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观察到的107颗颅内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和瘤体形态均有较好显示,根据瘤体大小、形态、瘤体长轴方向以及载瘤动脉特点增加切位造影或行旋转DSA检查,对常规位置造影下不能明确瘤颈的颅内动脉瘤

  • 标签: 动脉瘤技巧 显示颅内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本组有2例患者术中不配合,2.3.2基础护理术后患者平卧,总结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护理措施

  • 标签: 全脑血管 护理体会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年脑卒中患者的 DSA检查结果,探讨可能的发病原因。方法:选取我院近几年内的 60例年龄≦ 45岁的青年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标准,经颅脑 CT和(或) MRI检查证实存在颅内新发缺血 /出血病灶,且无造影禁忌症。结果: 60例患者中,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暴露率高的为吸烟。结论:青年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病因是脑动脉瘤,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Moyamoya病,而动脉粥样硬化少见,尚有 1/5患者病因未明。

  • 标签: 青年脑卒中 DSA 病因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年脑卒中患者的DSA检查结果,探讨可能的发病原因。方法选取我院近几年内的60例年龄≦45岁的青年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标准,经颅脑CT和(或)MRI检查证实存在颅内新发缺血/出血病灶,且无造影禁忌症。结果60例患者中,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暴露率高的为吸烟。结论青年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病因是脑动脉瘤,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颅内海绵状血管瘤、Moyamoya病,而动脉粥样硬化少见,尚有1/5患者病因未明。

  • 标签: 青年脑卒中 DSA 病因探讨
  •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提高现有机组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成为摆在各大发电企业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 标签: 电厂 汽轮机 DAS 汽封 效率提升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动车组在客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受电弓作为接触网导线和动车组牵引系统连接的纽带,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动车组的正常运行。因此,分析受电弓的原理及实际运用中常见的故障,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DSA250型受电弓 结构原理 常见运用故障 分析与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 DSA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 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在对患者行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 ,通过行 DSA检查 ,对 DSA在其中的应用价值加以分析。结果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介入治疗中 ,使用 DSA检查 ,发现有 10例 16.67%血管正常 ,50例 83.33%血管异常的患者 ,其中主要以大脑动脉狭窄比例占据相对较多、而交通动脉瘤所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少。在对患者行介入治疗之后 ,患者的血管面积整体狭窄度、血管直径的狭窄度、病变长度以及最小直径 ,相较治疗前均较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 ,加以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 ,通过行 DSA检查 ,可以使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整体的疾病检出率明显提升 ,并且有效降低治疗的不良反应率 ,可以在当前临床医学中广泛使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DSA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54例,均经由 CT及 MRI确诊。介入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均实施 DSA检查,统计检查结果并对比治疗前后脑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血管长度、最小直径等变化情况,分析 DSA的应用价值。结果: 54例患者 DSA检查显示正常 5例 9.26%,血管异常 49例 90.74%,脑动脉狭窄、脑动静脉畸形、动脉闭塞、交通动脉瘤占比分别为 59.26%、 14.81%、 9.26%、 7.41%;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血管长度、最小直径对比差异明显( P< 0.05)。结论: DSA检查可提升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检出率,且有助于判定病变性质及严重程度,为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54例,均经由 CT及 MRI确诊。介入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均实施 DSA检查,统计检查结果并对比治疗前后脑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血管长度、最小直径等变化情况,分析 DSA的应用价值。结果: 54例患者 DSA检查显示正常 5例 9.26%,血管异常 49例 90.74%,脑动脉狭窄、脑动静脉畸形、动脉闭塞、交通动脉瘤占比分别为 59.26%、 14.81%、 9.26%、 7.41%;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血管长度、最小直径对比差异明显( P< 0.05)。结论: DSA检查可提升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检出率,且有助于判定病变性质及严重程度,为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检出率
  • 简介:摘要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是应用含碘造影剂注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经连续DSA造影在不同时期显示脑内动脉、回流静脉和静脉窦的形态、部位、分布和行径的一种显影技术。目的分析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选自2016年2月~2018年9月中心医院收治的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共38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19人,实验组19人。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68.42%,实验组高出对照组26.1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期间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围手术期 护理效果 DSA 满意度
  • 简介:【摘要】脑血管造影是 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 X线检查新技术,是应用含碘造影剂注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经连续 DSA造影在不同时期显示脑内动脉、回流静脉和静脉窦的形态、部位、分布和行径的一种显影技术。目的分析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选自 2016年 2月~ 2018年 9月中心医院收治的行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共 38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 19人,实验组 19人。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4.74%,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 68.42%,实验组高出对照组 26.1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行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期间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围手术期 护理效果 DSA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6年 3月到 2018年 3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52例,实行数字随机抽取方式,对 52例患者分成参照组和观察组各 26例。参照组采取 DSA二维导航技术介入治疗,观察组采取 DSA三维导航技术介入治疗。比较两种方法介入治疗后,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用量、治疗成功率和动脉瘤检出率情况。结果: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用量:观察组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成功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动脉瘤检出率情况: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DSA三维导航技术介入颅内动脉瘤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减少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用量的应用,提高治疗成功率,对动脉瘤检出具有重要影响,值得推荐。

  • 标签: 应用价值 DSA三维导航技术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应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探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从2017年2月开始到2018年9月结束,在我院选取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类型。结果全部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后发现,其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为75.5%,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阳性率最高,为80.6%;蛛网膜下腔出血阳性率为62.5%;脑叶出血的阳性率为68.70%;原发性脑室出血的阳性率为81%。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时可将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的可作为黄金标准,可清晰现实病变部位、形态、性质以及侧枝循环的具体情况。

  • 标签: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头颈部 头颈部 3D-CTA与 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4 月收治的头颈 CTA 检查诊断为血管疾病患者 4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0 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 病变血管进行 3D-DSA 检查 , 并将患者 3D-CTA 图像融合于血管造影机中 , 分别将 2D-DSA 和 3D-DSA 图像进行融合对比 , 验证 CTA 与 DSA 图像位置准确度、血管直径、病变大小的差别。对照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将头颈 3D-CTA 融于血管机,利用 3D-CTA 实时引导并完成介入治疗相关操作结果: 观察组患者头颈 CTA 与 DSA 影像融合与 2D 、 3D-DSA 影像的匹配度准确。对照组患者例头颈 CTA 图像可以成功的应用于神经介入操作过程中 3D 路图的实时引导 , 准确完成介入手术。两组患者造影剂使用量分别为 (66.3±5.8)ml 和 (105.7±11.4)ml, 接受射线照射剂量分别为 (925.1±97.8)mGy 和 (1780.0±305.4)mGy 。结论:   3D-CTA 影像融合技术对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的准确度高;并且影像融合技术能够引导神经介入操作。在提高医师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射线辐射量和造影剂使用量 , 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中采取经桡动脉途径、经股动脉途径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经桡动脉途径的70例DSA患者为A组,经股动脉途径的70例DSA患者为B组,回顾分析A组、B组患者DSA应用情况。结果A组穿刺时间小于B组,A组DSA后并发症小于B组,P<0.05;A组穿刺成功率小于B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经股动脉途径都可用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不同途径各有优势,综合性考虑,桡动脉可作为首选穿刺途径。

  • 标签: 经桡动脉途径 经股动脉途径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合Hookwire定位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孤立性肺小结节(SPN)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3例在医院治疗的SPN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CT和DSA复合Hookwire定位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定位时间、楔形切除时间、手术时间、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转开胸手术比例以及定位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定位时间和楔形切除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2,t=-2.869;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P<0.05);观察组术后FVC和FEV1分别为(2.10±0.20)L和(1.03±0.11)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4,t=5.035;P<0.05);观察组无转开胸手术,对照组2例转开胸手术,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0,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64,P<0.05);气胸、气胸伴出血以及钩子脱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19,x2=1.516,x^2=0.001;P>0.05)。结论:CT和DSA复合Hookwire定位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SPN有较好的效果,能高效、准确切除病灶,对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

  • 标签: 胸腔镜手术 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孤立性肺小结节 复合Hookwire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的要点以及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方法此次选定本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所收治的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病患作为参考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采用的三维DSA与MRI或CT检查,并进行影响融合分析,进一步为患者制定出最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根据术后情况对患者跟进3~5月的随访观察。结果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共有41例采用三维DSA与MRI融合诊断,9例采用三维DSA与CT融合诊断,从融合图像中可以清晰显示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具体血管分布、神经结构构造以及畸形团大小。诊断发现有11例患者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团直径处于3~6cm之间,39例患者颅内动静脉畸形团直径小于3cm。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融合诊断及治疗情况良好,经术后观察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症状。结论术前进行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诊断可以帮助医者有效了解患者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 融合 三维DSA MRI 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DSA介入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内支架治疗高危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30例高危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17年04月-2019年04月,对所有患者均进行DSA介入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内支架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胆道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总胆红素(TBIL)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1个月后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其中手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支架脱落移位发生率为3.33%,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6.67%,所有患者均未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高危胆道恶性梗阻的治疗工作中应用DSA介入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内支架治疗方式能有效提升整体治疗效果,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存在推广价值。

  • 标签: DSA介入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胆道内支架 高危胆道恶性梗阻 临床效果