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正>敦煌遗书P·3913卷首尾俱全,原卷长28.5厘米,高10厘米,共174页(87张),每页6行,计1015行.题《金刚峻经金刚顶一切如来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种坛法经作用威仪法则,大毗卢遮那金刚心地法门秘法戒坛法仪则》(以下简称《坛法仪则》).尽管题有“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但我觉得它不真实.实际上,这件分为三卷三十五部的文书是在唐末五代才编纂成的一部密宗伪经.

  • 标签: 唐代佛教 密宗 禅宗 法相宗 唐末五代 敦煌遗书
  • 简介:P.2642文书大致包括三个时代的内容,总体上是按照时间的倒叙进行编排。对该写本进行整体的校录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该文书的价值。P.2642反映了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时期节度使位“兄终弟及”的过程。该文书汇编的时代在曹元忠时期,但是编者不是曹元忠,而是曹元忠的侄子,曹元德之子。

  • 标签: 敦煌 曹氏归义军 释录 P.2642
  • 简介:本文对于敦煌遗书P.2942号写卷中若干重要问题,如"瘠卤未能肥杞,截鹤岂能续凫"、"有正卯之五盗,无日石单之一心"、"侮法无惧三千,搏风妄期九万"、肃州多乐屯、瓜州境内的铜矿、尚书所过的"玉门"等,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敦煌遗书 《河西节度使判集》 考证
  • 简介:<正>最近,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敦煌吐蕃文献选》一书,书中汇集了王尧、陈践二位先生从法国《敦煌吐蕃文书选集》一、二两辑中所选译的藏文文献,并收有译者的考释文字。把敦煌所出的古藏文文书译为汉文,以利于更多的研究者阅读和研究,这是我国学术界共同的愿望。《文献选》的出版,标志着这个工作有了可喜的进展,而这个进展是与王尧、陈践二位先生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 标签: 战国策 敦煌石室 敦煌文书 史记 吐蕃 民族出版
  • 简介:回鹘文契约是众多的回鹘文资料中的一种,其内容结构、行文用语与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汉文契约中的格式与套语很相似,不少专门词汇也借自汉语,或译自汉语,在表述保人、证人姓名句子中出现的paosin(保人)、tanuq(见人)、koerüpolurγuci(临坐)就是一个例子。

  • 标签: 回鹘文契约 保人 见人 临坐
  • 简介:《都押衙镌大龛功德记》记载了曹氏归义军时期某都押衙镌大龛之事,学术界多将此龛比作莫高窟第108窟,即张都衙窟,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认为修建第108窟的右马步都押衙与死于后晋时期的衙前都押衙张怀庆没有关系,也无法肯定《都押衙镌大龛功德记》所记洞窟是否就是939年中秋镌成的第108窟。

  • 标签: 《都押衙镌大龛功德记》 莫高窟第108窟 张都衙窟
  • 简介:P.3562V《道教斋醮度亡祈愿文集》是一份道教斋文辑录长卷,本文从所录斋文的形成时间和文书的抄写时间两方面对之进行了断代,认为其中斋文的形成大致从唐玄宗时期一直延续到晚唐和五代初期的归义军时期。这一长时段的形成过程使该文书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还对该文书所反映的唐代道教斋事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分析了这一时期道教斋醮活动的内容及特点。

  • 标签: P 3562V《道教斋醮度亡祈愿文集》 唐代 敦煌 道教 斋文
  • 简介:敦煌写本P.3081《七曜日吉凶推法》是敦煌时日宜忌文书中颇具特色的一篇,以七曜日为纲进行占卜,内容切近民众生活,七曜名称皆用康居语音译:蜜日、莫日、云汉日、嘀日、营没斯日、那颉日、鸡缓日。文章在对文书进行录文的基础上,将其与P.2693《七曜历日》以及印度的《宿曜经》进行对比研究,并且结合其中涉及的“七曜占五月五日直”的占卜对唐代的“五月五日禁忌”进行初步考察,从而揭示该文书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敦煌文书 占卜 七曜 禁忌
  • 简介:敦煌写本葬书P.4930《相冢书》中的六对八将的概念,其实是形法相地的理气相法。六对八将是五音三十八将中的六对八将,专用于占断五音五姓宅或墓外的山冈形势,以山冈形势的高低、绵延连接等占断五姓宅或墓的吉凶。

  • 标签: 敦煌写本葬书 六对八将 形法相地
  • 简介:本文经过对《敦煌名族志》内容研究考订,结合《新唐书》、《旧唐书》进行研究,认为《敦煌名族志》撰写时间是开元十一年到开元十五年之间,敦煌地区的张氏来源主要有清河、南阳、安定和江东,主要部分是南阳和清河,从唐朝初年,吐鲁番地区已经将南阳与清河混为一起,张淮深封爵南阳郡开国公之后,很多清河张姓改称郡望南阳。

  • 标签: 敦煌名族志 撰写时间 张氏 族源郡望
  • 简介:敦煌文献P.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栽之不足。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及保存现状等,大都可以稽考。十九塔中,除曾经存在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崇教寺塔、敦煌市西大乘寺塔、武威姑臧寺塔及四川崇州怀远镇晋原县塔失考外,其余十五座都有遗迹可寻。这些塔据说都是根据印度阿育王塔原型仿制的。根据敦煌石窟壁画、云冈石窟雕塑,尤其是郧县阿育王寺阿育王塔及近期于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阿育王塔的原型应为宝箧印塔。

  • 标签: 敦煌文献 舍利塔 阿育王塔 佛教 考古
  • 简介:敦煌文献P.4064《将军论》残卷是敦煌文书中保存的数种兵书之一,通过对其进行考释,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军事提供新的材料。

  • 标签: P.4064 《将军论》 兵书 敦煌 军事
  • 简介:本文在前贤对P.2992v所做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校录整理了该卷抄存的三通书状,认为前两状内容均与发生于清泰元年的梁幸德事件有直接关系,第三状则与之间接有关,故三状是归义军政权于事后为调查梁幸德事件而集抄。作者就此探究了与三状有关的归义军政权的两次朝贡活动的具体情况及归义军朝贡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 标签: P.2992v 曹元德 梁幸德 归义军 甘州回鹘 朝贡
  • 简介:本文主要考证了凉州失陷前后河西节度使杨志烈的事迹及相关西北史事。针对学界流行的法藏敦煌文书P.2942所记被杀害于长泉的副帅为杨志烈的观点进行了辩驳,认为该副帅实为杨志烈的继任者杨休明,文书中的“尚书”才是杨志烈,以往学界将卷中的“尚书”与“使主”“副帅”“元帅”,甚至“河已西副元帅”视为同一人的做法当属失察,他们乃是不同的三个人,因而不应以杨休明的遇害时间地点否定传世史书对杨志烈遇难情况的记载,两《唐书》及《资治通鉴》等对杨志烈于广德二年至永泰元年之间被沙陀杀害于甘州的记载真实可信。

  • 标签: 杨志烈 河西节度使 P 2942 沙陀 安史之乱
  • 简介:本文以P.2942卷末三件牒状中的多个官称为线索,探讨了唐代宗时期的河西与伊西北庭节度使问题,主要论点包括:其一,"使主""副帅""元帅"三称所指为同一人,即接续杨志烈统领河西军的杨休明,因前任为两镇节度,杨休明及其率领的河西将士遂将他赴伊西庭视为"巡内征兵",但这却触碰了伊西庭留后周逸的权利,杨休明最终于长泉遇害。其二,"河已西副元帅"系周逸的矫诏自称,唐廷并未设置过该职,由这一子虚乌有之称引申的"唐廷构建了河西、北庭、安西三道联防体制"的观点值得商榷。其三,"尚书"与"副帅"并非同一人,而是早已于甘州遇难的杨志烈,他曾主政伊西庭,故周逸谋逆作乱时自然会盗用已逝长官杨志烈名义为自己背书。其四,P.2942卷末状牒之正文中的"留后"单纯指这一职位,其所属"既要留后,任择贤良;所贵当才,便请知事"等语系谓应以贤能之人充任伊西庭留后,而这正揭示了以后两镇分别设立节度使的起因。其五,"行军"为行军司马的简称,系牒状作者自指,其人应为继杨休明之后统领河西军的周鼎,当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危局,以后自己也出任河西节度使并固守敦煌,但最终也死于非命。本文文末亦归纳了唐代宗时期河西与伊西北庭节度使任职简况。

  • 标签: P.2942 唐代宗时期 河西 伊西北庭 节度使
  • 简介:分藏于法国与英国的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55、IOLTibJ744《十二钱卜法》属一卷之裂,可以直接缀合。P.T.1055与IOLTibJ744的缀合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界对吐蕃民族典籍的认识.而且为今后敦煌古藏文写卷缀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范例。为便于学界利用此件写本.将经过缀合和整理的相关释文予以公布,并作说明和校理。

  • 标签: 敦煌遗书 《十二钱卜法》 缀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