尔雅》郑玄注这一问题的,可能是清代学者余萧客。余萧客《古经解钩沉》(成于1762年),在《古经解姓氏书目》'郑玄'下,列《尔雅注》,小字注曰'《周礼疏》引',卷二十九辑《周礼注疏》所引一条。在余萧客之后,探讨《尔雅》郑玄注问题的人不绝如缕,如清代学者任基振、王昶、邵晋涵、臧镛堂、孙志祖、王绍兰、胡

  • 标签: 尔雅郑玄 注研究 研究述评
  • 简介:闽南与粤东的丘陵山区,习惯上称为“半山”,居住在这一带的客家人习惯上称为“半山客”。广东省的饶平、丰顺、潮安、陆河、揭西、揭阳、普宁、惠来、海丰、陆丰和汕尾等县市便处在这个区域。半山客与纯客有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其实,即使纯客,闽粤赣三地同样有差异,故半山客与纯客是相对而言的。因半山客人数众多,分布广阔,直接处在客家与福佬两种文化交融的前沿,故有研究的必要。‘

  • 标签: 文化研究 丘陵山区 文化交融 客家人 广东省
  • 简介:地方志是中国古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各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资料宝库,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中国地方志编纂历史源远流长,但宁夏方志的编纂起步较晚,最早创编于明代,自明迄清,宁夏方志成书大约有35种,民国时期编修8种。由于历史原因,宁夏方志只有36种传世。20世纪80年代,宁夏方志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开始受到国内特别是宁夏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 标签: 地方志编纂 宁夏 20世纪80年代 组成部分 古典文献 百科全书
  • 简介:宋代吏部尚书兼官在元丰改制后分为经筵官、修史官、诸阁学士、六部、临时性礼仪官、两制官、门下省、地方官、东宫官、中书门下附属官、九寺五监门、三省附属官等,其中以经筵官与修史官为主,各自又分别以侍读与(同)修国史、(同)实录院修撰为主;其他兼官虽然数量不多,但各个门类还是呈现出一定特点。以地域考察,吏部尚书兼官主要集中在京师。许多兼官往往不能单独作为官职出现,因此对吏部尚书本职工作影响不大。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兼官大量出现,由有能力而又能够把相应职务做好的官员来兼任该职务,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进步。

  • 标签: 宋代 吏部尚书 兼官 经筵官 修史官
  • 简介:纵观汉语发展的历史,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极具研究价值。缘此,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都对它倾注过不少心力。迄今,一些过去不甚了了的问题日见明朗,汉语史的研究和教学也有了比较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文献材料。这是我们值得高兴的事。然而,此间也还存在着一些缺憾,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汉语附加式构词的研究至今尚显得苍白。

  • 标签: 古代汉语 词尾研究 单音词 复音词 称谓 界定问题
  • 简介:偃师商城的西三城门是大城西城墙的正式城门,而早先发现的西二城门只是西三城门的临时替代,服务于城市扩建,当大城建成,西二城门即被废止。西三城门的"凹"字形设计兼顾了军事防御和城市交通,体现出商初城门建筑技术的创新。西三城门门道中的烧土很可能是商代城门祭祀的遗存。

  • 标签: 偃师商城 西三城门 烧土 西二城门
  • 简介:自惠州和平县人氏徐旭曾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丰湖杂记》谈话发表以来,客家研究已经走过了200年的历程。后又有林达泉、黄遵宪、温仲和、赖际熙、古直等学者对客家源流进行了论说。1933年罗香林《客家源流导论》出版(1951年《客家源流考》),现代学术视野下的客家研究也有80余年历程,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 标签: 客家研究 客家源流 1951年 学术视野 研究成果 和平县
  • 简介:族际通婚是指由分属两个民族的个体缔结而成的婚姻婚。本文尝试概述对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及人口学等领域有关族际通婚的研究状况,梳理族际通婚的总体情况、原因与机制、通婚后果等几个方面研究成果。梳理结果显示,近十几年,学界对当代中国的族际通婚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不论在定量数据的采集、分析上,还是民族志个案的挖掘上都有待进一步深入。

  • 标签: 族际通婚 通婚状况 研究概述
  • 简介:高昌鲁氏家族崛起于元朝前期,因其家族成员或精通西域诸国语言文字,或在地方为官,造福百姓,渐次在政治、外交以及农业技术传播等方面得以名显当世。本文在认真研读元代墓志、碑刻史料和其他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就鲁氏家族成员的名号、出生地、为官经历等相关问题进行考述,并分析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政治理想。此外,本文还对《农桑衣食撮要》的成书背景及资料价值略事探讨。

  • 标签: 家族研究 高昌 元代 农业技术传播 家族成员 政治理想
  • 简介:唐代吐蕃的宰相制度,是吐蕃官制中最具变化和代表性,且影响吐蕃王朝最深者。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历经四变:其一为独相制;其二为众相制;其三为僧相制;其四为回复众相制。其中众相制的推动与实施,对吐蕃王朝影响极其深远,包括确保了悉补野氏政权的祚命,稳定了当时吐蕃的政局,阻绝了臣下太阿倒持的现象,赞普重新站上了国家最高领导者的位置,也使得赞普王室手中多了操控吐蕃政治与吐蕃氏族生态的利器。文章以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纪年》及吐蕃碑刻铭文为主要史料,勾勒出吐蕃众相制的部分轮廓,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包括众相的官衔、员额、任期、职权以及众相是为大论的候补入选等,认为吐蕃成功地师法唐朝的众相体制,且深得众相制的精髓,再次证明了唐蕃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 标签: 吐蕃 政治制度 宰相制度 众相制度
  • 简介:蒙古语言研究在韩国只是到了50年代才开始以现代语言学方法来进行。至今,韩国的蒙古语言研究尚属乏善可陈,主要是由各种环境条件的原因所致,如缺乏普遍的兴趣和相关资料。尽管如此,在蒙古学研究上,韩国人还是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现在,我们似乎又在向蒙古语言研究回归了。本文将对韩国的蒙古语研究进行全面的考查。虽然现代意义上的蒙古语言研究在韩国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的,但韩国和蒙古的联系却有很长的历史。这方面的史料现存有所谓《蒙学三书》(Monghaksamsǒ),其中两本书为蒙语会话课本《蒙语老乞大》(mongǒnogǒldae)和《捷解蒙语》(Chǒphaesamsǒ),第三本书是汉—韩—蒙三种语言的对

  • 标签: 蒙古语文献 蒙古学研究 蒙古语言 韩国学 音系学 古代蒙古
  • 简介:研究指出清代吐鲁番与乌鲁木齐之间的道路正是唐代的“白水涧道”,至清末往往以“后沟路”相称,为乌鲁木齐前往吐鲁番的通车正道.清军至晚于乾隆二十二年便开始使用这条道路,至乾隆二十五年,清朝在这条道路上安设了六处军台,并配有相应的人员与交通设施等.在军台体系之外,两地之间还有七处驿站交通体系,道路全长约五百里.同治年间战乱道路被毁后,清军于光绪初年加以重建和修缮,新疆建省后改道路军台为驿站,并在托克逊至小草湖一带修盖房屋以便行人避风,开挖水井以便行人饮水,加惠行旅不少.

  • 标签: 清代 乌鲁木齐 吐鲁番 道路
  • 简介:在十七世纪的蒙古编年史中,可以说是流传最广、刊译最多、声誉最著的作品.清乾隆年间,这部书被译成满文和汉文,后又编入史部杂史类,是其中惟一汉译民族文字的历史著作.有蒙、满、汉各种文字的抄本、刻本流传;在国内,还有沈曾植等的笺证或译注本;在国外,从1829年起,也出版了德、日、英、朝鲜文各种译本、注译本、拉丁还原本,以及各种抄本、刻本的影印本,已成为民族文字史籍中传世最广、闻名遐迩的代表作.

  • 标签: 流研究 流蒙古源 蒙古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